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收藏资讯

愙斋鉴藏书画,鬳斋是什么意思

1、不要用羊毛,尤其是长风的羊毛,至少在元代以前写字的时候不要用羊毛。工具很重要,俗话说“善于写字的人不选笔”,就是说他们不选笔是因为当时的毛笔都差不多。现在的毛笔与唐宋时期的毛笔有很大不同,尤其是毛笔。羊毛以外的紫色羊毛耐磨性较低,所以采用狼毛。不过市面上常见的狼毛都是合成纤维制成的,所以要选择稍微贵一点的狼毛。

2.不要写得比原帖大,稍微大一点就可以了。接下来,将纸上的网格对折,但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原文《九成宫》中有一条折线。如果你想在宣纸上练习书法,请使用表面稍微光滑的纸张,例如手工制作的粗糙边缘的纸张。正式作品所用的纸张可以是丝纸、旧纸、彩纸、漆纸等,也可以自己加工,但要费很大力气。

3、你的具体问题是对形式的把握太不准确。我们不要求它们看起来相似,但我们确实需要它们看起来相似。我想我在写这篇文章时就把它全部抄下来了,但实际上,我必须尝试逐字逐句地阅读它。每个单词写几十遍会帮助你学得更快。首先,在书中找到一页或用一句话写下来。

古人使用纸和笔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然而,许多学者认为这是一个低层次的问题而忽视了它。事实上,这是一个非常高级的问题,值得单独讨论。

首先我们来说说纸,它的前身是竹、丝制成的纺织品,俗称竹篾、木篾、帛书。经典的“十”是双手握住的一排竹篾,“kyo”是用来编织竹篾的绳子。但竹篾体积大,如果断了弦,秩序就会被破坏,而帛书则价格昂贵,普通百姓买不起。

从汉代开始,聪明的中国人就开始利用废弃的大麻造纸。值得学者们注意的是,中国人几乎与造纸术的发明同时发明了涂层技术。所谓涂层,就是在纸张表面均匀地覆盖一层油漆。为什么要这样做呢?首先,竹简、丝织物非常光滑,而早期的麻纤维纸则凹凸不平,所以涂层可以使界面光滑。其次,竹简、丝绸织物不会洇墨,但亚麻纤维纸密度不够,墨水会渗入松散纤维之间的细小间隙,造成洇墨。还需要在纸张上涂上涂层以防止墨水渗色。

古代纸张非常昂贵,因为加工费时费力,曾有人说“洛阳纸贵”,但这并不是谎言。那么穷人做什么呢?怀素家里很穷,不然也不会送他去寺庙。他用漆盘和蕉叶练习书法,漆盘和蕉叶都非常光滑。传说中的优质纸张“Seishindo”也光滑平整,与今天的宣纸完全相反。

怎样才能让纸张变得光滑呢?除了添加涂料外,捣碎等压延也是重要的步骤。但遗憾的是,古代造纸技术大部分已经失传。我们将默哀3分钟。现代宣纸与古代纸张完全不同,材质也不同。古代造纸大量使用麻、桑皮,而宣纸则使用檀树皮和稻草,性价比更高,因此风靡全球。古纸是有涂层的,但宣纸一般都是无涂层的,即使有也只是胶水。古代纸张上的墨水是垂直向下的,但在现代宣纸上,墨水是平展的。虽然通过独特的加工可以将普通的宣纸变成类似古纸的效果,但想要完全还原古代的工艺可能是极其困难的。纸张的加工技术一般都是秘密的,所以这里很难多说。

其次,关于笔,笔比纸好,但也很痛苦。制笔的难点在于材料和工艺。

我刚才提到欧洲的尸体是一个问题,但刘的尸体其实不是一个陷阱吗?记得刚学书法的时候,看到柳字的时候是多么的高兴,但是浪费了几年的时间,却没有真正的进步。你不渴望学习吗?浅层压制人才?其实原因是柳体很容易写错。

我们所见到的柳体文字,都是刻有铭文的。柳公权的墨水只有《大字阴符经》(《文赋》是假的),但是《书谱》不适合初学者。如果单纯从石碑上的“刘”字开始写,往往会有刻意包笔的缺点,而且写得越多,字就越复杂、不自然。会把它收起来。我的手变得僵硬。表面上看,书写似乎越来越好,但实际上却离古人的书写方式越来越远。所以当我看到初学者写六体时,我立刻感到害怕。

小时候,我写作时崇拜的偶像是一个叫李春富的人,他擅长刘体写作,得奖就像从袋子里掏出东西一样。几十年后,我最近看到了李春波的书法收藏,对它的质量如此之差感到非常惊讶。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你的发展路线就错了,即使你暂时成功,最终也会阻碍你的事业。

在讨论写作技巧之前,我们先先解决一些基本点。

1. 选择“Karaboku”作为发帖主题。

2. 使用手工废纸进行练习和创作。

3、用大写字母书写时,必须在纸上划出网格。

4. 注意书写动作,而不是字体。

如果你喜欢柳叶风格,没有问题,但实际笔触是一样的,字体也很容易描述。了解了其他地方的写作风格,当我回来写刘时,感觉完全不同。

首先,我想谈谈我对刘皇帝的评价。丁文君说:“书法的诚意和字的结构太软弱了……以前唐书的缺点是很深的,如果用它们来写大字,那就太糟糕了。”难的。'' 。丁先生的观点也有道理,后人就是这样记的,而且既然是柳体,就不适合初学者学习。柳树风格。但实际上,刘体的笔触非常自然,需要稍微高一点的水平才能知道这一点。

接下来我要讲的是唐代的墨迹。隋、唐、五朝可以算作一个时代,这一时期的墨迹有以下几种。

文字:《敦煌经》、《灵飞经》、《智用千字文》、《印符经》、《集安传统》、《紫书高神》、《山间书》等无数。小的大写字母可以放大一点。

行书:朱巨川的告白、张浩的诗、葱花书法、欧阳旭的诸书法(以张翰、钱子文为主)、鹡鸰颂、侄子的纪念手稿、土木书法

还有其他草书,没有列出。

其实,唐朝还有一个丰富的资源,那就是日本的三划三痕。尤其是小野道花和藤原幸成的作品,可以被视为唐代作品。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唐朝的法律制度。金人、宋人比较随意,所以我写得很洒脱。不过,因为它自由又轻松,所以后人入手就会有困难,而且从《蒙诏》或Sumidan入手也不是一个好主意。唐朝人严格遵守规则,从墨本能到用笔的规范使用,所以至少没有出现严重的问题。至于对工具的要求,除了现在以外,任何时代都是非常高的(笑)。对此,我们只能抱最好的希望,视情况而定。

人们常常因为不知道从哪里开始而中途放弃学习。但没有办法做到这一点,因为市场上存在很多误解。生金猫的书评可能有问题,请谨慎!

顺便说一下,敦煌经典,《王直传》、《王莽传》,是楷书最好的,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扩展。

临江生先生提到的空海文风问题也是一个重要问题,需要多说几句。写作问题本质上是复杂的,但现代的误解让它变得更加令人困惑。

唐代韩方明提出较难的书写方法是双苞,并认为普通的单苞不是好的书写方法。孙小云对此有一个误解,以为那两根手指是勾笔的食指和中指,但实际上那两根手指是拇指和食指。那么什么是单苞片呢?你可以通过查看《兰亭诗》来判断。用食指勾勾,称为“上包”。现在没有人这样写了,但是唐朝的时候很多人这样写。

换句话说,空海的写作风格是双重的。孙小云最大的问题不是用多少根手指来握笔,而是因为他错误地认为古人用手指来回旋转毛笔,这就是书写艺术的秘诀。在考虑。唉,自己犯错还好,但写出一本书去误导别人的孩子,就让人不禁感叹了。

孙晓云最直接的错误就是对文字的误解。原句是“将笔放在大拇指中部前面,转动时用两个小指和中指辅助。”古文常常缺乏主题,这也是一个问题。 “转”的对象不是毛笔、拇指、食指、中指、小指,而是手腕。空海没有解释清楚,所以孙晓云就做出了错误的猜测。写字时如何扭转管子?我得慢慢写所谓的魏书或者新魏书。

沙孟凯对空海的笔法也很感兴趣,提出了斜握笔的想法,得到了很多弟子的赞同。然而没想到的是,空海斜握笔的同时,左手也斜握着纸。因此,纸和笔基本上保持垂直。沙老溪趴在桌子上写下这句话,晋唐风韵大概是少见的,顶多是苏东坡。

当然,仅仅靠修改人物是不可能达到无敌功夫的,还有很多路要走。然而,写作的重要性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期。你见过《蒙诏》吗?李中轩长老说,他的师父经常费力地纠正他的姿势,好几个月。因为静态的姿势不准确,一动就垮了。一旦其余部分正确,您就可以教他们如何使用力量。

无论是武术还是书法,肯定都有秘法。不过,一旦掌握了秘诀,并不会立刻红遍天下,还需要刻苦练习。但不知道秘诀的人,即使努力修行也不会成功,而得了秘诀的人,只会有成效。王羲之的很多孩子都短命,但他们的书法功力却令人印象深刻,很可能是王羲之偷偷传授给他们的。空海来华一年,书法水平有了很大进步,但这绝不是苦练的结果,一定有秘法的影响。当然,也有一些自我实现的人,比如黄善商、张旭。

古代作品的巧妙之处就在于自然去除雕刻。它被故意且巧妙地放置,使其迅速达到一定高度,然后变得更糟。与生俱来的聪明才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提高。

现代书法家大多在中年时才显露出才华,但此后其文笔却越来越差。没有他,我就会年老体弱,无法惹事。另一方面,老书法家中有句俗话:“书法家都是老的”。你得深思熟虑!

解决的办法就是减少视觉在书法中的作用,增加书写过程中身心的敏感度。具体来说,写字时,闭上一只眼睛或将眼睛稍微远离文字,并注意身体的动作,例如是否舒适、是否顺畅、是否容易握持或是否坚硬。

1、《曹操歌》手抄本为明末韩道衡所著,《曹操歌》集本为王羲之所著,可能出现于宋代。不过这两个版本的性能都很差,不推荐使用。

2、说到单词结构和写作技巧,当然是写作技巧第一。具体来说,字体位置根据笔的强度而变化。比如画水平线时,为什么有的横线长,有的横线短?长水平线之所以长,是因为它有未使用的力,短水平线之所以短,是因为它有旋转力。如果你仔细观察古人笔迹中“贝”字的两个小横笔,它们都非常清晰干净,两端甚至没有接触到,这是速度极快的结果。向相反方向移动笔。由于现代人类未知的原因,两个小点必须慢慢地添加到外壳的中心,结果与原来相同。

写字比打结更重要,所以我一再跟大家说“写不好也没关系”。确实,现在的书法教育过于强调视觉相似性,最终开始出现分化。他们非常相似,创作过程没有任何相似之处。其实恰恰相反,你需要专心用笔。第一次做的时候看起来不太像,但是做完之后看起来很酷。

至于柳岩,柳岩自己的剧本很好,但是要转剧本肯定是有难度的。如果能重点关注汉代的莫库文,那么从汉代入手也是不错的选择。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的结构和字体在汉代几乎已经完善。楷书、行书、草书均源自官方书法。

青月英国用笔比较仔细,控笔功底不错,手腕也比较灵活。您需要训练的下一步是您的写作速度。

1.寻找更好的版本,注意圣令团的摆轮游丝。游丝表明这里的书写速度非常快。你需要以同样的速度书写。当然,即使不会写游丝也没有问题。在这里了解如何提高速度。

2、注意单词的“结”部分,即笔画较粗的部分。重行程不是由按下电刷引起的,而是表示在此位置紧急制动。在这种情况下,请突然踩刹车,并小心地先提高车速。

3.虽然速度很快,但不要将笔尖的移动限制在字体内部;观察笔尖在字体外部空间的移动。打开笔写字,但是要以受控的方式写在纸上,明白吗?

圣教的结构几近完美,所以我们必须保持不动心,专心于内在的书写。如果不知道怎么写,请参考半片。

您使用的锉刀是机制的吗?机器毛刺缺乏弹性,所以用手工毛刺代替。

一定是描图纸写错了!偶尔跟踪一次很好,但总是跟踪两次是不好的做法。但你要知道现代人不能用自然的角角写字的原因:1.书写方法错误,2.纸笔不兼容。

现在我们来谈谈近代墨家之林所写的苏体。

1.老问题,字体太大。像苏轼那样写得大一点。尺寸非常重要。

2. 为什么字体大小很重要?因为速度很重要。看看苏轼的原作,多么有活力。灵魂从哪里来?请速来!这个速度并不是野马奔腾的速度,而是一种力量,是方寸之内突然发力的能力。仔细观察苏轼的原画,感受它们闪烁的动作。

3、发力的第一步是下笔后调整笔触,但这个动作极其细腻、快速,只有自己才能体会。无论如何你都不能把画笔拖平。这是因为平拖的笔画没有力量。但是,避免扭转得太慢,因为这也会降低划水的质量。随着你看原著,你逐渐开始理解内容,所以林凯墓志铭的质量应该更高一点。

4. 尝试逐字逐句地理解它,而不是先全部阅读。您的理解程度如何?享受写作叫做理解。

选择合适的工具非常重要,选择合适的纸和笔可以节省你大量的学习时间。最好的论文是你自己处理的论文,稍后会详细介绍。但你不能自己修改笔,对吗? 10 或20 年前的旧钢笔通常添加少量尼龙,使其更易于使用。但哪里能找到这么多旧钢笔呢?我必须购买当前版本的Konamige,但由于它必须是尼龙制成的,所以我不能使用便宜的版本。

如何区分尼龙和动物毛?看弹性。尼龙很结实!动物毛,如紫毛、狼毛、羊毛等,泡在水里会变得非常柔软。但是,如果将头发浸泡在墨水中过夜,它会逐渐变得更有弹性。也就是说,动物毛是有生命的,在上面写得越多,就越习惯。而且尼龙已经死了,无论你买什么,最终都不起作用。

文芳官方店的墨池轩画笔均由奈特推荐并保证。小程序

为什么我不能使用长岭?历史上不仅没有这样的事情,而且长岭也无法将手腕的节奏转移到纸和墨上。我听说用硬毛笔写字并不能提高你的书写能力,而用毛笔可以提高你的书写能力。这种说法虽然看似有道理,但其实是骗人的。无论你的大师多么伟大,你都不能否认摘花摘叶、用羊毛来提神。但是你会让初学者用纸剑练习吗?

从古典书法的角度来看,它太现代了,只用墨水而不用笔。事实上,这种风格是目前的主流,大多数展厅和碑刻都遵循同一风格,力求大气、宏伟、对比。

古典书法的目的不是为了展览。大多数时候,我写作是为了自己的乐趣或与一两个朋友一起。

我被迫在现代书风和古典书风之间做出选择,但我不能共存两条船,没有中间路。

有人可能会问,现代人怎么了?现代人做的东西就不好了吗?存在了很长时间的东西就一定更好吗?现代的好,但很多第一印象很好,越看越没意思;古典的好,因为乍一看很平淡或普通,但越看越觉得你喜欢它们,更好、更有趣。

两者区别的关键不在于构图、结构或布局,而在于笔触。简单来说就是线路质量。如何用短短几行写出高质量的句子?秘诀就在这里。董其昌说:“写书法讲究乐趣,讲究细心。如果每一个字都失去了这两种技巧,就像日夜独行一样。“这是魔鬼的工作。”他提倡书法。方法。 ”

细琢本来是一个拳击术语,我觉得比董其昌的“前琢”或者“放纵”更形象。情急之下,马积足力气,向前一跃,抓住并控制住了马匹,然后突然停下来,转身。书法就像拳击的10分。当我们向古人学习时,我们不是模仿纸字体,而是解构他们的捕捉行为。

临流体最常见的问题就是注重字体和笔划的形状。

在学习刘帝的教科书上,大概会有很多“中宫收缩、四周开放”、或许“中宫收缩、四周开放”等结构规律的分析。 ”。

但如果你用这些规则来写六流作品,会成功吗?一般不会。大家可能已经注意到,刘体的作品一般字数不多。为什么?由于都是由字母组成的,如果太多,就会泄露秘密。收集人物是收集人物,创造是创造,这是两个不同的事情。简单来说,如果深入到字母的结构和笔画,柳的身体是不可能养活自己的!其实所有学校都是如此,只不过刘体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扩展。柳叶的笔触有点不寻常,所以看起来很锋利,有棱角,但我写的时候却分不清棱角从何而来。目前常用的有两种方法。首先,追踪。接下来,将其像一幅画一样装框。其实柳身的棱角是用非常果断的速度写出来的,只是太慢了。也许如果我用柳树风格画太多,就会出现一两个角图,但我不知道该怎么做。

我们要做的就是解读刘体独特的写作风格,并反复练习其语法,使之成为我们自己的写作习惯。这样,你就可以创造甚至创新你的刘氏写作风格。

你现在用的柳柱太干净了,字迹都消失了,所以最好换成柳柱版本。参见刘的《兰亭》和《校书图》。您可以放大一点,写得更快。

顺便说一下kabutori和kabutori的关系。规模小、速度快的kabutori,是kabutori的高级技术,被称为kabutori,但也有其他形式的kabutori。

如果你的书写速度很慢,你就没有力气或精力去写。并且,“书法之美,先在于其神,而后在于其形、质。只有这两方面都具备了,才能将其介绍给古人。”因为我读过《灵慧经》,如果你看过《凌飞晴》水墨版,应该知道原著的书写速度有多快?赵弟写字速度也很快,据说一天能写一万字。他写一个字需要多少秒?大概4秒左右。但快并不是废话,匆忙也不是废话。有节奏地向前跳跃。

刚开始学习Kaisho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请注意,如果你想学习Gyosho,则需要添加一些Gyosho。

如果笔太硬,如果笔太有弹性,都会妨碍主动用力习惯的形成。

一个很好的起点!您将有意识地意识到您需要采取行动。但是,有时候我的文笔看起来很潦草,或者其实我可以写得很好,但是却很随意地写下来。

接下来,请注意点画法之间的连续性!必须用合理的轨迹来连接点画,而这个轨迹必须从古柱中找到。观察古代柱子的细节并找到隐藏在其中的线索。所以,买个高倍放大镜吧!

圣令是一个很好的铭文,但也很容易让人误入歧途。为什么?因为它太完美了,以至于有些不近人情。怀仁最初收藏王羲之的书法时,大部分作品都是借来重印的,因此被多次抄袭,很多细节都丢失了。如果把《圣镜序》和《兰亭序》中的同一句话对照一下,你就知道损失了多少。

放大镜是读书的必备工具,细节很重要,其重要性就在于能够追踪字母的痕迹。当谈到神圣秩序时,很多细节都丢失了,以至于练习者的注意力不知不觉地集中在“结”这个词上。当然,这其中有一部分是因为扎法很经典,但即使你稍微模仿一下,也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给你一种成就感。

即使你的记忆力特别好,在撰写文章时可以快速重复原帖中的结语,但简单地复制结语并没有多大意义。当然,如果我们能举办展览的话。不过,想要真正领略王羲之的魅力,了解原著是如何写成的很重要。不要陷入忽视基础、忽视写作的困境。

我之前提到过一件事,就是在写神圣诫命时要从细节开始。

丝、小钩入手观察加速,从重墨、粗笔观察刹车,这就是所谓的“躜捉”。然后把这些笔画的躜捉连贯起来,就是套路了。先一个字一个字吃透,不要通临,通临只是好看而已,没用的。 顺便说一下,最好从墨本下手,刻本总是要丢很多细节的。高手可以推断丢失的细节,但是初学不能。因此入门之后可以临碑,初学要临帖。 然后谈一下书法欣赏问题。我们知道书法兼具建筑和音乐两种形态:最终作品是静止的,但创作过程是流动的。建筑的特点在于对空间的把握,而音乐的重点在于对时间的把握。那么我们在欣赏的时候,不妨以建筑和音乐两个角度来看同一幅作品。 首先从建筑的角度看,这也是常见的视角。首先看这个字是否有承重能力,也就是常说的力度。力度不是拿毛笔用力往纸上摁形成的,它是一种类似钢筋的东西,有硬度还有弹性。以往强调“横平竖直”被误解作美术字,其实这四个字大有深意。我们看古代作品的横,什么角度都有,好像算不上“平”。但它们有个共同的特点:挺!感觉即便有重物压在上面不会塌下去。竖也一样,感觉踢一脚不会倒掉。在具有力度的基础上,然后看它对空间的分割是否优美,所谓“计白当黑”就是这个意思。如果把空间分得琐碎凌乱,这个字的空间布置就是失败。 当然更重要的是书法的音乐性一面,音乐性又包括音质和节奏两个重要指标。音质就相当于线质,线条质量,是终生追求的问题,现在不多谈。节奏大家都有感触,就是所谓的气息是否流畅并优美。一味匆忙赶路的,或者笔笔缠绕的,都谈不上节奏。 大致这几个标准,就可以断定书法作品的高下。 有些小楷可以当中楷来写,但是十三行不能放大写,因为它笔法比较特殊。魏晋小楷有墨迹,但不是钟王的,是写经,也很有味道。唐代小楷很多啊,如果觉得《灵飞经》没有韵味,找找敦煌写经中《王莽传》和《萧望之传》,很精彩的。从元明时期小楷入手也成,但还是要用墨本。 写小楷,可以稍微放大到18mm,再大笔法就不一样了。如果无法写得小,我觉得可能是工具问题。有没有尝试过在普通纸上写小楷? 黄庭经的地位很高,但却不容易理解。 如果写大楷,就找个大字范本临写最好,好比《阴符经》。你的运笔接近欧体,写写墓志也成。当然最好从墨本入手,学碑刻之前至少应该临过一段时间墨本。 隶书也是如此,如果不临写汉简,直接从汉碑入手,容易走入清代和当代的隶书俗套。 写欧体行书是个不错的选择,建议以欧体行书为主,兼顾欧体楷书。欧体行书中,应该注重《张翰》与《千字文》。至于小楷,不妨先停一段时间,行书稍有入门之后重新拾起来会不一样。 九成宫和张翰不是一个风格,张翰跟虞恭公类似。其实在欧书里面,九成宫也非常另类,估计是灵感闪现偶然为之。喜欢九成宫是好事情,但要有合适的方法去接近她才成,不然会很伤心啊。 你临的九成宫有几分样子,但是创作起来有一笔九成宫的东西吗?这样只是空喜欢了,要最终同九成宫合为一体才成。 怎么办呢?只能走一条比较迂回的路线。从张翰、千字文得欧体之笔法,从虞恭公、皇甫诞求其结构,然后旁参董美人、苏慈之风韵,然后才有资格切入九成宫。否则免谈! 老欣子所言有道理,颇会我心,可以参考。速度很关键,有些造型,不够果断是写不出来的。 要是玩玩,写瘦金体也不错。用紫毫勾线笔写! 关于执笔: 启功先生关于执笔的比喻,不太恰当。吃饭是三岁孩子都会的,书法是一辈子都难学通的。笔如人的意志在纸上画出道来就对,这个说法看似有道理,其实忽视了学书法的复杂过程。笔如人意,当然不错,但人意何来?自出心裁用墩布写字也颇合某些创新人士之意,能算书法?还有用头发胡子乱画的呢?他们都很得意,不知启功先生是否同意他们的做法。 我们只谈论古典书法! 古典书法的严密程度,接近传统武学,不是随心所欲就可以成功的,必须要有严格的训练方法。而执笔就是严格训练的第一步!具体细节我们先不谈,记住三个执笔要点:指实、掌虚、腕平。腕平指是手背与小臂的角度接近180度,沈尹默对“腕平”的理解有误。 楷书墨本挺多的,我们要集中于隋唐,古人执笔,没有四指的,都是三指接触笔,末尾两个手指头不接触笔杆。四指执笔的话,很容易使得拇指无法发力。拇指不能发力,运笔的局部速度肯定上不去,字就没有神采。 常用的执笔法是把拇指和食指握成“ok”的样子,然后两指尖掐住笔杆,随后把中指并上。 无名指并没有接触笔杆。如果无名指接触笔杆,容易形成拿指头挑剔笔杆的毛病。 对高手讲把笔的确没有定法,只要腕部能充分发力就成。但是初学者还不知道怎么发力,所以有些执笔姿势会妨碍下一步的发展。 诸位可以自己体会一下,怎样执笔才能使得手腕带动笔端运转范围最接近半球面,那就是好的执笔法。 写智永,最好用手工毛边,比报纸效果好。的确说得比较凌乱,现在整理一下。 对初学而言: 1、姿势:具体几个指头执笔先不讨论了,指实掌虚腕平就成。腕平最重要,沈尹默的对腕平的解释完全错误,切勿相信。我们所说的腕平,是手背和小臂接近一条线的意思。如果把手掌相对小臂竖起来,会严重妨碍手腕的运转范围和速度,虽看似稳健其实后患无穷。 2、工具:市面上大部分毛笔都是尼龙的,一般人难逃陷阱,真不知该怎么推荐才好。要是银子宽裕,就买稍微贵点的狼毫吧,小号的就成。至于纸倒是很容易找,用手工毛边就成。手工毛边的特征是:纸面多见褶皱,周围边缘不齐整,还会有小漏洞,或许个别纸还裂开一条缝。 3、选帖:选隋唐代墨本作为入门,行书、小楷、中楷、大楷都成。可以稍微放大一点临,但不要放太大。临帖要一个个字吃透,不要通临。 4、练习量:争取行书每天不少于四百,楷书不少于两百,书写速度不要太慢,要果断。还是老话,不像没关系,多写快写。 对于已经有基础的来说: 1、姿势:下巴稍微扣一下,手腕要含有一把劲,但不能僵,手指跟笔之间要稍微加点力。 2、工具:找那种比较软的狼毫,自己手下要感觉笔的弹性,真正的狼毫非常软。虽然软,但要求笔的腰部有力,倒下自己能起来。如果运气好,找点一二十年前的老笔。纸张方面,可以寻找时间比较长的宣纸作为创作用纸。只要银子许可,纸越老越好。 3、临帖:要尝试把行书当楷书临,把楷书当行书临,要能自己分析单个字中间有几个节拍,每个节拍的运笔角度和速度。可以临刻本或者拓本作为墨本的补充,但还是以墨本为主。临摹范围也可以超出唐代,但绝对不允许学明代以后的东西! 4、练习量:每天最好有两个小时,行书近千,楷书近五百。这时不仅要求整体速度,而且要求单个笔画速度要上去,每个字最好控制在6-10秒之间。 不要急于创作,慢慢来,三年功夫少不了的。 悬腕是一定的!请坚持,不悬腕无法达到腕平。其实不用紧张,会用筷子就会用笔,仔细思考一下怎么夹水饺。可以从智永千字文下手,要墨迹本的那种,字可以稍微大点,因为我们的工具跟不上。 镝箭认为秦以前写字用硬笔,这是误传,中国人向来用毛笔写字的。戰國時期的毛筆已經出土很多了,早在商代就有了墨跡玉書。筆的下面之“聿”,古稱“bi”,是筆的聲旁,不是蘆葦的意思。名隱對刀筆吏之刀的解釋對。 字写得好不好无所谓,但不能越写越烦恼或者越狂躁,那就是方法错了。解决的办法也有,那就是稍微加快一点书写速度,速度提上来,字就不会太散。同时在书写过程中注重手腕的感觉而忽略头脑的批评,写得不像不好看都没关系,但要使书写动作合乎身体自然。如果九成宫迟迟没有进境,能不能暂且退一步,从虞恭公入手呢? 九成宫对用笔和结字的要求都很高,往往临摹尚可,但实际创作时运用难以自如。虽说临创脱节是个通病,但学九成宫往往更加明显。硬攻不成的话,不妨迂回围歼,即便最终难以攻克,但或许沿途另有斩获。 集中回答几个问题: 1、我们怎么知道原帖字多大?答:明以前的纸,高度都是26厘米左右的,跟我们一本十六开杂志的高度差不多,所以我们当前印刷的字帖,大部分是原作差不多大小。 2、用哪种版本的字帖好?答:银子宽裕就买二玄社的,其次是西泠印社的那套厚纸板封面,常见的是吉林摄影出版社孙宝文出的那一套。 3、《九成宫》这么难还能不能学?答:最好先学过欧阳询的行书和其他碑刻,然后再写《九成宫》。 4、练习用什么纸?答:手工毛边纸,最好别用报纸。 5、进入状态慢怎么办?答:逼着自己把书写速度提上来,不妨先练习快速书写笔画、偏旁作为热身。 书写的时候,要有意识把笔杆倾斜一定的角度,这个角度随运笔不断变化方向。但可不是象流行书风那样横过笔来刷字啊!这个笔杆的倾侧角度,主要由手腕的内挑和外翻形成,切莫用手指和肩臂运作。 间架可以临摹,笔法只好瞎猜。既然要猜笔法,当然从墨迹下手容易一些。如果你不肯从墨迹下手,又执意要学习古典书法,那么给你推荐一剂猛药——在立面上写字,把纸立起来帖到墙上或者木板上,然后悬空写字。刚开始肯定不成笔画,坚持下来会有收获,信不信由你。 接着谈几个理论问题: 1.弱水三千瓦一瓢说:“我们书法老师教运笔,是推着走,不是拖着运笔。这点我学到了。”非常关键的一点,写字要象扫地而不是拖地,恭喜遇到好老师。 但我们还应该细化一下:用哪个部位推笔走?也就是发力的源头在哪里?现在多教初学者从臂膀处发力,手腕相对固定,因为要写大字嘛。但这样做的后果是,运笔速度提不上去,发力不干脆。所以我们不妨对“推、托”之说换个形式,以“平移”和“圆转”对两种运笔方式进行区分。 所谓平移,是指平行于纸面发力,也就是弱水三千老师所说的拖字,是最不可取的发力方式。而“圆转”之圆则是同纸面形成垂直面的一个球面上发力,圆心是手腕。留心古典笔法者请于此处深思! 2、散世物和隶碑提出了练习和创作的脱节问题,实在是应该引起我们重视:为什么我们临习的碑帖不能化成创作时的元素?这是个大问题,很多美院毕业学生都未解决。但解决方案其实不复杂,练习的时候写快点就可以了,切忌缓慢描画字形。 但为什么这么多人落入这个陷阱?首先是过于求像,总认为写字就要写得像才对,其实关键是看能不能抓住古人运笔的轨迹。古人运笔轨迹是立体的,要抓住并不容易,需要不断揣测、实践、验证等等。今人喜欢做体力活,不喜欢动脑筋,因此抓不住笔法,纷纷去当复印机。其次是过于重视视觉效果而忽略了身体感受,尤其受过西方美术训练的人,恨不能找出每个笔画的精确坐标。现代书法之失误,多在于迎合西方注重视觉冲击力的习惯,而忽略了自己的身心感受。也有些野狐禅,以提倡心性为主,胡写乱涂,在下也不敢苟同。心性太过高妙,暂且不论,先把身体的感觉找对再说其他! 3、快速运笔和笔画质量问题看似是一个矛盾,其实是一对好友。现代人习惯于磨磨蹭蹭描字,一旦提速,立刻不成形状。其实自从清末阁馆体兴盛,此弊端已经开始发作,总认为慢慢写出来的字比快速写出来的要好。其实恰好相反,没有一定的速度作基础,笔画质量不可能太高。 关键在于这个速度如何形成?我见过当代几位草书名家,运笔速度也很快,但笔画质量不如人意。而唐代草书大家写字同样飞快无比,而点画布置精到无比。其中差别何在呢?发力方式不同而已。这就如同当代人打拳用肌肉,古人打拳用筋骨,同是速度为上,但效果截然不同。速度不是万能的,没有速度是万万不能的。这个速度的形成不是运用助跑形成,而是靠手腕的猝然发力而成。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