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记者张茜)1月12日,“《何以中华》种多语种图书出版座谈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召开。与会专家学者结合《何以中华——一百件文物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一书(以下简称《何以中华》)就如何利用历史文化财产资源构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历史的巨著进行了探讨。
研讨会现场:Radu/图片提供:主办方
《何以中华》 中国民族博物馆编,郑潜主编,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汉文、英文、汉英双语、汉藏双语、汉彝双语,共出版五版。本书深入探究了各民族交流融合的史实、考古文物、文物等历史文化资源,通过100件传达中华民族历史记忆的文物描述了这一过程。显示。本书讲述了中国民族共同体从自由到自觉的过程,阐释了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意义。
为什么要用多达100件的文物来表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记忆?对此,郑潜先生表示,“100”是一个象征性的数字,100件的评选很有代表性。各民族共同建立、发展、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证据,层层揭示了文物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记忆,最终表达了历史的轨迹和组合。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演变景象。 “如何解释这100件文物,是一个比挑选100件文物更具探索价值的问题。”郑潜说。
《何以中华》 多语种图书图片提供:光明网记者张茜
四川民族出版社副社长唐毅先生介绍,《何以中华》多语种图书是第一批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文物的出版物。目前,中英文双语版本已成功出口巴基斯坦。另外,继《汉藏双语版》和《汉汉双语版》正式出版后,我们还正在准备《汉藏双语版》,方便各族人民阅读。相信这本书。我们希望您会发现它对提高您的学习能力很有用。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加强和提高。
与会专家学者对《何以中华》给予高度评价,一致认为这是一部用文物讲述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历史的杰作。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总工程师、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曹秉武表示,“为什么是中国”的概念将争论聚焦于早期国家和中国的起源问题。如果是的话,他说: “为什么中国”的概念更为宏大,不仅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延续,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从自由到自觉的伟大转变,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发展丰富。中国人民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系主任关才也表示,《何以中华》展现了中华民族从自由走向自觉的历史进程。
文物是这一历史进程的重要表现。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易华表示,《何以中华》精准选取了极具代表性的文物,塑造了完整、立体的中华民族延续与传承的形象。中华民族。他说他在演讲。文明。 》《何以中华》 100件文物的评选均衡、丰富、全面,不仅体现了中央王朝,也不仅仅是简单地展示单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特别注重文化之间的互动:“不同民族之间的互动,包括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民族和文化,其综合视角值得赞扬。”国家图书馆汉语记忆工程中心副主任田苗评价道。
座谈会上,中国民族博物馆馆长,四川新华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新华文选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青也代表出席编译和出版部门。为向国家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发出声音,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分别捐赠了33,360,010至30,000种不同版本的图书。
本次研讨会由四川民族学出版社和中国民族学博物馆共同主办。国家民委副主任、党组成员郭卫平,国家民委文化宣传部部长郭建民,民委委员马飞四川省党组成员、副主任),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中国民族博物馆党委书记、主席顾群先生四川新华出版公司出版集团、新华社文轩出版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理事周青出席座谈会。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