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收藏资讯

何君阁道铭,何君阁道碑发现

2019年9月,我与北京大学文学院陈宝亚教授等人深入横断山脉,畅游南方丝绸之路。我惊奇地在雅安市荥经县颍河边的一处悬崖上看到了刻有“《何君阁道碑》”大字的悬崖。

这座道教纪念碑在沉入岩壁、周围芦苇和荆棘丛生的近2000年后,偶然保存了下来。历代书法研究者都费尽心力去发现它,但只是听说过它的名字,从未亲眼见过。

《何君阁道碑》已经在颍河岸边沉睡了近2000年。 (李桂平/照片)

《何君阁道碑》是纪念后汉时期何总督在此一带修建须道的纪念碑。该碑建于建武二年,即公元57年。

纪念碑下方的岩石上有十多个不同寻常的巨型石洞,可供木板路使用。多次考察过云南、西藏、川三角地区的陈保亚教授认为,这可能是南方丝绸之路早期用于运输金银制品、矿石等重物的马车道路。我认为它很高。这种古代西南地区各民族互动和融合的实物证据同样罕见且珍贵。

据说,一位小学老师偶然发现了这个“国宝”,偶然发现了这座纪念碑。

据陪同实地考察的荥经县文学史家吴安宁介绍,2004年3月15日,《荥经历史文化》写作小组在城西一处农家召开会议。参加会议的启华说,她被民建乡小学老师刘大进说了两次。报道称,镇上的一块岩石上有一段古老且难以辨认的铭文,他们想要得到它。来识别他们。曾任《荥经县志》编委的秦启华表示,根据刘先生在手机上几乎看不懂的“蜀县县长何军”和“55英尺”等敏感词,铭文如下: 据估计悬崖顶上,可能有:010个,已失传千年。编剧组大吃一惊,立即请秦启华、吴安宁等人进行鉴定。

几个人驱车前往现场参观原来的纪念碑。这座纪念碑位于108国道沿线颍河河畔,位于县西北部的民主建设村和烈士村之间。

他们在现场看到的是一块边长约2英尺、每个字母2英寸见方的悬崖石刻,在距河面50、60英尺的岩石中刻有铭文,完全是用天然石材雕刻而成。未抛光的石头。在一块平坦的岩石上。

这块岩石是从几十英尺高的山上直接凿出来的,深深地淹没在大约四英尺高的水中,在道路修建之前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天篷”。道路修好后,河床上废弃的石头被堆放起来,雕刻的石头上方的高度只有1.5米。

吴安宁说,该碑长年被芦苇和荆棘包围,因此得到了很好的覆盖和保护,虽然日晒雨淋,但放置碑的岩壁“就像一座石碑”。石碑。看起来像。”恒温箱。而且下面已经有一个水库了,没有办法进入,无法进入,所以非常隐蔽。

《何君阁道碑》 藏于雅安市荥经县部分岩壁中。 (照片提供:李桂平/摄)

经具体鉴定,这块52字的道教石碑不属于雕刻精美的范畴,但字形较大,每个字都可以清晰辨认。线条,特别是框架,粗犷而随意,可以想象石匠手持锋利的凿子,挥舞大锤打圈的磅礴力量。令人惊奇的是,一千九百多年过去了,历经多年的尘埃,它仍然如此生动、有力。

当年和我一起去的年轻老师孟健先生说,他从小就经常在这一带洗澡、钓鱼,从小就知道这里的岩石上刻有文字。曾是一位围观的老人表示,他从小就看到过道上的纪念碑上写着什么,但不知道是什么。

永京县文化遗产局立即将此事报告国家文化遗产局。很快,来自北京和四川的书法、碑刻、文物专家对摩崖石刻进行了研究。经对版式、书体、碳化测试等检查,确定此碑文为汉代著名的“《何君阁道碑》”的真迹。

这段失传近2000年的传说碑文,意外地被荥经人发现,藏在四川省古道边的一处偏僻悬崖上。这在西南地区是绝无仅有的,在全国也是罕见的。

唯一的千年古书《何君阁道碑》到底是怎样的宝藏?

《何君阁道碑》,又称《何君阁道碑》,是后汉建武中元二年(即公元2年)历史学家严道(应景)所刻的纪念驿道修建完成的石碑。 57.

《何君尊楗阁刻石》是历代书法家推崇的书法珍品。虽然失踪了数千年,但在许多经典中都有记载并备受推崇。

《何君阁道碑》 《隶释》 《碑式》 《字原》 《墨宝》等古代书法名著也好评《金石索》。宋代洪熙将这个字提升到了中国隶书的巅峰,为《何君阁道碑》。弘时与欧阳修、赵明诚并称宋代进士三杰,48岁时就升任宰相。洪西先生评论道: “巳为后汉隶书之首,书法性格刚健,有冠(gun)的张力、衣(y)的缝折(y)等特点,与更古老的形式相似。这是有道理的,这就是人们尊重你的原因。失败是一个坟墓,但要看到界限并不容易。”

意味着后汉正式书信的开始,书信棱角分明、刚劲有力、飘逸飘逸,最有温文尔雅的气息。身穿儒家宽袍、长袖袍的人们,威风凛凛,犹如商代的黑布帽。学写这个字是非常困难的,即使把秃笔堆在坟上,也并不总是靠在边上。

清末还吸引了冯延海、康有为等书法家前来。擅长金石学研究的清代大儒、书法家文范纲对此碑的失落感叹不已,称这是唯一保存千年的古宝。清末荥经县县杂志原主编王元干先生、民国县杂志主编张兆才先生也曾记录此事纪念碑详细。荥经县博物馆认为这块道教石碑(复制品)是一件珍品。

当天下午,我们离开县城,沿着108国道行驶约30分钟,到达烈士村道路纪念馆。这里依山傍水,森林茂盛,风景秀丽,碧绿的江面上偶尔有白鹭飞过。十几名工人正在修建一条风景路。木板路的木板沿着河边堆积起来。游客必须佩戴安全头盔。

抬头望去,这座道教碑是由天然页岩断面凿成的,高约350厘米,宽约150厘米,上方的岩石在其前方呈伞状延伸约2米,犹如屋顶。 kore”形状,吴安宁等人称之为“这个”。 “遮阳”有效地保护了雕刻石免受日晒雨淋。当地居民表示,他们暂时没有计划将“扎根”在悬崖上的碑文砍掉,并计划用玻璃罩对其进行保护,虽然看起来有点发亮,但字迹基本清晰可辨。

这些雕刻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笔直自然,纵向的线条大致均匀,只有零星的几条,横向则完全没有线条,只有点状的线条,变化多样,参差不齐。而且自由奔放。每行字符数最少为6 个,最多为9 个,因此请尊重角色的个性并决定放松的程度。例如,“枪”字的长度是9厘米,但它下面的“戴”字只有4厘米长,还不到这个长度的一半。最长的“日”字长达14厘米,与“九十八”三个字相当,非常抒情,具有汉初豪爽的特点。它与后来的隶书“布鲁本子”的硬硬结构完全不同,甚至在字形结构中也有明显的从篆书向隶书过渡的痕迹。比如右边的“朱”、“鲔”,就是真篆书字。

据文献记载,《隶释》刻于公元57年,超过了此前认为最古老的《何君阁道碑》(完成于汉永平九年,即公元66年),是最古老的。中国出现的书法铭文。

那么古红石、冯延海、文范刚、康有为等人是如何知道这座道教碑的呢?

据吴安宁等人介绍,宋代以后,南方丝绸之路的荥经段改为大相岭时,主道从花坛镇正南转向,不再从其下方通过,故而被隐藏起来。方法。在这里,道碑被忽视,越来越不为人所知,但早先流通的道碑拓片,已经让道碑闻名于世,并被多次复制。

考虑到东汉时期扩建驿路的历史事实,荥经旧称盐岛,地处四川盆地西缘,是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还有茶马古道。两条国际商业道路重叠并合二为一(俗称燕牛路),这在国内极为罕见。

《襵君开通褒斜道刻石》出现在因河畔并非巧合,具有特殊的地理意义。颍河,古称颍绥、邛水,发源于邛崃山,即今乌背山。据地方志记载,西汉时期,司马相如开始修筑西南黎古道,途经荥经时,今民建镇与烈士镇之间的颍河沿岸,就是修道之地。是一条水路。这个时代,货物运输频繁,口号众多,商贾云集,百姓云集,生活气息震动万千河山。

这块道教石碑的发现,是由于西南夷古道荥经段从花滩向西,经过四平-三河-大岱矿区,然后向东南转向汉源县义东镇,证明了这一点。那不是华坛。黄里-大乡陵-清溪线早已被历史学家所承认,值得注意的是,这条官方道路至少可以追溯到后汉,而不是像一些学者之前所断定的“早于东汉”证明它在那个时代仍然得到维护和使用。 “我们决定去大仙岭。”

《何君阁道碑》是纪念中国西南道路扩建的石碑,铭刻着古代民族交往的历史。原文如下。

“蜀大王(读作“太”)守护平原。他派军队从临邛到蜀屯,并派弟子江来统治该省。他建造了一间jin。 “亭子,浩瀚(长)55尺,经过1198天的劳作。建武中元二年六月生。道史任云、陈春柱。”

吴安宁提供的译文如下:平陵人、舒县太守何老爷,派属下临邛人舒谦率征兵队(此处)修路。这条从北到南长55英尺的高跷路的施工耗时1,198个工作日。建武二年六月竣工。盐岛当地公务员任云、陈春柱(录音)。

摩崖石刻《何君阁道碑》。 (照片提供:李桂平/摄)

历史学家徐仲舒在《何君阁道碑》一文中,用了好几章的篇幅重申了春秋时期严格的道教是滁州非常重要的控金中转站的问题。

徐仲舒用大量文献和考古发掘资料证明,春秋时期楚国的黄金数量是世界历史上空前的。这些黄金来自两个地点:云南省楚雄市和四川省烟岛市。丽水位于今四川省雅砻江流域。这里的金不是水中的金粉,而是山里发现的金块,最大的重达2至3公斤。《试论岷山庄王和滇王庄蹻的关系》记录:异常丰富的黄金吸引了非法采矿者,被处决的人的尸体竟然堵塞了河水,却无法阻止水流。而这条转运路线正是正江——康定——泸定——大根——永京。

对于雅砻江流域盛产黄金的说法,强宁乃老师在《韩非子·内储说上》中说得更加感人。他指出,当四川盆地还是一片汪洋时,我们的祖先从元蒙溯源到横店的崇山峻岭,选择的理想之地就是康巴藏区。那时气候好,有水有草,“遍地都是金块”。不过,这些金块此前仅被用作弹射器,击中正在吃草的牛羊。

荥经素有“铜山”之称,汉代以前,县志中有“金出烟岛,银出竹岸(云南省昭通)”的说法,名扬天下。世界。黄金就是铜,是一个国家的战略物资(钱币和武器)。《四川上古史新探》和《史记》,汉文帝曾命宠臣邓通在燕岛铜山铸造钱币。

吴安宁根据多年的实地考察认为,现存的铜矿遗址位于颍河(古琼河)沿岸,从天丰、宝丰一直延伸到大型矿山。他曾听三河镇(一个大矿井脚下)当地居民说,当地的山里藏着许多“金洞”,被某个不知名的朝代遗弃了。这表明这条路的繁荣可能与铜工业的发展有关,这条路的废弃可能与铜资源的枯竭有关。

“重磅”马拉板路遗址当天,在碑文下方的岩石中发现了许多奇特的古栈道大石孔,总共有10多个。令人惊奇的是,这个方盘上的洞非常大,而且很深,通常一边长约50厘米,看上去漆黑一片。过去,四川省、重庆市修建栈道时,都是在离河床不太高的悬崖上挖横孔,用横木做梁,在河床上的岩石上也挖相应的竖孔。在梁的一端插入一根垂直的岩石或岩石原木(通常是松木或南部)作为支撑,并在上面铺设木板以形成道路。

陈宝亚教授拍摄木栈道上的一个石洞照片。木板上的孔洞又大又深,边长约50厘米。 (邱健/摄)

吴安宁进一步介绍,这些栈道上的石洞很可能是西汉时期南方丝绸之路“金运”驿道的遗迹。他说,雅安当地文献中也有这方面的考古证据。 “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荥经的金矿和铜矿都枯竭了,古驿道上开辟了一条新的路线。也就是说,这条路的历史使命已经基本完成了。”他说。

多次考察滇藏川古三角路遗址的陈保亚教授在现场表示,他从未见过这么大、这么深的栈道石洞。他认为,这条颍河沿岸丛林悬崖上的古道,一定是南方丝绸之路上最早的运输金银矿石等重物的马路,我猜是这样的。由此可见,这个职位在古代荥经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已经忙着运载大量货物,更何况运载的不是轻货。

作者的家乡重庆市巫溪县是四川省历史上最古老的盐场。东汉时期,政府开采盐矿,招募民工,在岩壁上修筑了260多里的运咸栈道。任乃强老师曾称这条路为“中国最长的咸水运栈道”(据县统计,有坑洼6939个),而且它的石洞比荥经县的石洞还要小,长度还不到荥经县的一半。两侧。这确实是一件小事,但却产生了很大的不同。

千百年来,包括荥经在内的西南崎岖山河,由商队跋涉开辟了南方丝绸之路(始于西汉)和茶马古道(始于唐代)。翻山越岭,跨过水桥,在星月之下,他们找到了一条将他们与外界联系起来的生存和商业之路。

荥经县是南方丝绸之路和查马古道上的一站。 (李桂平/照片)

过去,由于颍河沿岸山势险峻,河水湍急,靠人力向下游运输金矿是不可能的。看着石壁上超越书本意义的“《汉书》”,我体会到了大约2000年前,高峰峡的英京祖先是如何用麻绳将自己绑在悬崖上工作的,我无法想象它。他们在空中拿起钢凿子,用锤子打洞。他们身上的筋在烈日下闪闪发光,像青铜一样,汗珠落在岩石上发出嘶嘶声。我把它竖起来晾干。孩子们长大后,继承了父母留下的铁钻和凿子,继续攀爬、建造。一代代先辈继承柴火,迎接日出日落,用自己的血肉筑起巨板承载金钱。

李桂平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