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意义上说,书法是用毛笔书写汉字,创造艺术观念、表达情感的造型艺术。因此,书法之美在于用笔。这一点在秦朝时期完善书法的李斯、蒙恬就已经认识到了,当时毛笔已经基本完善了。乙思用短而平的字体写下了《正传》,成为后世之父。蒙恬不仅成功改进了一直流传至今的书法毛笔,还写出了中国书法史上第一本书法著作《笔经》。也就是说,2000多年前,智者就已经开始研究如何使用画笔,即如何使用画笔。
自从“书法”在书法“方法”中占据“第一”地位以来,两千多年来,各国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不断深入细致的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书法艺术。使用笔的方法。我提出了很多建议。书法家学得越多,就越认识到“书法”确实是“玄妙无穷”,有时很难用通俗易懂的通俗语言直接表达出来,于是就发展出了一种比喻的方法。以人类社会事物的形象来比喻如何用笔,使他和后来的学者了解和掌握书法的精髓。
在翻阅历代书法书籍后,我挑选了以下16个关于9位书法家用笔的主要“比喻”,并按大致时间顺序列出,以鼓励同事们做到。
1、用笔当“鹰观笔过”。
李斯不仅是小篆的“创始人”,而且是用“比喻”来阐释写作技巧的第一人。他说了“雄鹰看彭死”的比喻(有学者认为是孟春的引语)。原话是: “用笔之法,先快回,后快降。如看鹰飞过……”这就是说写书时,笔如鹰或笔,是应该的意思。岩鸟首先通过飞行、在空中盘旋、观察来捕捉猎物,当它们发现“目标”时,立即飞去捕捉。这个比喻表明,书法家在落笔之前,首先要做好放下笔的“心理准备”,在空中晃动身体,寻找——。明确笔、纸、墨、字体、文字的意义。 考虑一旦您创建了适当的布局和样式,您就可以立即开始书写以捕获您的“目标”——(所需的书写效果)。清代书法家朱和言说:“秋如鹰斗兔,晴空明目,唯有笔可得”。
2、用笔写出“鱼儿游水,山云胜景”。
这两个比喻是李斯同时说的,所以放在一起说。总的意思是用笔时感觉自然、舒适,不做作。你应该像一条鱼在水中自由自在、活泼地游动,又像从景山——的山上升起的一朵云,能够自由地漂浮,心情舒畅。目的是强调从自然之美中理解用笔的规律。
3、用笔“如临战场”
汉代宰相萧何是中国书法史上将军事战术引入书法的第一人。他在《论书势》 上说: “书法之艺,如立于战场,灵活而腕前,文武皆存于笔,出则须依人,始末皆以阴”。他说,书法的姿势和笔触就像一场战斗。意思是:参战时,要随机应变,要善于用笔————看手腕的运用;打仗时,要调动兵员和将领。用笔,排点,打的时候要能看见,用笔的时候要有起伏,打的时候要善于散、聚、擒、提、推,它涉及直、厚、切、始末、正、松、后、方、圆等对立阴阳的统一。
4、“笔为将”。
书法圣人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对毛笔的神奇功能有着独到的见解。他在《书论》中说:“写字不必急,但一定要慢。为什么呢?笔是将军,所以一定要慢而重。”书法圣人为什么写字?你比较过吗?到一般由谁来指挥运营?那是因为两者有一些共同点。将军的命令影响着战争的胜负、领土的得失、人民的生死。写书的时候,笔触纸的瞬间墨就成形了,但文字的生命(肉、肉、血、血、灵)是无法改变的。因此,作家在写作时,应该像将军下达命令一样,审时度势,谨慎行事,不可操之过急。王友军也曾将笔比作大刀、矛,但既然它有杀戮、扼杀“文字”生命的作用,所以用笔时必须小心谨慎。
5、用像锥子一样的笔“画沙”“涂封泥”
这是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朱水良的原文(《论书》)。 “圆锥砂”和“阴阳泥”是描述毛笔意义的名言,是任何接触书法的人都应该熟悉的概念。 “圆锥形拉沙”是指将矛等兵器(工具)的圆锥形边缘拉成扁平的沙子,沙子的形状为两侧凸、中心凹。当在纸上使用笔时,笔尖应沿着线的中间向下延伸,“画出一个沙锥”,没有启动或停止笔的迹象。墨痕出现在线条的两侧,给人一种深邃、力量突出、立体、质感、力度、苦涩的感觉。 “印”是指用笔像印章一样在粘稠的紫泥上印章,颜色深沉、坚固、清晰可见,达到布局均匀、造型严谨、黑白明快、圆润的效果。安静与力量、刚与柔的平衡。这两个比喻形象地勾勒出中心用笔、前行后所达到的“大用笔”。如果你能深刻地理解其中的含义,你就会明白中笔的“三点刺树”和“有力地刺入纸背”的“诀窍”。
6、用笔做到“孤冠自振,沙惊飞走”。
唐代书法家张旭在谈及用笔时说:“孤篷自振,惊沙飞走。思考写书,就会有所收获。”说。 “孤蓬自振”是指像用笔一样用笔,触碰这孤飞蓬草,它全身颤抖,立起来,旋转起来,奔跑起来。 “震沙飞”,就是用笔自如、热情,就像颤动的沙子自然飞翔一样。张旭,字号“张颠”,工书工整,尤以草书闻名。这句话的意思是,由于观察了上述两种自然现象,了解了如何使用书法(草书),笔触中产生了新奇的变化,达到了他所期望的“贞飞”境界。
7.使用类似“房子上的漏水痕迹”的笔
“燕子书”创始人、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在向怀素和尚请教时说:“屋内有漏水的痕迹”。 这就是我所说的。原文全文如下: ”苏先生说:“我在夏云中见过许多奇峰,我常常向它们学习。它们的喜悦就像林中飞出的鸟,草吓跑了里面的蛇。然后,”“我在墙上发现了一条路。它们都是天然的。”真卿先生说:“就像房子上漏水的痕迹。嗯?”昂山素季握着那人的手说:“ “我明白了!”作为“醉苏”,我在谈论自己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经历时连续用了四个字。比喻夏云奇风,鸟出林,惊蛇入草,爬墙。我对钢笔的使用有很多研究和经验。然而颜真卿并没有当真,难以置信地问道:“屋子里有什么漏水的迹象?”怀素闻言,恍然大悟,心中敬畏,连连摆手,道:“我明白了!” “‘房屋漏痕’的比喻更加生动、贴切、准确、经典。 “房屋漏水痕迹”到底是什么意思?自唐代以来,书法家对此有多种解释,但许多人认为,这是指用笔的中央或隐藏的正面,“字不显其用”,我是这样认为的。现代《新金茂》在第《书法论丛》号中更清楚地解释了这一点,并指出“房屋漏水的痕迹”如下: “雨水穿透墙壁,变成水滴,慢慢流下来。流动应该是紊流,而不是直落下来。”“从左到右垂直移动,在墙上描出痕迹。从沈英沫老师的讲解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痕迹”的“形象”是自然的、苦涩的、有质感的、完全垂直的。如果你用钢笔蘸墨写字时能达到这样的效果,那么你就已经达到了书法的最高境界。 “屋漏痕”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比喻,直观地表达了笔的使用条件和艺术效果,是任何对书法感兴趣的人都应该熟悉的概念。另外,怀素的“四喻”也有帮助,但其中的“通壁之路”不是人为设置的,而是“裂缝”,即陡壁上的自然裂缝。 指的是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点画法就会看起来很自然。这个比喻经常被后人引用。
8、用笔如“划桨长年”
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在《山谷题跋》中写道: “我划船多年,所以懂得写字的技巧。”这里的“长”字发音,是“上”的音。 “娘”是长江三峡人民对船头撑竿的船夫的称呼。 “与年划船”是指船夫划船的意思。黄庭坚于公元1101年乘船过三峡,时年56岁,故有入峡较晚之说。这句话的意思是,黄庭坚先生多年来饱受不能用笔、写字缓慢的痛苦,但晚年航行过三峡时,船夫前倾,船夫前倾。站起来。这意味着我在那里看到了它。他们在一定的空间内有节奏地来回划动,前后划动桨,来回划动,和谐自然。通过船夫桨的自然运动,黄庭坚体会到如何用笔自然地“到达正确的位置”。从此,笔开始像船夫一样慢慢“起伏”,“呆板”的文风一扫而空。后人评价黄庭坚的书法作品说:“其飘逸湍动,大概是长年划船所致。”活到61岁的黄庭坚一生十分重视用笔,曾说过:“古人同耳做书,而能用笔。” “首先要学会用笔。”《楷》所达到的“优雅”笔触,是他多年研究书法技巧、积累经验的“灵感”的结果。丰富的实践经验,这就是结果。
9、用笔如“折发簪”
南宋诗人、音乐家、书法家蒋介石在《续书谱》中说:“折一束簪,欲圆而坚。”簪是妇女装饰品的一种。包子主要由坚韧的金或银材料制成,通常由两股制成。 “断钗”是一种笔法,以笔法转折处的“金银钗”形象来比喻。这意味着使用笔到达线条的弯曲处。画笔笔触应平坦,边缘笔直且圆润,无弯曲或弯曲,角线应弯曲。 “发簪股”表面光滑均匀,内部鳞片坚韧坚韧,造型优美、柔韧圆润。后世书法家也对这个比喻作出了很多解释,如清代书法家朱禄贞在《书学捷要》中写道:他们的实力是均匀的。 ”
以上李斯、萧何、王羲之、朱翠良、张旭、颜真卿、怀素、黄庭坚、姜夔等人的十六个比喻,包括其重要性、观念、姿势、动作、手法、效果等。是“笔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书法”的重要传统之一,也是各国书法家传授的笔法“口头禅”(也有各种理解)。这些比喻的可行性)。进入“书的世界”的人应该都知道上面的比喻。然而,“比喻”只是比喻,不是事物本身,而只是对事物本质的“接近”,书法家只能在实践中参考,并不是一个精确的事物。因为,毕竟“杀猪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杀法。”以上九人都是书法高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受————书法隐喻。
为了便于记忆,至善君将这16个比喻句整理成“笔式用法”。
“笔如将军,如临沙场。鹰看笔过,鱼游水里,山景云开。我划船已久”,我坐了很多年沙上惊,孤独的树冠自行震动,夏日云顶,循墙而行,蛇受惊,鸟入草,出林。 ”
如果你查一下经典,你会发现宋朝,也就是元、明、清朝的书法家基本上都是重复、注释、延续唐宋以前所说的。我应该指出我发现讨论写作中的“隐喻”。因此,笔者选择前宋时期。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在宋代之前就已经对笔的使用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因此,想要学习书法的人应该多阅读宋代以前的书法理论书籍和经典书籍,学习和掌握如何用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