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学习外语要从小开始。 一位朋友的孩子进入了兼职护理双语班。 与一些全日制照顾的孩子听、说流利相比,他的孩子还处于英语初级阶段,说话有困难。 这也让家长们产生疑问:如果让孩子去双语幼儿园或者幼儿外语培训,孩子就能双语吗? 对于孩子来说,语言学习真的有一个关键期,而且越年轻越好吗?
1920年,人们在印度加尔各答附近看到了一只跟随狼的“神秘生物”。 杀死狼后,他们在狼窝里发现了两个被狼养大的女孩。 人们给他们起了名字。 大的一只在大约7至8岁的时候被命名为“卡马拉”,较小的一只在大约2岁时被命名为“阿玛拉”。 狼孩最初被发现时,其生活习性与狼无异。 他不吃素,只吃肉。 他无法说话,只能嚎叫。 阿玛拉在返回人类世界11个月后不幸去世。 经过7年的教育,卡马拉勉强掌握了45个单词,只能说几句话。
对于这两个“狼孩子”来说,人类语言是第二外语,狼语是他们的母语。 过了语言学习的关键期,他们就无论如何也学不到人类的语言了。 “关键期”的概念最早由神经生物学家伦内伯格在其著作《语言的生物学基础》中提出。 他认为,青春期是12-13岁之前学习语言的最佳年龄。 孩子过了青春期就开始巩固语言能力,这就是著名的“关键期假说”。
然而,“关键期假说”始终只是一个假说。 虽然可以在人群中测量数据,但没有实验或物质证据可以证实。 而且,有很多反例表明,有些人可以在12-13岁之后学习语言,并且仍然达到专业水平。 因此,大多数学者都同意“关键期”现象的存在,但并不认为这是一种理论。
直到2012年,另一位语言学教授进行了一项研究,证实了年龄对语言习得的影响,而这项研究有25-30个结论可以证实。 超过 25 项研究证实年龄对句法和发音的习得有影响,5 项研究证实年龄对词汇习得有影响。
综上所述,年龄对语言习得肯定有影响,但对发音影响最大。 这个结论被大家广泛接受,因为大家也有这样的感受。 青春期以后,词汇和语法只要努力就能达到很高的水平,但发音就很难提高了。
与其说这是一个关键时期,不如说这是一个关键时刻。 6岁之前,孩子就有能力快速爆发性地习得一门语言。 18岁之前,每个人都有学习语言的优势。 18岁以后,所有孩子都有学习语言的优势。 ,这种优势逐渐下降。 虽然数字不能代表一切,但关键期的概念告诉我们,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应该更加关注孩子的发音。 让孩子专注于听和说,接触更地道的发音。 其他的,例如语法和词汇学习,即使孩子长大了也可以学习。 在这个阶段,应该对孩子进行更多的第二语言发音训练。
双语启蒙会导致孩子认知混乱吗?
早期双语者分为两种不同类型:一种是出生后同时接触两种语言,同时习得作为第一语言。 我们可以把这种情况称为“同时习得”,即双语。 母语情况。 两种语言都是他的母语。 这种情况在海外华二代、中外混血家庭、聘请外籍保姆的家庭中更为常见。
第二种:2-3岁后在家接触,或5岁后通过学校获得。这称为“顺序习得”,即外语作为孩子的第二语言。 他们的熟练程度基本上达到了母语的水平。 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华二代身上。 从小就被送到国际学校的孩子,2-3岁或5岁左右被带到海外的孩子,父母精通第二语言。 一个以语言为基础开展家庭双语启蒙的家庭。
“同时采集”和“顺序采集”有什么区别? 研究表明,当孩子依次学习第二外语时,他们几乎听不出母语发音的任何差异。 但在压力测试下,犯错误的概率远高于同时“习得”语言的孩子,这说明他们与“双母语”孩子还是有区别的。
有家长一直担心,如果孩子同时学习两种语言,会不会互相干扰,造成认知混乱? 答案是否定的。 实验表明,语言输入量不够。 比如,想让孩子成为“双母语”,就必须保证他每天沉浸在每种语言的时间不少于2.2小时。 这里的2.2小时是指喂养和培育。 ,娱乐所需的总时间。 每天输入时间达不到2.2小时,就会导致语言能力不足,产生干扰。
其次,自闭症、听力障碍、智力障碍以及心理问题,包括频繁搬家、接触新环境、新文化,也可能是阻碍孩子语言学习的原因。
最后,孩子的语言能力随着他的认知能力的发展而发展,而认知能力是通过他自己与外界的不断互动而发展的。 孩子通过在生活中不断参与活动来决定自己做事的方式,但他们做事的方式不一定总是管用,也可能会产生冲突。 所以,孩子必须想出新的办法来解决这个矛盾。 他们的行为是一个不断辩证地解决问题的过程。 孩子将经历一个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共同发展的过程。
如果孩子同时习得两种语言,早期出现困惑是很正常的。 双语困惑和错误也是语言健康发展的标志,表明孩子在尝试和犯错,在试错中寻求发展。 一旦出现问题,不要惊慌。 在双语环境中,双语宝宝需要伴随两种认知的发展。 语言本身的差异会增加自身发展的矛盾。 会有暂时的混乱,但他们仍然能够通过反复试验以不同的方式使用两种语言。
“双语”孩子直到3岁左右才意识到自己说两种语言。 2-3岁之前,他对中文和英文毫无概念。 对他来说,一切的概念都是混合在一起的。 大约在三岁的时候,他开始理解语言作为符号系统之间的区别。 例如:他的父亲一直对他说“苹果”,但他的母亲和老师却不使用“苹果”。 此类事物对应的符号是“苹果”。 当他长大后,他就会知道在什么环境下使用哪种语言,并且能够区分英语和汉语的区别。
2岁时,单语婴儿可以说50个单词,而双语婴儿总共只能说50个单词。 “apple”和“apple”算作两个词。 对于双语儿童来说,这两个符号对应一个所指对象。 双语儿童早期的词汇表现稍差,但后期会迎头赶上。 如果你想学习“苹果”这个词,孩子看7遍就可以学会,但看10遍并不会产生更好的效果。 这种机制可以保证对于双语者来说,一种语言的学习不会影响另一种语言的学习。
中国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建议:避免语言替代,即先学习一种语言,这种语言成为孩子的母语。 然后,第一种语言就不再被使用,完全被第二种语言所取代。 赵元任在1968年提出,如果强迫孩子从一种语言换成另一种语言,他就会变得反应迟钝。 不过,如果添加第二语言并同时使用第一语言,也没有什么坏处。 因此,家长在进行双语教育时,也要注意不要忘记母语的继续培养。 总之,双语教育不会造成认知混乱。 造成认知混乱的原因有很多。
如果父母本身外语不好,难道就没有办法教孩子第二语言吗?
如果希望成为双语者,家长需要了解孩子发展的基本阶段:孩子是学习语言的天才,家长的作用是提供句子、歌曲等材料。 胎儿在25-30周时就有听力,能够识别声音和节奏,这就是父母开始胎教的原因; 1岁孩子说出的第一个词是30-40个最熟悉或最常听到的声音之一; 2 孩子3岁左右已有50个左右的单词; 3岁能掌握250多个活跃单词,能说简单的短句; 5岁及以上掌握简单语法,一般在2-3岁有语言爆发期。
父母不是孩子语言知识的源泉,而是孩子语言知识的引导者。 家长需要做的不是纠正发音、单词教育,而是为孩子创造学习语言的机会,帮助孩子打开语言学习的大门。 例如:最好的方式是父母把自己当作语言学习者,和孩子一起学习语言。 有句话说:“养育孩子,等于重温童年”。 所以家长也可以对语言学习抱有这样的态度。
8个月大的婴儿可以辨别世界上所有语言的声音,但12个月后,他对自己的语言(即父母的语言)变得更加敏感和具体。 因此,重点是培养孩子出生时的发音和语感。 卡通和音频都可以作为素材。 家长可以利用,但不能完全扔给孩子。 仅仅将它们作为背景声音播放是没有用的。
但如果父母能够引导孩子的话,情况就会有所不同。 例如:当父母和孩子一起听故事时,他们会在旁边表达自己的感受,即使他们说一些“哇”或“太棒了”等感叹词,这些都是社交沟通的指南。 孩子在父母的引导下,就会思考这个故事在这里意味着什么。 基于这种理解,这是有用的输入。
家长应该如何引导孩子的学习兴趣呢?
小孩子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兴趣。 家长应该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待第二语言的学习。 当孩子长到六、七岁时,他们会想:“为什么我应该学英语而不是看电视?” 家长应该让英语成为孩子学习的动力,让他们觉得这件事很有趣。 尤其是5岁之前的孩子,他们不会因为有用而学习,只会因为有趣而学习。
家长不要把语言学习看得太重,比如:“这个发音不对,再读一遍。” 他们不应该过分强调外语作为语言。 相反,他们应该将英语学习融入他们的生活。 “不刻意努力的学习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例如:睡前读故事时可以选择英文故事,听歌曲时也可以听一些英文歌曲。 当你的孩子长大后,你可以带他去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地旅游,让他自己制定旅行计划,查看英文网站。
当孩子犯错时,不要直接纠正。 这会极大地挫伤孩子的学习兴趣。 在语言学习中,有一个理论叫重铸:指的是当对方出现语言错误时,我们不直接纠正,而是重复他语言的原句,但是用正确的方式。 这种方法不会损害他的自信心,反而会潜移默化地纠正他。
培养孩子的兴趣是基于现实生活的交流,让孩子觉得学习的过程很有趣。 不要让儿童在客人面前表演语言。 孩子不是父母炫耀的工具,也不应该刻意强调语言是一种技能。 最后,大量的语言输入可以帮助孩子保持语音识别能力。
“磨耳朵”的意思就是让孩子每天听一段时间英语。 听的目的是训练耳朵辨别声音的能力,包括连读、遗漏、押韵、节奏等。 “磨耳朵”坚持了几个月并没有结束。 。 是坚持和陪伴孩子的成长。 但家长要注意,孩子兴趣的培养必须始终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基础上,语言训练也需要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基础上。
为了让孩子成为“双母语”,很多家长在家里精心设计了一个沉浸式英语环境,让孩子从小看英语动画片、听英语磁带,用英语与孩子进行日常对话。但在非母语的情况下,“双母语”的条件太苛刻了,孩子很难达到那个水平。 换个角度想,如果能让孩子流利地说一门外语,把外语作为第二语言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