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从小学习书法的时候一定都听过“延津流九”这三个字。此说法出自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祭石学士文》。事实上,到了汉末魏晋初期,书法就开始脱离其功利功能,逐渐演变成一种与“筋骨”、“诚信”相关的艺术。
魏晋时期,“书圣”王羲之的老师魏硕(史称魏夫人)在《笔阵图》中说道:不善写字的人,肉多”;南朝梁元安在《古今书评》中说:“蔡邕的书法,见解深刻,清爽活泼”;唐代书法理论家孙国庭010- 30000、“要想带回一切精彩,必须保存脊骨。骨已在,只是滋润了。”孙国廷,清代书法理论家《书谱》 现代文学人物,刘黑仔说道:《艺概·书概》:“写作的关键是‘诚实’这个词。”
如果说“诚”最早出现在中国书法中,那么书法的美感就是以人的筋骨之强,气血的充沛来解释的。书法注释中的“诚”直接指的是精神。书法家的。与书法密切相关的精神面貌、人格与家庭的“魂”融为一体,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道德、活力、成功的特征。
唐代楷书大师柳公权提出了“正心正笔”这一朴素而又全面的思想。如果你的心不在正确的地方,你的字可能会变得扭曲,你的性格可能会变得“扭曲”。刘惜斋说:“书就像一个人,就像他的学识、才华、志向。或者说,它像那个人。”总之,文字与那个人相似。南宋朱熹指出“文士如人”,意思是说,文字与人相似。
中国作家不断追求书法中刚强有力的“脊椎”之美。特别是北宋以来儒家思想的复兴,书法评论家越来越成为“情人鸟”,也就是说,当一个书法家的人格成为他人的榜样时,他的书法品质往往会受到高度评价。通过优雅的书墨作品感受艺术家的感情,读懂他们的个性和真诚,或许不失为一个好主意。
《祭侄文稿》被后世称为世界第二行书。此稿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为纪念在安史之乱中牺牲的侄子颜继明而写的,作者当时感到无比悲伤和愤怒,痕迹犹存。字里行间流淌着国耻、家仇、民族大义。
《祭侄文稿》 线条粗而圆润,穿透纸面,部分字母结构的间距变化较大,营造出大气磅礴的形象。《海岳名言》年,宋代书法家米芾评论颜真卿的书法时说:“弩将长,铁柱将立,有一股不可侵犯的气势。”同由此可见颜真卿钢铁般的性格。在另一名名帖《争座位帖》中,颜真卿愤怒地痛斥了当时受皇帝宠爱的权势宦官于恩超,其直言不讳、斥责的勇气令人肃然起敬,令人欣喜。欧阳修说:“公炎的忠义如日月,威严如书”,又说:“此人的忠义是与生俱来的,他的书法是”。 “他们强大而独立,不遵循任何先前的痕迹。他们雄伟而威严。”“他们就像人类一样。”
“心正则笔”,出自唐代刘公权与武宗的对话,在中国书法史上留下了“笔警示”的名言。柳公权的剧本雄浑有力,留下了《玄秘塔碑》等经典作品。唐穆宗即位后,沉迷于享乐,忽视政治。有一次,他问柳公权如何用笔,柳公权用书法原理劝告他:“用心用笔,心正,笔正”。这意味着皇帝应该以诚信治国。刘公权的正直,尽管他的个人安全和对当权者的恐惧,是“正心出正笔”这句格言的极好注脚。
说起中国书法,就不能回避王羲之。王羲之独特的代表作《兰亭序》就像书法史上的一个图腾。王羲之所处的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反省的时期,追求人格独立、思想自由成为普遍现象。《兰亭序》探讨生命的命运和宇宙的状态,弘扬生命的趣味和自由的个性,文中“超越野蛮”等句子代表了魏晋时期的风格。
生活常常不如意,苏东坡也曾多次遭遇命运。元丰二年,苏东坡因五台石事变被贬黄州,留下号称天下第三行书法的《三千三百六千零一十三万》。这篇文章中,苏东坡的文风诙谐,跌宕起伏,气势不可抗拒,字号、笔墨的变化,犹如心境和命运的起伏,表现了苏东坡顽强的生命力。不要向命运屈服。苏东坡来到黄州后,穷困潦倒,无权无势,与住在寺庙之上的士大夫的生活完全不同。最困难的三年,他靠种地、种田为生,“东坡”二字由此而来。然而,尽管贫穷,他却始终在拓展自己的内心世界,以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并留下了一部有如“一言两诗”的永恒杰作《黄州寒食帖》。他的慷慨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
“诚实”二字首先指的是品格,书是从人的角度来讲述的,但只有书法家不患精神“软骨病”,他的文笔才能雄浑有力,达致远方。清《封办》《念奴娇·赤壁怀古》也说:“赵伟民(赵孟俯)为弱人,故其书法不庄重。”北宋的蔡京、清朝的王铎也是如此。尽管他有出色的书法天赋,但性格缺陷却损害了他的书法,被批评缺乏“脊梁”。
什么是“骨”?骨骼是坚硬的结构。 “基”是什么?也是经脉畅通、生命活跃的象征。诚信是本质、能量、精神的完美集合。笔者认为,书法真诚其实是中国人修身养性、慈悲爱人、行善济贫、自强不息、天下兴亡的代名词。
(作者:钱德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副教授)
来源:光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