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收藏资讯

赵之谦书法四条屏,赵之谦魏碑楷书集唐诗

赵志谦《楷书六朝书册》

赵之谦《楷书六朝书册》,纸本水墨,12页画册29.3X33cm 赵之谦《楷書六朝書》,纸本水墨,第12页,共24页。魏碑黑丝柱上以大、中、小三种楷书书写“节录《墨子》、《中論》、《唐子》”,共三百余字。此书写于1865年,时年赵之谦37岁,偷德林的笔。全章条理清晰,结构方正,墨色淋漓。这支笔坚固耐用,边缘像刀一样锋利。 《龍門二十品》等作品捕捉了北魏笔法的精髓,成为35岁以后专门创作魏碑的代表作。

赵之谦去世八年(1884年)(1892年),此卷由沈叔庸之子沈玉清署名。沈叔庸(1832—1873),字俊中,字云中,本名正斋,上海川沙城人。 1859年,他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官僚。喜爱金石、书法、绘画,善于鉴定画作,收藏丰富。《漢石經叢刻目錄》、《漢石經室跋尾》、《書畫心賞日錄》 的作者。他与赵之谦关系非常密切,共同主编《補寰宇訪碑錄》。其子沉玉清(1868—1902),字萧云,又名守金。吴大成的侄子。我经常和同事一起研究黄金和宝石。《二金蜨堂印存》 编辑。之后,他参军,发展民族工业,成为中国毛巾行业的开拓者。

申叔勇比赵志谦大三岁,两人从同龄就认识,彼此也很了解。咸丰九年(1859年),沉叔庸到杭州应试,第一次见到了赵之谦。同治二年(1863年)年初,赵之谦从福建来到北京参加比赛,再次见到了沈叔庸。赵之谦在北京期间在沈家住了一年。同治二年(1863年)8月至同治四年(1865年)8月赵之谦离开北京返回浙江,这三年是双方接触最密切的时期。赵之谦曾在沈叔庸手下刻制印章30余枚,写信49封,见证了两人的深厚友谊。

据同治四年(1865年)《趙之謙年譜》的记载,他“八月离京,经陆路回浙江”,即《同治一万亿》(1865年)一书的书名。 ''。 匹配。秋天,南归,东风发表好文称书,恰逢告别。 “东风征稿”表明收件人是徐惠峰。徐惠丰(1837—1906),本名东风,山东省诸城市人。同治七年(1868年),被选为乌镇分院杰出学者,受命编修翰林书院。历任读部尚书、讲学部尚书、礼部尚书、工部尚书、礼部尚书。 1900年任工程部部长,调任宗教事务部,同年调任陆军部部长。作为熙熙和光绪的宠臣之一,熙熙曾送给他一面大金盾,上面刻着“培军积力”。

徐惠丰是金石学家陈介器的侄子,深受陈氏家族的器重,其书信内容主要涉及金石学研究。徐先生和吴大春先生都是新士,除了政事之外,还喜欢题字、书法、绘画。据认为,对石碑的研究在角门时代之后开始流行。同治元年(1863年),赵之谦来到北京后,与沈叔庸、魏嘉逊、胡叔、徐惠丰“沉迷于金石,鉴赏奇物”,有这样的场景。像这样。还有晚上。”益州同志(1865年)5月,赵之谦还写了《徐惠风集》的题词《六朝造象》(见图1),7月题写了序言《杭四家印稿(附二陳)》(见图2),次年8月又写了它。像这样。有魏碑:010 -30000 4屏(见图3)。可见,赵、徐两人交往甚多,也经常互赠优秀作品。

据《意林引鹽鐵論》、《悲盦剩墨》、《中國書法全集71·趙之謙》等权威刊物统计,现存赵之谦全集仅有11本(绘画4本,书法7本),北魏楷书仅存2本,其中,010 -30000原本是8倍的体积,后来改为4帧。《中國古代書畫圖目》 作为唯一完整的长达24页的册页作品,没有什么可以与通常的竖卷和对联相比。

此卷文字典雅,纹饰考究,品相完好,是市场上极为罕见的书法册,为日本书法家秘密收藏,后以编号《北魏書雜錄項峻徐整書》出版。此件作品的发现,证明了赵之谦与沈叔庸之间的跨代友谊以及徐惠凤的金石友谊,也是反映晚清金石碑盛行的文化产物。

高清部分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