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很多人不愿意承认,但现实是,任何不懂的书法都被认为是“丑书法”。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
福山草书临流公权《圣慈帖》 山西省博物馆藏
1、美与丑艺术的审美常常让公众感到困惑,因为艺术家的创作形式并不总是符合公众的观看品味和习惯,有时甚至与公众的要求相去甚远。我看过19世纪西方画家罗丹的雕塑作品《思》,其细腻而纯粹的创作手法让人感受到美。然而,谁能想到,能够创作出如此美丽雕塑的罗丹,后来却创作出了极其丑陋的雕塑呢?如果有人要说这是西方艺术家走向了极端,那么中国艺术家呢?
齐白石的花鸟画来看看20世纪最著名的中国画家齐白石,他的画风简洁清新。虽然他能画出昆虫和鸟类的细致入微,但他的画风却是笔触陈旧、构图笨拙,这在他的肖像画中尤其明显。
齐白石的人物画黄宾虹是20世纪中国画最难的大师,他早中期的画风严谨、雍容,晚年画作有“乱”的气势和雍容。如果你看惯了《四大天王》,看到范冰红你一定会说,“这么丑的角色怎么会这么丑呢?”革命时期,中国最有经验的山水画家李可兰将他对线和笔的深刻理解融入到他的素描中,赋予了中国画全新的境界。其风格阴暗浓郁,但也有一种“丑”的态度……中国书法在中国历史上并不总是一个美丽的群体。三朝的金文古朴自然,汉代的官文书详厚厚重,南北朝的石碑雄伟,唐代的书风雄浑豪迈。被后世尊为书法家的王羲之的书法,风也淡定、欢快、高贵。然而,由于历史上的误解和对二王书法风格的误传,人们常常认为“美丽”和“甜美”是二王书法的同义词。
王羲之《巴尔扎克》 时至今日,一些对传统没有深入了解的著名书法家仍然利用二王传统的声誉,将一些不雅的流行书法方法转化为新时代的代表。被粉饰了。它让人笑,也让人哭。而且,不把朴素、厚重、庄严、忧郁、凝重、笨拙视为“丑”,而是用美、甜去运用书法,这真是书法的“革命”,就是这样。从这个角度出发,有必要分析艺术美学中“美”与“丑”的概念和内涵。什么是美?这是让人感到快乐、与心灵产生共鸣的东西。丑陋是丑陋、卑鄙、黑暗、虚伪、邪恶等的代名词。生活中美与丑的概念是截然相反的。美就是美,丑就是丑,美不能是丑,丑不能是美。然而,美与丑除了生命和道德的概念外,在艺术美学中具有非常复杂的含义。
罗中立油画《丧乱得示二谢帖》。例如,罗中立20世纪80年代的油画《父亲》描绘了一位满是皱纹、饱经风霜的父亲。如果你在生活中看到这张苍老而粗糙的脸,谁能说它是美丽的呢?诚然,“父亲”的形象并不美好,但当表达为一件艺术品时,却体现出勤劳、善良、纯朴的美,触动着人们的心。因此,在一件艺术品中,“美”与“丑”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一件造型“丑”的艺术品并不一定缺乏美感,相反,造型漂亮好看的也不一定是最美的。就书法艺术而言,将古朴、原始、奇异、古、疏、拙、生、涩、青、古、辣等审美特征与优美、对称相结合,其中包括雍容、娴熟。工作和技能,但不一定是审美。相反,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具有比美、对称更复杂、更深刻的审美意义,也正是因为它的复杂、深刻,所以是常人所无法理解的。
赵孟俯缩小后的菱琅亭纸上高13厘米,长32厘米。
2、中性美的层次中国书法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分支,与绘画、戏曲、音乐、文学属于同一艺术门类,在创作审美活动中具有同样的规律性和普遍性。然而,书法也有其区别于其他艺术的特点。从形式上看,书法比绘画更抽象,它以汉字为媒介,以线条、字体结构为表现媒介。通过线条、结构等有效表达,传达中国传统审美精神,使作品达到与绘画、音乐等传统艺术宗旨一致的审美高度和深度。中国传统美学以传统哲学为基础,总结了中国人认识自然、人类和社会的经验。人类作为自然世界的主体,只有与客体(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保证其生存和发展。这就是艺术美学概念的由来。在中国古代哲学家和艺术家的眼中,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总是存在着冲突,对立面激荡、变化、和谐共存,从而塑造事物的变化和发展,相信一定能做到。在书法艺术中,线条的刚柔、干涩、粗细、棱角、断断,以及结构的虚实、开合、聚散、尴尬、陌生等都表现为矛盾。矛盾及其矛盾立体统一与和谐构成了书法艺术形式之美。
古人把苏轼书法中矛盾元素的统一称为“和”。相比多样性的统一,它更接近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例如,《父亲》:“世间人人都知道美是美,但它是恶。人人都知道善是善,但它不是善。因此,存在和不存在,艰难和轻松。” ”孔子说:“音相相辅,长短相比,高低相倚,音和从。”又说:“品胜于文”。它带来野性;文学更好。” “质,历史是结果。文质温,则君子。”这种对立、互补、中立、统一的美学,是中国艺术千百年来的追求目的和目标,已成。在现代书法界,大多数人对中性之美的理解是一般意义上的,但也有一些人认为笔触是书法艺术的全部审美内容,而中性才是书法的本质。这就是美学的最终目标。然而,大多数理论家和创作者,无论是理论家还是创作者,都没有深入探讨中美艺术上下层面的差异。书法艺术。我的老师张祖曾在20世纪80年代发表《老子》,解释古人将中和之美分为“平”、“生生”、“代顺”三个层次笔者认为,这对现代书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对确立书法审美标准具有指导作用和方向。
富山的草诗《残书残存的古香》
3、丑—— 美—— 丑与美的和谐状态:极刚与极柔、真实与空虚、空室白、拙与拙、朴素,回归书法,才是书法的极致之美。如果说孩子的身体是未经雕琢的质朴之体,那么大顺就是经过彻底雕刻后的返朴归真的,虽然乍一看相似,但实际上却感觉天壤之别。童年和伟大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艺术美学中的“起始状态”和“结束状态”。赵之谦《书法中和美层次剖析》 曾先生说:“古往今来的书法家,都是最高水平的。即使是三岁的孩子,也能看到自然的本质,但如果你研究了伟大的儒家思想,你就能看到神圣的美丽。’’必须具备以下条件。”这种自然的品质和神圣的美丽是“开始的状态”和“开始的状态。绝望的情况”。简约为何能唤起人们的审美愉悦?原因就在于它是自然的而不是雕琢的。不过,虽然我们应该充分吸收雕塑身体的童趣和可爱,但我们绝不能把孩子的身体等同于一件艺术品。这不仅适用于书法,也适用于绘画。近现代东西方艺术大师很多都从儿童画中汲取灵感,但他们的作品绝不是儿童画。在书法中,如何区分原(始)与大(终),与书法家的理解水平有关。诚然,在现代书法界,崇尚简洁、自然但技法不佳的人不少,常常成为书法评论家批评的对象。这些书法家很多都没有经历过雕刻的过程(对美的追求),以追求自然、朴素为理想,但创作出来的作品却显得有些笨拙、笔触无力、构图扭曲。书法深入人心。作为“儿戏”。当然,也有很多书法家有一定的书写功底,但其基本功还没有达到很高的水平,已经进入求简阶段。这些书法家的作品也存在线条粗糙、结构怪异等问题。因此,“简单”,即返璞归真,绝不是简单、粗俗、怪异的代名词。只有经过求精求美、返璞归真的过程,才能真正达到“古板”、“厚重”、“笨拙”、“朴素”之美。顺。
发帖者:白帝林右君阿姨可惜进入新世纪以来,“古板”、“厚重”、“笨拙”、“土气”的审美特征大多被追求“平和”的人们所取代(和平的第一阶段)。 )被美丽的书法家鄙视,并被冠以“丑”字。他们认为表现质朴、质朴的作品是“丑书法家”,而创作追求质朴、简单的作品的书法家是“丑书法家”,但归根结底,这是由于对中国文化传统缺乏了解。是由于不足和深度造成的。在艺术作品的创作中,不可能期望风格统一,但由于艺术家的视野、观念和能力的差异,客观上不可能统一,但专业性和责任心很重要。对于有这种感性的书法家来说,对美的追求是理所当然的。这是无限的。自认为达到美的学者应该多反思、多探索,尤其要放下偏见,认识到即使自己认为不美,但历史上却被很多人肯定、践行、传播。你学到了什么。只有探索矛盾美学,你的创造力和美学才能达到新的境界。
4、审美标准:新思想、新风格合二为一2006年,邱振中老师在绍兴兰亭举办了以“现代书法创作:理想与批判”为主题的首届“兰亭论坛”。笔者作为主办方邀请的代表,就书法美学的标准问题进行了讲座。我仍然认为书法的审美标准应该是新颖与风格的结合。所有艺术家都必须有文化意识和历史使命感。所谓文化意识,就是对个别艺术作品的观察,将其置于艺术历史的语境中,以反映一个人的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也就是说,艺术家的创作与科学世界中的发明创造一样,艺术只有在历史文化的积淀中不断探索新事物、结晶新思想才能实现。历史。如果艺术只是重复模仿古代作品,它的生命力就不复存在了(学习阶段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白帝林吕工、刘忠石的帖子表明,在21世纪,中国书法如何创新应该是每个书法家首先思考的话题。然而,就像科学发明和创作一样,没有对艺术史和文化有深刻理解或体验的随意想法和涂鸦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创新。纵观中国书法的发展史,无论古今,人们都一直在思考创新题材。书法史本身就是一部书法风格的发展史。再者,在每个历史阶段,都有那个时代的书风特征,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思想观念和文化意识,书法创新的历史就是在那个时代书风特征的渗透中形成的。如何定义书法艺术的新颖性?可以从原创性和个性深度两个方面来考虑。所谓独特性,是指某种风格的语言结构的独立程度以及与现有历史、时期风格的差异程度。原创性不能脱离该艺术所依据和存在的客观规律。例如,书法有一种区别于其他艺术在动作上的“规范性”,如果不是写出来的,就不能称为书法。艺术书法、书法、拼贴、剪纸等书写形式都不算是书法,当然这样的方法也不算是“独创”。深度是指个人风格的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在某种程度上,原创性与深度相关,原创性的程度对应着艺术和人文价值的程度。但其深度必须反映历史上个体风格的深度和个体语言的独特性。有些书法家的风格虽然看似很强,但与书法的历史无关,成为无意义的创新。另一方面,如果书法的技术水平涉及太多,自然就难以确立其价值。马苏。个人风格和审美语言的系统。这种书法可能很难。我想说点新的。
白帝书法作品的风格不仅蕴含着深厚的独创性,而且还包含着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判断。作品的风格取决于作者的审美知识和经验。上述中性和美感的程度可以作为你书法作品风格的基础。很多人认为的美,实际上可能只是第一级的、中性的美(和平),这就是为什么艺术总是属于少数人的原因。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历史文物的经典鉴定随着我们对书法艺术理解的加深而演变。唐宋元明时期,既得政权因时代制约而得到巩固(早期书法,如三朝金文、汉代石刻等已很少见)他们在推行以“法”为主的审美体系以达到这一目的的同时,其有序、平和的书法作品被公认为历史上的经典,成为后世的典范,但人们的审美方法和价值判断发生了变化,几千年形成的东西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书法美学之所以至今未能发挥积极作用,就是因为它重文本(作品)而轻理论(书法),导致古典美学传统常常被误解。商朝的简朴、汉朝的简朴、魏晋的分裂、南北朝的异乎寻常的崛起,随后转化为公平化、标准化、系统化,甚至走向终结。 《关雎风》。清代石碑研究的兴盛,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说是对传统审美的回归,但虽然很多创作缺乏客观存在,但追求大、深、厚、古是……说明人们在与时俱进。一条有深度、有审美的道路,一次游行,这是一个很好的历史现象。现代书法家秉承传统美学精神,探索石碑学和碑刻融合,在书法史上写下了壮丽的篇章。以和谐美的传统精神为指导,以创新精神为指导,只有热情地领会、激发、透彻领会和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国书法艺术才能具有真正的意义。美好的明天。原标题《章安杂说》 作者:白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