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故宫60年工作经验的文物专家朱家新先生带领专家团队,从故宫收藏的90万多件文物中筛选出100件文物,整理成《故宫国宝100件》件。
本书涵盖商周至明清时期,分青铜器、书画、陶瓷、工艺美术、纺织刺绣五个领域,对每件作品进行了简要介绍。涵盖文化遗产的过去和现在、历史价值、发掘故事、制作过程等的类别。
收藏了328 张珍贵图像,每张都是卤化银胶片时代的独特作品。朱嘉欣多次携带色彩样本来到故宫仓库仔细比对,准确还原文物的色彩和细节。
四十年前,《故宫国宝100件》经常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领导人。
四十年后,编辑们以更贴近年轻读者的方式重新整理设计,从不同角度展示细节,通过国宝了解历史,让这部“故宫传家宝”值得研究。”放。房间。
本文精选了四件国宝,向读者介绍一下。
预订一本书
商(公元前1600 年至公元前1046 年)
柱高28.5厘米,直径长11厘米,宽13.3厘米,总宽16.2厘米,重3.12公斤。
该器皿名为“jiiq”,是一种可以盛酒、可以加热的酒器。此类金文一般字数很少,且无自题。通剧最早出现于商代中期,也源于陶剧。大多数早期的铜杯都是圆形的。商代迁至商代(安阳)后,制造了许多青铜器,样式发生变化,出现了方族。由于商代人民嗜酒,青铜酒器在商代开始流行。王公贵族的生活方式就是日夜酗酒。尤其是商朝末代皇帝纣王因“好酒、好色、好色”而死。西周初期的帝王严禁饮酒,吸取商朝因酗酒而亡国的教训。因此,很多商代流行的酒器在西周以后就逐渐消失了。
此书体方,封面,颈微凹,腹鼓,底微凸。腹部一侧有一圆盘,紧邻圆盘的口两侧有两方形伞形塔状柱,腹部下方四足向外。盖面平薄,中央有两只鸟,背对背,头朝外而立,头顶有一拱形纽扣连接。封面上有两种动物面具图案,兜帽上有动物头像。腹部两侧主纹为大型兽面纹集合,锯齿纹为地纹。腹部上部颈部及伞形首都饰三角纹,四角朝上,四足饰芭蕉叶形翠纹。是一件装饰豪华、造型优美的杰作。此器上唯一的铭文是“书”字,铸于器器内底。这种单一的铭文大多是主人的名字或氏族的纹章。
像这样的勒颈胀腹的四足船很多都是从安阳来的,而且大部分都散落在海外。这是国内仅存的一座。 1975年安阳扶后墓出土的一件长方形带盖小器皿与此器物相似,推测此器器也是商代晚期铸造的。
韩熙宰的晚宴画
第五代具弘忠(生卒年不详)
彩丝,长28.7厘米,宽335.5厘米
南唐学者韩熙载,才华横溢,能言善辩,不拘小节,家里邀请了很多歌舞伎演员到家里来,晚上经常请客喝酒。后来的主人李渔想了解这一情况,就派画家顾鸿忠到他家去刺探。顾先生既视而不见,又记在心上,回来后画了一幅画,交给了师傅。这就是世代相传的著名的“《韩熙载夜宴图》”。 《韩熙载夜宴图》采用《古开志《洛神赋图》的表现手法,主角韩惠宰五次出现在银幕上,分五个场景讲述了晚宴的全过程。
第一段“听音乐”是整个画面中人物出现得最完整的一段。盘腿坐在沙发上,留着长胡子,戴着高纱帽的男人就是韩熙宰。他微微低下头,双手无力地放在膝盖上。他正在听音乐,但没有全神贯注,显得心不在焉,这与坐在他旁边一身红衣的冠军兰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兰坎年轻,体态好,一边听音乐一边欣赏表演者。另外两个年轻人之一,是熙载的弟子舒雅。另一个女人是歌舞伎。这个场景的构图把表演者放在一边,观众放在另一边,强调“听”字。它描绘了不同立场、不同性格的人在听同一首音乐时的各种心理反应。坐在他旁边的两位客人很可能是太常陈志勇博士和紫微朱锐博士。他们完全沉浸在音乐所营造的意境中。从深深皱起的眉头和撅起的嘴唇来看,播放的并不是轻松的娱乐歌曲。
第二部分为“舞蹈欣赏”。韩惠哉亲自打鼓,并由他最喜欢的舞蹈家王五山伴奏。兰坎似乎仍然陶醉在舞蹈中。一些人高兴得拍手叫好。和尚独自一人,双手交叉抱在胸前,低着头,默默地陷入沉思。
作者采用分段式的叙事布局,用屏风这种室内装饰物作为段落之间的间隙,以顾盼这个人物为纽带,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且很聪明。整幅画以细细的铁线和有力的笔触绘制,各种物体的形状和纹理都被精确地雕刻出来。
接下来的段落是描绘韩熙载洗手休息的《休息》、描绘韩熙载坐着听器乐的《春吹》、描绘韩熙载坐着听器乐的《告别》。画面厚度和深度的复杂变化,以及描绘韩熙载洗手休息的《告别》,丰富而清晰地表现了晚宴场面的奢华和辉煌。《韩熙载夜宴图》在人物造型、心理描绘、线条技法、构图、布局、设色等方面代表了后朝时期人物设计的最高水平。
大圣法器
唐继德元年(756)
总长120.3厘米,肩宽20.2厘米,尾宽13.5厘米。
厚度5.2cm,底厚20.2cm
《大圣之品·琴》以桐木制成,漆以栗色和黑色相间,部分部位用红色修补。金徽玉琴厚重,描绘出圆形的龙池和圆形的凤池,器名、印章、背面铭文均是制作器时所刻。池侧腹部用红漆书“止修冰深”四字。该琴大约制作于安禄山之乱、唐明帝入蜀、太子以灵武即位、改元为德德之时。此琴造型优美,古色古香,色彩鲜艳,是秦代珍品。
《大圣乐琴》原藏于养心岛南图书馆。养心殿是清朝皇帝的寝宫。南口是一个收集贵重物品的仓库,可见当时的重要性。南库是皇帝的金库,但溥仪离开皇宫后,清朝清扫委员会进入皇宫检查,发现南库破旧破烂,满是泥土和漏雨的水。滴水。虽然也不知过了多少年,钢琴的表面已经积满了泥水,上面凝结了一层厚厚的锈迹。钢琴呈灰色且破旧。因此,它们原样分开保存。 1947年,被故宫博物院编修王士骧认定为唐秦珍品。 1949年,经原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先生同意,请著名古琴大师关平湖先生来馆修复,几个月之内,锈层被彻底清除。原来的漆面已经恢复了。表面完全没有损坏,紫檀山被重新组装成原样(钢琴零件名称)。尽管经过了长年累月的泥土和水的侵蚀,表面的方漆却依然极其耐用,而1000年前的古乐器之所以能流传后人,就是因为其精湛的制作工艺。
经过这次修复,《大圣乐畑》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完全修好后,我在关平湖尝试演奏,声音清脆、清晰。明清以来的琴书里,古人说最好的琴音有九个特点:奇、古、通、润、静、圆、匀、清、香。”我认为应该被称为什么。 “德”秦朝被古人说有“九德”,非同寻常。现代古琴专家郑敏中认为,“大圣音琴”具备“九德”,可以为人们提供完美、愉悦的声音体验。
蓝宝石大禹治水图山子
清朝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
高度224cm,宽度96cm,座高60cm,重量约5330kg
《尚子·青玉大夫防洪图》以米勒塔山青花玉为材料,铜上镶嵌金丝,下为烧制仿古山形,附底座。玉山是在高山、古树、洞窟、溪流的衬托下雕刻而成的,是大愚亲自在玉山前的山腰上雕刻的。跟随他的人,有的用锤子,有的用镐刨,有的用杠杆锤石,有的开山引水。这种生动的工作场景是根据玉料的自然形状,通过精湛的艺术处理创造出来的,使其成为珍贵的珍品。玉山背刻有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正月圣旨《题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图》诗。一般的想法是,当使用大型玉石材料(例如山峰)来制作雕像等物体时,它们会被过度使用和未充分利用。故宫藏《宋人画大禹治水图》为名画。如果我们把这一点体现在大夫山上,它将成为一座永不玷污的丰碑。这么大一块玉石上,刻着“功德永存”的圣物。目前这里有一座玉石山,但玉石开采出来却花了10年时间和大量人力物力。乾隆皇帝还告诫子孙,今后如果是为了追求宝藏,决不会容忍这种行为。
据此前记载,将大块玉石从新疆运往北京,需要建造轴长为3英尺、5英尺的超大型专用车辆。车有青铜把手,前面有一百多匹马拉着,后面有一千个仆人推着。山上修路,遇水架桥,但到了冬天,水会淹没道路,结冰,每天拖行五六英里。据此计算,从和田到北京有11100英里,需要三年时间才能到达。玉料运至北京后,乾隆帝选取《石渠宝笈》中记载的卷轴号《宋人画大禹治水图》作为手稿,将原图送内务大臣舒文,并让贾全刻画。我命令他这么做。玉按照图案。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2月27日),得玉山蜡样及前后左右四幅画。同年5月7日,乾隆帝批准了蜡画图案,并通过运河将这块大玉运至扬州,交由两淮盐务局土民阿栓玉工匠制作。变成这样了。然后他将其雕刻成木模,担心蜡模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融化。乾隆四十六年九月在扬州动工,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六月竣工。同年,玉山经运河运至北京。九月,安置于宁寿宫乐寿殿。乾隆五十三年正月二十五日,命制造局如意殿玉刻师在玉山背刻御诗一首。
关于“山子大汤防洪地图”的工时和费用,没有准确的信息。不过,大致数字可以从玉山的另一部作品《秋山旅行指南玉山》的制作材料中推测出来。这个价格大约是《秋山旅行指南玉山》的4倍。以《玉山秋山行》的工时和成本计算,《青玉大禹治水土山子》从毛坯到完成的时间不包含雕刻时间,也不包含玉石材料的开采。估计还不包括从新疆到北京、北京到扬州、再回到北京的运输费用,这一系列的运输费用,光是制造就需要大约15000两白银。按照当时的价格,相当于16700米担(一担约60公斤)。如果把开采和运输白银的工时加起来,那就是这个数字的好几倍。 《山子大福防洪图蓝宝石玉画》的创作,是玉石工艺史上的一大杰作,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才华和智慧。
知名专家推荐
藏品历史悠久,从古至今,涵盖了各类艺术品和文物。这就是这本书《国宝》的用意:如何将故宫藏品带入普罗大众的眼前,而不是遥不可及、遥不可及。向公众介绍故宫博大精深的数百件国宝中的国宝,通过数百件国宝了解中国艺术几千年的发展脉络,学会如何鉴赏每一个门类。艺术。 ——陈万雄
当我第一次看到《国宝》时,我就被它的精致和风格所震撼,也爱上了它的流行和美丽。它称为相册,包含大量文本。国宝有100件,每件作品或绘画都有超过10万个字符的详细说明和故事,从不隐藏。这让我很惊讶。 ——王家明
关于作者
朱嘉欣(1914-2003)是宋代代理学者朱熹的第25世孙。国立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九山会会员,从事明代历史及戏曲研究清代著名文物专家、历史学家,该领域专家,曾主持国家一级文物紫禁城和谐宫龙椅的修复修复工作。 60多年来,他在故宫博物院从事鉴定研究和陈列工作,为故宫博物院文物的整理、收藏、研究、鉴定、分类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他编辑的作品《两朝御览图书》、《故宫经典·明清帝后宝玺》、《历代著录法书目》和《故宫藏珍本丛刊》,成为故宫的标志性作品。他主编的书《国宝》荣获法兰克福国际图书博览会图书奖,并经常被作为礼物赠送给外国国家元首。
(编辑:李正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