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高丹
中国古代的女性是如何着装的,她们在生活中是如何努力营造美好的氛围和风度的?历史上有哪些关于女性的有趣故事和故事是我们不知道的?是不是细节被隐藏了?
你知道吗,高跟鞋从明朝开始就已成为一种普遍而持久的流行趋势,这种鞋形就是为什么高跟鞋是空心的,装有可移动的小抽屉,鞋跟底部向内翻的客观条件。创作了“步步长荷”的故事。雕刻出一定的镂空图案,将装满白色粉末的丝袋放入抽屉中。当女人穿着这种鞋走路时,香粉会从鞋底的雕刻中漏出,每走一步都会在地面上形成莲花和兰花的图案。
冷梅《十宫词图》 一讲解《莲花成长的每一步》剧情。
在电影《花木兰》中,刘亦菲的妆容被认为很夸张,但你知道浓妆艳抹在唐朝是很常见的吗?唐代妇女喜欢在脸上涂粉、化妆,还喜欢把用金箔、丝绸、鱼鳞等剪成的小花“贴花”在脸上。在古代,贵族妇女即使在晚上也要重新化妆,以免容貌毁了容貌,这被称为“晚妆”或“暮妆”。
唐代女子妆容壁画
这是中国传统物质文化研究者、作家孟辉所著的古典生活美学散文集《美人图》的内容。本书将中国古代女性的世界分为七个部分:《道颜》、《情情》、《节庆》、《红妆》、《服饰》、《日常生活”和“优雅”。
梦慧
孟辉1968年出生于北京,是多尔族人。 1987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本科生。 1990年至1993年留学法国,1994年至1998年在北京美术馆保管陈列部工作,北京三联书店任编辑,现为自由撰稿人。他的作品包括小说、散文集和学术书籍。
一本书的影子
近日,本报对孟慧进行了专访。
论文:本书的另一个显着特点是它对文字记载、出土文物和女性题材的古代绘画进行了交叉引用。
我觉得你实际上是在说两方面:一方面,这篇文章的来源可考、可靠,有出土文物作为佐证,所以这篇文章是学术性的,但另一方面,它引用了一位男性——统治社会。你引用的《盂兰变》 《潘金莲的发型》古典文献中可能存在的关于女性的想象力,特别是第一章“多言”,都是记录轶事的笔记本小说,是女性言行的记录。可能有更多的是一种野史或者基于男性审美的杜撰,这些内容也赋予了文本文学性和想象性的氛围。引用这两种类型的文献给你的作品带来了两种不同的风格。你认为这两个内容部分在你的文本结构中扮演什么角色?
孟辉:这可能包括理解什么是“事实”。这是一部记载了与女主角的各种传闻和轶事的古老文字,是一个动人的故事,其中有一些乍一看像是幻想的女仙、花妖,还有一些无法证明真假的故事。然而,这些故事反映了其他可以被称为“事实”的“真相”,例如作者那个时代的情感和道德,以及那个时代人们的愿望和情感。人类文明和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方面。
比如,现代的道德氛围很特殊,女性的穿着没有时尚。在当今的中国社会,无论男女,包括参加社交活动时,都穿着所谓自然、端庄的服装,因此很少看到女性佩戴奢华的珠宝或华丽的衣服。你不会看到几个戴着全套珠宝、穿着长裙的女人在高级餐厅里一起享用下午茶,同样,也不会看到男人们像上个世纪的欧美绅士那样一起享用下午茶。已结束这是意大利制造的定制西装。这反映出当今中国人的道德标准是节俭与德行相结合的。
但像《花间十六声》 《花点的春天》这样的作品却没有类似的道德基调。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的爱情故事有其独特的特点,男女互赠的定情信物,如镶宝石的戒指、玉簪、玉带戒等,都能在无意中传达出他们的感情。通常是非常有价值的反思。事实上,古人已经习惯佩戴它们。因此,即使是“男性审美视角”,也反映了更广阔的语境,反映了当时的集体审美乃至道德价值观。
此外,每个时代的物质生活水平、科技水平、风俗习惯也决定了古人所写的碎片故事的风格。纵观历史,女性用各种小花装饰自己的脸和太阳穴一直是一种时尚,这些小花有时会随着花瓣的移动而掉落。另一方面,男性和女性都关心自己身上的气味,并使用香袋来创造微妙的气味。 《春天的袖子》的故事就是从这些生活习惯中诞生的。一个作家无论多么有才华,他的灵感都来自于他所生活的社会,他只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来发挥想象力。海明威绝对写不出《袖中春》的情节。这不仅是因为他的美国硬汉本性,更是因为他的人生经历。因此,一个时代的物质水平决定了文学艺术的风格。由此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激发了读者的审美愉悦,磨练了读者的审美能力。
唐代葡萄花鸟纹银包
基于可靠来源和出土文物的记录,其实与文学艺术作品性质相似,反映了当时的普遍情绪、整体审美情趣和道德观念,这需要可靠的信息和想象力。文学艺术创作可以相互支撑,反映人们的精神状态。奇幻的作品往往是狂野的、不切实际的,几百年后往往难以理解,但出土的文物和严谨的史料可以帮助你破译其内容,帮助你重新理解那个感人的部分。
因此,如果没有可靠的文物或历史资料,读起来如此神奇甚至荒谬的故事在我们看来往往毫无意义。今天,我们可以自觉地运用现代学术研究手段来解读古代故事,拭去其表面的尘埃。
这本书《中原女子服饰史稿》因为介绍了古人看似琐碎的行为和故事而受到很多读者的喜欢。这些故事对历史没有太大的意义和影响,但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现代人所陌生的古代世界。中国如魔法般闪耀,精致、优雅、美妙,让读者心旷神怡。当然,大家都知道,本书中的世界并不全是古代中国。然而,让大家惊讶的是,体验中华文明某一方面的“现实”或“事实”的新鲜体验,可以说是在人们心目中的“现实”层面。古人。
纸:有细节。在“服装”部分,第《云仙杂记》部分,我们还提到了一个现象。这意味着不同时代的记录中存在相似的故事情节,例如《杜阳杂编》和:010。《云仙杂记》.-30000,都和最著名的故事“秋虎扮演妻子”有相同的故事情节。您对同一叙述文本的非真实文学改编有何看法,包括您如何在文章写作中使用这些材料?
孟辉:这是所有文明的普遍现象,一个伟大的故事大纲诞生了,然后人们一遍又一遍地讲述它,添加各种细节和情节。因此,“母题”研究有两种:一是故事的原型如何产生和建立,及其演化过程与社会、历史的关系;二是“母题”研究,组织这个过程与社会的关系。和历史。研究至少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它是研究一个故事细节的变化以及这些细节的叠加如何受益于文明水平、特定时代的风俗习惯等。
我在这方面有非常具体的个人经验。我和我最好的三个朋友去了伊朗。根据当地规定,在公共场合必须佩戴围巾。她的脸裸露在外,但头发却用围巾绑了起来。 ”。然后,到了戈壁古堡的古客栈后,我们摘下围巾,露出头发,穿上厚厚的外套,到古堡顶看日落。开车送我们的伊朗司机不认识我们,把我们当陌生人,但闲聊时他说:“今天我也开四个中国游客。”我们笑得很厉害,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原因为了这份古老的爱情。在很多故事中,甲冒充乙来欺骗对方,往往会因为相遇的匆忙、不经意的眼神、对对方的印象模糊而产生误会。那么如何才能将同样的情节应用到现代开放社会呢?在屋顶走秀的模特,或者影视剧中穿着戏服的演员,也能让人一见钟情。你可能会误会它对于一个人来说。
因此,从风土人情的角度分析原型故事的不同版本,也有助于了解文明发展的细节,让历史栩栩如生。
本报:谈到女性的妆容和具体服装,她们似乎更喜欢“梅妆”、谢公公、苏公离等典型人物,您对这种现象怎么看?
孟辉:将某种现象或物体与名人联系起来是很常见的现象,但这可能需要心理学专家的解释。中国古人曾经认为,所有从西域带来的植物都是张骞出使西域的成果。同样,欧洲人习惯于认为马可波罗从中国带回了很多东西,包括但不限于冰。奶油和粉丝我曾经开玩笑说,马可波罗回到意大利时一定订了一个容器。
《杜阳杂编》
论文:《美人图》 在这一部分,我还写到,1990年,燕贵妃墓内的壁画被清理,高顶礼帽的真实形状现在已经有图像支撑。例如,苏白《衣带也风情》被认为是利用“双证据法”在实物和文献的交叉点恢复日常生活细节的一个很好的例子。还有其他这样的例子吗?比如您近年来关注的考古发掘中出土的文物,与您一直关心的某些问题有联系,但这些文物并没有得到支持。您能说一下吗?回答?
唐代陕西礼泉燕公主墓壁画:戴礼帽的侍女
孟辉:最有趣的例子是海春侯墓中仍在出土的西汉青铜器,它改写了科技史。根据李约瑟当时拥有的文物和文献,李约瑟强烈地认为,中国文明可能在很早的阶段就发明了蒸馏器,但他因缺乏证据而感到困扰。一次全部。我一直对传统的花露特别感兴趣,而且我也读过李约瑟的静止图像研究,所以当我看到开昏侯墓出土了真实的静止图像的消息时,我非常兴奋。为李约瑟感到高兴和高兴。
当然,我理解《玄怪录》是文化论文集,但并不严谨,注重美感,与专业论文不在同一领域,不属于学术研究。然而,严谨的学术研究方法并不一定局限于最重要的学科,也可以延伸到针对广大受众的论文写作和文化阅读。在现代中国,热爱传统文化、受过高等教育、精于某一领域的读者很多,他们理所当然地有理有据,运用一定的学术知识也是恰当的。这是。对于这些读者来说,理解研究方法不存在任何障碍。对于他们来说,这只是一个理解新信息的过程。每个专业所需的脑力劳动可能比阅读《裴谌》时复杂得多。因此,《太平广记·张李二公》远非真正的学术研究,但确实满足了当今读者的阅读需求。
文章:关于中国古代诗歌、书法、绘画的起源问题,您的文章《梅花仕女图》指出,绘画具有丰富的性情感表达,发展了许多特定的符号,甚至有自己的词汇形式。
例如,前汉潘婕妤所著的《:010—30000》中有一句“立秋时节,常担心凉胜暑”,所以制作扇子。我会把捐款箱扔掉。”是的。善意终将结束。 ” 这样的句子后来成为一种粉丝。 “画面”出现在以女性为题材的绘画中。是否还有其他情况,因为它是由特定文本塑造的,所以它具有如此大的象征意义,以至于它变成了“图画图案”?
孟辉:《太妃的帏帽》中提到的模式之一是“收集眼泪”。传统绘画中描绘的女子手帕独自沉思,实际上代表了古代闺阁中流行的一种表达爱情的方式。自古以来,妇女们化妆时都用红色胭脂粉,当她们因爱情受挫而流泪时,顺着脸颊流下的泪水沾湿了红色胭脂粉,变成了红色的泪水。如果你用手帕擦眼泪,最后手帕表面会留下一道红痕。这种由某些化妆方法引起的现象,是古代女性发展出来的一种特殊的爱情方法,她们将沾有红泪的手帕擦干,送给爱人,让对方明白自己的感受。元稹的诗《:010—30000》就有这个主题,而《:010—30000》的传说在唐宋时期也很流行,后来的画家将这一主题拓展到绘画中。
本书的腰带上有一幅孤独女子手帕上沾满红泪的图画,但除非用现代传统材料破译,否则只能看到一个狂喜的女子形象,很难理解。你可能无法理解。我明白了图片的意思。
论文:这本书的“玉环”部分也很有趣。你的文章中,唐代《白沙宋墓》,原文只说韦皋献上一枚“玉环”,但其实是一枚玉环。然而,在后来的宋诗中,反复出现了以“玉环”表达爱情的描写,那么《美人图》,您对时代、技术以及这种有趣的“篡改”有何看法?您的作品中还有其他类似的情况吗?观察?
孟辉:这个例子清楚地说明了物质基础是如何影响人们的情感表达、激发文学艺术创作的。中国人有着非凡的灵巧,但我们常常习惯了,而没有意识到它有多好。殷代时期,玉匠发明了“雕琢”技艺,用整块玉石雕刻出套环,或称玉环。自唐代以来,这种链状玉环就被用来象征爱情的坚贞和长久,也被用作恋人之间表达情感的礼物。明代画家对手捧玉环的恋爱女子形象的绘画图案进行了精炼。我们祖先流传下来的故事的女主角。象征爱情的玉链是中国文化所独有的,在其他文化中并不存在,因为只有中国发明了雕刻玉链的技术。
《美人图》画卷
类似的“篡改”也是常见现象。例如,精致的梳妆台,曾经是闺房必备的家具,却引发了女人对着镜子凝视自己的形象,而女人对着镜子梳妆打扮的意境也被诗词反复吟唱。于是,元代《马致远《美人图》中有“明妃”在梳妆台前化妆的场景,清代《红升《玉连环,情未已》中也有“明妃”化妆的场景。杨菲在春天睡着后对着镜子化妆的照片。又如,白居易吟诵的名句“倚一笼烟,坐至天明”,形成了“闺怨”的经典形象。张仔温氏狄琼靠在熏笼上。
这样的“篡改”并不少见,是多种文化传统中的普遍现象,无论是文艺复兴时期对圣经主题的演绎,还是19世纪欧洲文学艺术对中世纪的重新诠释。它被用来想象后来文明的成就,比如好莱坞电影中出现的古罗马的故事。有趣的是,由于不同文化传统的生活方式不同,“证伪”产生了不同的文学艺术成果,各有各的美。一代代文学艺术家的成就不断重叠,不断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使人类的心灵对美越来越敏感,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
论文:吴红《怨歌行》提出的“女性空间”概念是指“女性被感知、想象和再现的真实或想象的场所……女性空间是整体————它由风景组成:花卉、植物、建筑、气氛、气候、颜色、气味、灯光、声音以及精心挑选的居民及其活动所创造的世界。有了这个定义,研究人员将女性角色定义为我们不能再将自己局限于一幅画,但将其视为整个绘画空间的一个组成部分,使我们能够解释超越绘画图像的单一含义。
从这个角度来看,画中的女性形象与文本叙事、符号、环境、男性视角等其他相关元素共存、互动,创造出完整的视觉呈现和传达意义的形式。
那么当我们看到女性题材的画作时,我们如何辨别哪些是写实的呢?正如巫鸿所说,那些由符号组成的是什么?比如清代的很多女性题材的作品,比如陈梅《美人图》,给人的感觉就是所有优雅的形象都堆积起来了,甚至连女性本身也是美的对象之一。
孟辉:确实,看传统的女性题材绘画,哪些细节是写实的,哪些是由符号构成的,是一个复杂的情况,需要特别注意。庆幸的是,大量的传统文物、出土文物、各种文献都存在,可以进行比较。《鱼中素》有很多可以在非常现实和现代的材料中看到的细节,例如手炉、地炉和柚子托盘,但每个框架的主题都是经典绘画,例如在秋千上玩耍。赏端午、中秋、月下赏梅等。
《灼灼染泪寄裴质》 部分
严谨的学术研究促进批判性思维,聚焦时代思想版图。然而,还有一种互补的视角,着眼于每个时代意识形态的物质前提,这种视角缩小了考虑不同的生命形式如何决定作家和艺术家的创作的范围。希区柯克的电影和清代绘画都把女性作为审美对象,但它们唤起观众的情感却截然不同。
研究物质前提和具体生命形式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完整的意义表达和视觉叙事。《云溪友议》有“加香”的详细内容,《汉元帝》下令:“小黄门,看看灶里的香,再加香。”此类细节并未出现在欧洲文本和文献中。从历史上看,欧洲贵族并没有致富的能力,也没有足够的钱去消费这样的香料。当然,欧洲文化没有《千秋绝艳图》这个主题。这是因为,与古罗马帝国相比,他们本身就是“粉丝”,不存在“和谐”的烦恼。
澎湃新闻:《千秋绝艳》 您还帮我们选《动脉影》的照片,但是您能谈谈如何沟通和选择照片吗?包括具体的例子吗?
孟辉:和动脉影的合作非常顺利,他长期专注于文化财产摄影,留下了很多题材广泛的精彩作品。我从相册里找到了相关照片并发给了他。而他很快就在自己的私人珠宝盒中找到了同一件文物的照片。例如,《千秋绝艳》中有一个关于宋代墓中出土的念珠袋的故事,虽然我只在书本上看到过它的照片,但动脉影为我提供了照片作品。另外,我们还选取了相应的照片来补充本书中一些文章的内容,比如清代的卜妖才等,这些珍贵而美丽的文物照片增强了本书的整体效果,使其更加丰富。杰出的。大约20年前,出版业提出了“图像阅读时代”的概念,先进的摄影技术使得古代文化的图像能够以书面解释无法替代的方式直达人们的内心。
本报:您如何看待近年来汉服的发展趋势?
孟辉:随着汉服风潮的兴起,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年轻人对传统的热爱和热情,以及对美的热情。我从来没有特别关注过这个运动,但我的印象是,它是一代又一代热爱传统文化、想要通过各种渠道复兴中国服饰传统的年轻人自然而然产生的。年轻女性是这场运动的中心,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她们非常认真地研究古代服饰,一丝不苟,并利用文物、视频和其他材料,就像专家一样。重点是他像学者一样耐心研究。的。因此,他们的个人水平和汉服时尚的整体水平提升非常迅速。在有人致力于严格修复的同时,也有人试图将汉服时尚化、简化为可以日常穿着的时尚。汉服风潮可以说是一场“人民运动”,代表了中国人民对传统文化和传统审美观念复兴的热情。
责任编辑:梁佳
校对:世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