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古玉价格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古玉的真实价格应该是多少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中国是世界范围内唯一用玉传国,唯玉唯礼的国家!自上古八千年兴隆洼文明到如今,玉器文明史有八千年。在中国的历史上“完璧归赵”,“价值连城”的成语,就是跟“和氏璧”有关的,今年的秋拍,随着国家对高古玉市场的逐步开放,一波高古玉的价格出现了回归,有人认为是投机炒作,还有的人认为在洗钱,更多人认为是拍卖公司自己营造的噱头?反观历史,认真的想一想,如果真正了解中国古玉文化的人,是不会这样信口开河,毫无根据的猜测的,最简单的一个现象可以证明,前不久某文物公司的展销会上“抢购”的场景,难道也是商家组织人参与的?年底的秋拍,全国各地各家拍卖公司古玉纷纷露脸,并表现不俗,只要是到过现场的人一定不会“胡言乱语”说是“炒作”?个别的现象不能代表全部,试问谁有能力在全国的范围组织这么大的一场炒作?古玩行永远都是“雾里看花”,少部分人挣大钱,一部分人跟着捡钱,还有一些挣不到钱的可能会赔钱,外行“冷嘲热讽”的人在看别人挣钱。因为市场的发展并不是以评论的导向为主发展的。
古玉连续出现的高价格,一方面是艺术品市场投资价值的观点已经从艺术创作开始向材质稀少,制作精湛,文化内涵深厚的特点转移,另一方面书画、瓷器等行业造假的丑闻不断,也迫使投资者更加关注艺术品含量和文化底蕴还处于低谷的古玉市场,这样的价格因为只是高古玉文化的普及,价值的回归。那么中国上古历史上有没有玉器真实成交记录呢?
1975年2月,陕西岐山南麓董家村窖藏发现卫盉,改写了历史上没有玉器交易记录。董家窖藏裘卫盉,通高29厘米,口径20.2厘米,重7.1公斤。束颈,口沿外侈,有盖,鼓腹,连裆,足作圆柱形,管状长流,鋬为长舌兽首状,盖与器以链环相接。盖沿及器的颈部均装饰着垂冠回首分尾的夔龙纹,流管装饰三角雷纹,是西周共王时期铸造的温酒器。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盉内有铭文132个,说的是一个地主为朝见周王而必须用玉礼节制度。
唐朝之前,中国长期处于巫玉和王玉时代,民间禁止用玉。《礼记·王制篇》有"圭璧金璋不鬻于市,命服命车不鬻于市,宗庙之器不鬻于市,牺牲不鬻于市"制度。由于这个原因,浩瀚的史书中很少有玉器交易的记载。耳熟能详完璧归赵的故事,根本是秦庄襄王密谋巧取豪夺,而不是公平交易。十五座城池的兑换价并不是真实价格,那么随着一件青铜器出土,具体买玉成交记录出现!
唯三年三月,既生霸壬寅,王爯旂于豊,矩白庶人取瑾璋于裘卫。才(裁)八十朋,厥贮,其舎田十田。矩或取赤虎两、两鞈(韦合)一,才(裁)廿朋。其舍田三田。裘卫乃雉(矢)告于伯邑父,荣伯,定伯,亮伯,单伯,乃令(命)参(三)有司,司徒,微邑,司马单舆,司工(空)邑人,服遝受田。燹、(走甫)、卫小子瑶逆者(诸)其卿(飨),卫用作朕文考惠孟宝盘,卫其万年永宝用。”
公元前919年3月初6,周恭王准备到豊视察工作,日程安排要召见一个叫矩伯的大地主。这是莫大的荣幸啊,矩伯先高兴了一阵子。不过,很快他又发起愁来。愁什么呢?见面礼呀。《周礼》规定,王侯臣下面见天子,必须持玉器的做见面礼。玉器的制式,玉器的包装都规定死了:“六币:圭以马,璋以皮,璧以帛,琮以锦,琥以绣,璜以黼。”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了汉朝。怎么办呢?他就想起了大裘皮商裘卫。玉璋、裘皮裘卫那都有。矩伯一咬牙,就发生了卫盉记载的以土地交换玉璋、裘皮的故事。
难能可贵的是,铭文详细记录了成交价格:朝觐用的玉璋,价值贝80朋,付给“十田”:两张赤色的虎皮、两件鹿皮披肩、一件杂色围裙,价值20朋,付给“三田”。裘卫把这宗交易报告给执政大臣,执政大臣派员办理了土地转移手续并监督了这次交割。卫盉铭文中,贝已经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它把当时具有货币职能的贝作为衡量和计算商品价值的尺度记载下来,这在西周铜器铭文中尚不多见。我推测,在周朝,土地是不可以私自买卖的,就如当下我朝土地买卖必须批准,并报国土局办手续一样。
西周采用井田制,一田不等于现在一亩,而是一个井田,相当如今100亩。一个玉璋,价80朋,10田,1000亩。而虎皮、鹿皮披肩、围裙只有20朋,3井田,300亩地。1000亩良田交换一枚玉璋,玉璋之价高昂令人乍舌,真是名副其实的奢侈品啊。
古玉价值之高,与如今古玉价格形成强烈反差。研究上古用玉制度,本身就是玉文化一部分!
关于古玉价格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