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雅昌艺术网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接近艺术的方法应该是无穷尽的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郅敏在罗德岛2006年
中国的文人向来重绘画而轻雕塑,由于文人在中国雕塑历史中的缺席,即便西方现代雕塑语言被广泛应用的今天,大多数人也仅仅知道罗丹和米开朗基罗。郅敏今年将完成的《西方现代与后现代雕塑》一书,会从艺术家的视角去看1876年这个时间节点以来的西方现代与后现代雕塑发展的故事。之所以有写这样一本书的想法,是因为国内可以系统了解的这类书籍太少。郅敏在2006—2007年赴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RISD)学习其间,从国内和美国艺术学院的教育体系之间的差异中感受到两种教育体系下艺术创作的差异。从公众对雕塑的普遍认识程度,学院专业教育的程度,可以观察两者共同作用于国内公共艺术的面貌。
郅敏,1975年出生。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雕塑院二级美术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雕塑院青年雕塑家创作中心秘书长,联合国教科文民间艺术国际机构(IOV)成员,国家社科基金“20世纪中国现代雕塑的民族化问题研究”课题负责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2011-2012年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中青年美术家海外研修工程”赴法国研究雕塑。200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获文学硕士学位。2006—2007年赴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RISD)学习。
雅昌艺术网:你最近在连续写了几位西方现代主义雕塑史部分的重要人物,是在写一本书吗?
郅敏:吉林美术出版社五年前的约稿《西方现代与后现代雕塑》这本书。想写这本书最早的起因,还是从中国现代雕塑家和现状的思考来的。因为只有对历史有清晰的了解才能明白现在,而展望未来。从每位艺术家的师承关系来看艺术家的风格演变的线索,以便看清楚自己。我不是理论家,也不是史家,也不是批评家。我只能是以雕塑家的角度去看。首先,我对雕塑的本体语言,包括材料语言、造型语言等等,有我的看法,可能跟理论家的角度不太一样;另外,我对整个雕塑的过程感、操作层面的东西也有自己的体会。所以这些东西也会融到书里面去。
比如,王临乙先生是中央美院系统第一个留法归国的雕塑家。前一段中央美院美术馆办“至爱之塑——雕塑家王临乙、王合内夫妇作品文献纪念展”。其中有一个当时的文献,上面写的非常清楚,国立艺专校长徐悲鸿;然后是教务长、教授吴作人先生;然后就是总务长、雕塑科主任、教授王临乙,那个时候王临乙先生很年轻,二十多岁。在这本书里我要探讨王临乙先生在法国的学习是怎样的?为什么要出国学美术、学雕塑?探讨他的老师是谁,当时所学的是什么手法……等等,然后就延展进入西方现代雕塑发端的领域,跟罗丹以后的雕塑家有一些交集。因为,国内介绍雕塑的书籍太少,所以我有兴趣写一本能够给更多读者看,不光是雕塑家或者是艺术家,更多的是给喜欢雕塑、关心立体艺术的读者,可以看的一本书。《西方现代与后现代雕塑》会讲述这一百多年(140年),我现在把节点定在自1876年以来,1876年是罗丹创作完成并且展示他的《青铜时代》,其实罗丹前面也做了很多东西,他真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可能就是这件《青铜时代》,也是整个唤醒了公众对雕塑或者是现代主义即将来临的序幕。
雅昌艺术网:这本书带有普及和介绍的西方现代主义雕塑流变的意图。
郅敏:其实国内的雕塑发展非常艰辛,雕塑成果大家多少知道一些,但是知道的都非常有限。绝大部分人,甚至包括非雕塑专业的一些美术工作者,也只知道罗丹和米开朗基罗。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说明对雕塑整体的介绍、学术梳理远远达不到油画、国画等其他艺术的程度。包括我自己想看都找不到系统的书籍,我必须买外文书籍来阅读,中文的书籍太少太少了。所以,这方面的书,我想越多越好。可能从繁荣一个事业的角度看,需要各种各样的资源和资料,多做一些是一些,就是希望大家多了解雕塑。
雅昌艺术网:那么,对现代主义或者是后现代主义的雕塑艺术家和作品,以及美术史的脉络的了解就更贫乏了,所以你要从你的视角呈现。而且中国也有一个大的雕塑传统,是不是也要写另外一本书?
郅敏:也打算写,但中国雕塑传统的我会分两块,把近代引进西方雕塑语言之后的这一部分作为一块来写。其实,现在国内所有的艺术学院雕塑教育体系,都还在延续大概将近一百年前从引进来的雕塑教育系统。中国传统部分,当然是非常博大,这部分现在研究整理的远远不够,非常不够。
雅昌艺术网:古代部分和西方的传统雕塑基本是平行的关系,但也有交集的时期,就像“希腊化”时期的雕塑。这个部分的体量非常大。
郅敏:它是和中国整个历史有关系。整个艺术确实是随着时代、随着时代的变化不停地变化。
罗德岛设计学院的雕塑系大楼
雅昌艺术网:刚才说到艺术学院的教育,你也去国外学习过一段时间,最大的感触是什么?这两种教育体系对你来说是差异怎样的?
郅敏:感触非常深,我是2006、2007年在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学习,罗德岛设计学院是美国一流的艺术学院。到了学院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雕塑教室里居然没有泥巴,没有泥巴怎么做雕塑?我们习惯的是泥塑,翻制,再金属铸造等等。
雅昌艺术网:罗德岛设计学院的雕塑工作室是怎样的?
郅敏:学院有一栋大楼,全是各种材料的工作室,可以操作玻璃、陶瓷、雕塑、金属,包括首饰制作,跟手工制作有关的全部在这个楼里面,这个楼感觉就像永不停止的火车一样,是24小时运转的。原来我以为中央美院的孩子特别用功、聪明。我到美国才发现美国学生才真用功,不可思议。制作雕塑所用的原料都是自己买,但是所有的设备,包括窑炉、工具、固定设备全部是学校提供,24小时免费,极大的支持学生的创造。美国学院的管理也非常松散,你愿意白天工作就白天工作,愿意晚上工作就晚上工作。除了规定的课程以外完全可以自己安排时间,我没有看到一位懈怠的学生。当然学费也非常昂贵,一年四、五万美金。罗德岛是美国最小的一个州的首府,离纽约、波士顿很近,这个首府城市非常小,只有一个百货商店,一个电影院,就靠两个学校支撑起来,一个是罗德岛艺术设计学院,一个是布朗大学,这两所学院就把这个城市支撑起来了。
所以,在美国学习的第一感受就是工作异常勤奋;第二,没见谁跟谁一样,如果一样,要不就是没有才华,或者有问题。不管是学生和老师之间,还是同学之间。
我越来越觉得,文明是趋同的。我们看世界大师,从埃及到现在七八千年的人类历史,你看一遍就会有感觉。“文明”就是天穹之下,追求日月之光。我们也在“新文明”的进程中。但“文化”不是,文化是区域性的,很可能是“趋异”的。所以,如果说中国这个时代是比较繁荣、多元的,那我们必须要走向更多元的世界,更开放的文明。一定是一个更加多元的文化,更加趋异而不是趋同的表现方式,这就是“文化”。要允许个体来释放,要保留、鼓励、挖掘个人的潜力,把每个人的最美好的东西表达出来。这也是艺术非常重要的功用。我觉得西方的艺术学院基本上是秉承这个理念的。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创新。
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雕塑系学生正在做装置作品
雅昌艺术网:从你的切身体验去观察这两个教学模式或者是体系的时候,你觉得它们的差异是什么样的?首先你进了屋没有雕塑,然后全是工具,各种材料,非常丰富多元。你怎么办?
郅敏:我必须得适应,人就是这样,你改变不了别人,只能改变你自己。那个阶段对我来说很重要,是我艺术生涯的一个转折点,我第一次回过头看自己。我在那儿是一个外国人,我拥有什么样的文化血液。而且我真的发现,自己跟那些美国同学不一样,是文化上的不一样。这也让我回国后,创作上选择回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上来。
在那儿,就完全接受他们的方式,包括对抽象问题的理解都是在美国建立的,因为中国没有这个课。为什么中国现在也没有抽象雕塑家?因为中国的教育机制里面,几乎就没有抽象雕塑课,没有成体系的学院教育。
艺术肯定是不可教的,但是学校为什么存在?因为艺术中的规律、工艺技术是可以教的。比如做什么事情的规律可以教,这个不是艺术,而是技艺,技艺是可以教的。比如说了解人体的结构;比如说了解材料和如何使用工具,这是武器。但用武器怎么打,是艺术。那是每个人个体的事情,是学院教不了的。学院的教育是训练观察方法和思维方法,国内的训练基本还是写实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手段。
雅昌艺术网:从课程安排上差异是什么样的?
郅敏:第一,在美国课程都是自己选的,他不会强制的规定。而是在现有的课程表里自己选,这在国内的学院里是研究生阶段能参与的,本科阶段一般不会。
雅昌艺术网:国内本科阶段基本上还是以写生为主。
郅敏:流水线写生,一年级头像、二年级小人体,三年级大人体,但是现在有所改观,中央美院有几个材料工作室,石雕、木雕、陶瓷等等,接触不同的材料。这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建立的。第一个成立的就是陶瓷工作室,我也是陶瓷工作室毕业的,后来叫材料工作室,第四工作室。现在各个学院都在差不多。
玻璃系的窑炉
雅昌艺术网:罗德岛设计学院的老师的工作方法是什么?
郅敏:每个老师都有一套工作方法。当时,因为我的时间有限,选最有代表性的课程,我选了两种:第一种完全是教技艺的,比如说注浆课,几本不谈艺术问题,纯技艺就教学生技术,教得非常细,不用想是什么意思,多深奥,不用想这些,就把这些好好学会掌握就行,这是其中的一部分课程。比如说玻璃吹制工艺,怎么吹,玻璃颜色怎么调,如何控制炉温,什么时候吹,怎么会避免危险,体量大的怎么办?全部是非常细的技艺。注浆课也是这样,虽然我在国内都会做,但是美国整个流程还是让我非常感慨,他们是按科学来的,非常规范。初期不允许你自己发挥,掌握规律之后,才允许自由发挥,可以将所有的配方打乱,之前不允许。他要告诉你的是经验、规律性的技艺。
注浆课里接触到的石膏分类非常多,也是在国内没有的经验。里面有特别硬的石膏,浇铸出来以后跟跟大理石一样坚硬,洁白的。还有的石膏是非常疏松的,粗颗粒的,可以铸一块石膏不用塑造的方法去做,必须用减法做雕塑。要考虑翻制模具的方便,要考虑整体感,做减法肯定是有雕塑的方式,这都是在注浆课里面学到的,还有材料的规范性,方法的规范性。
第二种课,就是选导师的课,学习纯粹的观念。每一个教授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论,或者可以称得上是方法论的创作方法,我觉得受益很大。所以我现在觉得艺术方法论有没有?一定有。但是绝对不是必须这么做一个“鼻子”,不这样就不行,肯定不是。
比如,当代艺术界经常说:背靠传统资源,面向当代生活,做启迪未来的当代好艺术品。这句话对不对?猛一听绝对是对的,哪个艺术家不是?徐冰的《凤凰》不是?还是隋建国的《中山装》不是?哪个不是背靠自己的历史资源,面对当代的生活问题,来做启迪未来的艺术作品,所以这是方法论吗?肯定不是。这是口号,这是教条,这会把人引入死胡同。
在我看来,接近艺术的方法应该是无穷尽的。所以艺术方法论也是无穷尽的,都可以触碰到艺术的根本。如果大家共识某人的实践结果很有价值,一定有他自己的方法论。这都是可以学习和借鉴的,不用回避的。每个艺术家都会有自己的方法论。在艺术史上的经验非常清楚,从来不会有别人的方法自己用也挺好,基本不可能。
在这个课程中,我学到了从读书开始,如何读书、如何选择读书;你的思考方法,第一步干什么,第二步干什么;这个课程是教形成观念的思考方法。比如说有一个教授他说我所有的作品全都是自然中的物质。但是要把这种自然物质转化成雕塑作品,这要通过艺术家的一生去实践。他找到了一个无穷的宝库,也许一朵儿雪花,一片树叶,一块石头等等都变成素材,当然是非常好的一个方法,别人也可以用。但是也可以用你的方法转化成另外的作品。
这就是两大课程类型,是两种收获。国内的教育就会显得相对比较简单。教育的目标不够明确,但罗得岛艺术学院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创新,就是要培养创造性的人才。
雅昌艺术网:这样的教学体系的确是在培养艺术家,和现代社会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
郅敏:创造性的人才,当然你毕业以后肯定要面对一个艺术生态,在大潮之中很多年,有才华、有毅力才能出得来。全世界都一样。
另外,他们的教学中还有一点就是转学、转专业。我们上课的过程中,经常有其他学科的同学会转过来上课,比如学建筑的,不同学科的学生会有很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这样,也形成了很多多元和丰富的语言。
雅昌艺术网:国内的教学方式基本是偏古典主义的课程,但也在形成新的变化,比如各个学院都在成立实验艺术系。
郅敏:对,国内现在也在变,因为中国的国情,多方面的原因,人才的培养和输出不通畅,跟市场对接的不够好。一方面考学很难;另一方面,毕业大家又找不到对应的工作,没有事干,有这样的冲突。
雅昌艺术网:你刚才说是毕业以后没有做雕塑的工作可以去施展才能,其实这是一个大话题,关系到公共艺术。如果说中国公共艺术很发达的话,比如说像现在望京SOHO,基本上里面的大空间和外面的大空间也看不到雕塑,这样一个地标性的建筑都是这样的,包括它的广场。实际上这一块是一个很大的一个空缺。你还有一部分工作是在城雕委?
郅敏:对,城雕委是1982年刘开渠先生建立的。当时的大环境,是因为改革开放以后城市要有新的城市面貌,那个时候出现全国城雕委正逢其时。刘开渠先生带着专家、领导去国外考察,还是国务院批的。当时正式成立,在住建部、文化部和中国美协三家管辖下的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刘开渠先生是主任,指导各个城市的雕塑建设,跟城市配套的一些雕塑创作。
时代在变化,这一晃又30年过去了,社会面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我觉得现在也需要新的公共艺术机制的产生和更多机构的介入。比如说画廊,比如酒店、剧场,因为我觉得雕塑是有可能进入各种公共空间的。但是怎么适合,不是说所有的地方摆个雕塑就好,肯定这个作品要跟这个环境契合在一起,这就需要一批有文化、有艺术眼光、有艺术鉴赏力的理论家、批评家,做城市规划的专家、建筑师、雕塑家,以及区域文化的研究者,这么些人组成咨询团队或者是顾问团队,来规划当代环境的公共空间。比如,我们去年做深圳机场雕塑是一个尝试,就是进入机场的空间,因为机场很大,特别是中国的机场太庞大了。
雅昌艺术网:雕塑空间多元化不见得城市建设的过程中的一个环岛要立一个雕塑,或者是一个公园里做一个雕塑,可能更多的是跟一个建筑,或者是建筑的室内,或者是一个大的景观发生关系,包括建筑风格和雕塑之间也会需要不同风格的作品。
郅敏:好的例子就像贝聿铭跟与利亨利-摩尔的作品在一起,是如此的完美,现在看也非常的完美。芝加哥歌剧院,贝聿铭设计的建筑,放摩尔的雕塑,现在看也是经得住推敲,雕塑与建筑之间是相互锦上添花了,是好上加好,这是比较好的例子,差的例子也很多。
城市环岛的建构,也是城市景观非常重要的部分,需要从城市规划就有这个预想,同步地考虑艺术品怎么跟城市融为一体,而不是建设以后再召集雕塑家来看哪放一个什么。不是这样的,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公共艺术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因为他要强行进入每个人的视野。艺术家们还是要有责任心。当进入公共空间环境的时候,要有好的引导,要有社会责任心,因为大家必须要看到。所以你往哪个方向引导和提升公共环境的审美趣味,这都是对艺术家的要求。
雅昌艺术网:去年采访过“西河粮油站改造项目”的设计师何葳老师,从这个项目,可以看到公共艺术的概念已经不是仅仅放一个雕塑,或者放一件作品的概念。可能对整个建筑空间的改造,包括建筑空间内的功能,它怎么和人发生关系,包括后续的一些有形的、无形的可以影响到公共空间的元素,都是属于公共艺术的一部分。
郅敏:这样来说范畴就非常大了,这是一个复杂的课题。专业比较复杂,结构比较复杂,综合性太强了,壁画是不是公共艺术?肯定是。包括雕塑、绘画、平面设计等等,比如很多平面设计师不满足原来设计封面或者是小的印刷品,会设计大楼的外立面,视觉传达这一部分。是不是都可以融入到公共艺术大家庭呢?我觉得是可以的,但是这里边比以前遇到的情况更复杂,需要更良好的机制来让各个专业都发挥自己应有的那一部分专业能力的问题。
雅昌艺术网:如果不是这样一个综合的考虑,可能也不是公共艺术了。
郅敏:对,公共艺术就是要面临包括公共的讨论,经得起大众的眼光等等很复杂。
雅昌艺术网:每一个公共艺术作品放在那儿的时候肯定要和当地的文化、地理,包括周边的建筑、环境都发生关系。所以还要定义公共艺术。目前城雕委有哪些常设的项目和公共艺术有关系?
郅敏:城雕委主要是介入一些政府组织的项目,比如说老城改造非常困难,怎么改也都很局促等等原因,所以在很多新城,在一片空地上建起来的城市,已经开始考虑,建筑怎么办,美术馆放在哪儿,广场在哪儿,哪儿需要一个什么雕塑。包括我们去年12月份,在敦煌做的敦煌首届国际雕塑大展,展览是要为今后的城市雕塑建设服务的。举办的很成功,政府也非常支持,也是“一带一路”的一个点,敦煌就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的节点。
雅昌艺术网:在美国学习的时候,有接触到公共艺术的经验吗?
郅敏:我在罗德岛学习结束之后,教授也想留我做助教,找我谈,在那儿工作。我很犹豫,因为我拿不准是回国还是怎么办,我就去找我的姨妈艾米(郑一)。她是台湾出生的,到巴西5岁,之后到美国,所以她不会讲中文,也看不懂中文字。她1994年第一年回到中国,我送她一本吕胜中著《民间剪纸》。她说那是她第一次认真观看、认真研究中国古代的民间艺术,也给她带来非常好的启迪。美国虽然有很多这种资料,但是她没有机缘研究进去,那个时候她30多岁。2000年,她也开始做公共艺术,也出方案投标。美国也是这样,你有好的艺术设想,好的艺术方案适合哪种空间,项目招标就去投,所以她也要不停地投标。西雅图机场国际招标那年,机场的九根柱子,号称向全世界招标九位艺术家一人一根柱子,艾米就中标了。后来我2008年奥运会期间去美国参加他们的活动,我专门转机到西雅图机场看了一下,非常好,但是也有深意,她给我看过照片,没有现场那么好,是一条白色的龙盘在柱子上,当然跟中国古代的龙形象和材料都有区别。大家看到她或者是看到她的艺术作品仍然会把她的母体文化当做她的作品很重要的一部分,这也是她劝我回国的原因之一,就是说实际上不是其他的不适应,是文化不适应,就是别人怎么看你,包括你获取什么样的文化和资源,是这个问题。所以她让我回国,回到母体文化中也许会更好。
郅敏之所以作中放弃了在美国工作的机会回国,还是接受了姨妈的建议,回到母体文化中来。郅敏的姨妈艾米现在是加州纽约州立大学教授,在她从事艺术专业工作之前的17年中,一直在纽约的公司里做文秘,白天工作,夜晚画画。她相信只要热爱一定会去做,不做肯定是因为你不热爱。所以她17年是做其他工作,管理、文秘等等来养活自己,晚上画画、办个展,出画册,也一样逐步地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平,提升自己的艺术段位,一直到她50岁左右,她才回到了加州纽约州立大学当教授。相信,郅敏讲的这个励志故事,会让很多人有所启发。
更多收藏类信息请扫描二维码,下载“雅昌兜藏”app
雅昌艺术网和接近艺术的方法应该是无穷尽的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