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收藏资讯

翡翠大师开始雕刻,翡翠大师雕刻极品图片

玉器作品《太极鱼》。

张秉光雕刻玉器。

刻在玉雕上的铭文。

张秉光仔细观察着这件新装饰的玉器。

距离张秉光玉雕作坊不到100米,桥南国际玉石中心的纪念牌坊傲然矗立。—— 这就是玉都济阳。 30年来,杨梅从一个玉石专家村崛起为“中国玉都”,而张秉光也从一个从未接触过玉石的古建筑修复工作队成员转型。过去30年。授予广东省玉雕艺术领军人物、中国工艺美术第一人雕塑奖。

近日,张秉光先生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成为揭阳市获此殊荣的第一人。从北京满载而归的张秉光在其位于揭阳的工作室接受了《广州日报》的专访。他素来欣赏玉雕如画,也喜欢雕刻作品。在他看来,玉不仅有灵性,还有生命,只有尊重玉,才能雕琢成功。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嘉源通讯员郑淑文

与玉的关系:小时候,很喜欢听“削玉”的声音。

“现在,我们喝茶吧。”坐在记者面前的张秉光谦恭而细心地泡了一杯功夫茶。很难想象,眼前这位慈祥的师傅是30年前修复古建筑的施工队的一员。

张秉光1962年出生于揭阳市的一个小山村。张秉光从小就表现出对画画的兴趣,而且很调皮,经常用碎瓷砖在邻居家的墙上乱涂乱画,常常惹怒邻居。高中毕业后,18岁的张秉光在哥哥的推荐下,跟随揭阳著名传统画家魏明亮学习绘画,还师从著名金漆画家陈承光、陈惠彪。后来,作为学徒,他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终身奖”和“成就奖”。

传统的涂漆工艺复杂、难度大、难以掌握。张秉光不但坚持下来,还给自己施加压力,同时学会了设计壁画和图案。经过一年多的在家临摹作品和绘画,张秉光终于通过了陈惠标大师的考核,成为了古建筑修复施工队伍中的一员。经过几年的实践,他不仅掌握了漆画、壁画的技法,还熟悉了“古建筑”图案设计的精髓,这也为他日后玉雕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我做到了。

然而,在此之前,张秉光从未接触过玉雕,几乎没有雕刻的基础知识。您为何涉足玉雕事业?张秉光回忆,20世纪80年代末,邻近的杨梅村逐渐成为玉石专产村,许多玉雕作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张秉光每次路过,都会被玉石雕琢的声音所吸引。一次偶然的机会,张秉光听到哥哥谈论玉雕,他就像捡到宝一样,立即向哥哥请教如何学习玉雕。张秉光知道玉雕是他的“真爱”。于是,他决定再次拜师,前往玉雕工艺作坊学习玉雕技艺。

独创性:浮雕拖把机发明获国家专利

“玉是有生命的。”张秉光对这门艺术有着独特的见解。他还不断探索翡翠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国玉文化的新思路、新方法,以弥补翡翠雕刻文化内涵的相对缺失。

这时,张秉光的绘画天赋就展现出来了。在他看来,玉雕不仅应分为珠宝、装饰品,还应作为艺术品或绘画来欣赏。因此,他将绘画技法融入到玉雕中,创作出充满童真情趣和热南画派神韵与风格的作品,达到了“画于玉上,忘形忘物”的自由之举。目标。 ”。

张秉光的另一个独特之处是,他喜欢在玉石上刻字,无论多小。张秉光告诉记者,“有铭文才能成画。以前小玉器上很少有铭文。为了让作品更加美观、更有艺术感,我们精雕细琢,无论多辛苦。”你尝试、练习以下技巧由于玉石很小,他必须在上面留下文字。

除了从工艺角度为玉石注入文化内涵外,张秉光还不断潜心钻研玉雕工具的研发,设计出许多新型玉雕工具。张秉光回忆,1993年,玉雕的镂空技术只能依靠手工拉丝、使用特定钢绳进行打磨等操作,费时费力。有一次,张秉光在摩托车修理厂偶然看到一个曲轴旋转装置,受到启发,说:“玉石的上下也可以钻洞!”于是张秉光请摩托车修理工做了。之后,师傅打了一个小“玉洞”。从此,镂空玉石的技术可以机械化完成,大大提高了效率。

2014年,张秉光还创新了“救援拖地机”。他告诉记者,浮雕拖把机实际上是一台用来磨平玉石表面的台钻。传统机器由皮带驱动,会产生振动,不适合精度要求较高的玉石雕刻技术。张秉光发明的“救援拖地机”将皮带传动改为碳刷传动,不仅振动幅度明显减小,而且转速也由原来的4000转/分钟提高到40000转/分钟。 2015年,张秉光发明的“救援拖地机”也获得了实用新型专利。

精雕细琢:一块玉石5年设计20个版本

张秉光说,想要雕琢玉石,就要把它的艺术价值发挥到最大。当张秉光从办公桌抽屉里拉出一个盒子时,他发现了总共20块形状和大小相同但图案不同的石膏板。这是他在设计玉器形状时创造的模型,他花了五年时间创造了20种不同的设计模型。我第一次见到这块玉石是在2011年。 “当时我很惊讶。”张秉光无法释怀,立即买了下来,并决定仔细雕刻。

为了不损坏玉石,张秉光制作了一块形状、大小相同的石膏板,并在石膏板上做了图案。他告诉记者,他原本的计划是设计一尊弥勒佛,意思是“财富”,但雕刻完后不得不放弃这个想法,因为结果发现太不平整,会损坏玉石本身。第二个设计思路是雕刻关公的脸部,虽然这个设计没有损坏材质,但考虑到关公是斩首而死,寓意不好,所以不得不放弃,我没有明白。

直到去年,张秉光突然灵机一动:“这玉石这么光滑,我为什么不能把它做成太极鱼的图案呢?”,立即开始在石膏板上制作。特别满意的是,他看到玉石上有两个鱼盘,创意十足,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玉石的原始形状和神韵,堪称完美。

然而,张秉光仍不满足。他特地邀请国内著名书法家刻制了这幅“《太极鱼》”作品,并计划将这40多个字刻在玉石的背面。 “只有雕刻书法大师的原创作品,才能更好地体现这件作品的文化价值。”张秉光说。

如今,张秉光经常到访该校,将卓宇的经验无私地传达给后来的学者。每次上课,他都会先教学生做人,然后教学生技能。 “造玉就是做人,要尊重每一块玉。”这是张秉光的人生理念,对于从事玉雕工作30年的他来说,也是一种认可。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