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古玩市场

和字书法纪念币隐形图文,字纪念币上的书法文化

大家好,关于和字书法纪念币隐形图文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字纪念币上的书法文化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第一枚:秦篆之“和”

秦始皇六和诸侯,统一天下之后,文字上的差异造成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遂出台“车同轨、书同文”的政策,秦统一的文字就是秦篆,也就是小篆。小篆的鼻祖是李斯,李斯做了秦相,便整理制定了秦代的标准书体——小篆。

秦代书法最闻名的便是以秦小篆书体书写的刻石文字。2009年第一枚一元“和”字书法流通纪念币的书体就是秦篆。笔者认为该“和”字应出自李斯“会稽石刻”中有“皆遵轨度,和安敦勉,莫不顺令”一句,纪念币雕刻专家选择篆书的鼻祖所书写的“和”意义重大。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嬴政出游会稽,祭奠大禹之时,为歌颂秦王朝之业绩,刻石以纪念。史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颂秦德”。此刻石便是“会稽刻石”,由李斯撰并书写,因此也称之为“李斯碑”。

碑文三句一韵,每字四寸见方,以小篆书写,碑高约5500px,宽约2500px,共289字。其内容主要称颂秦王统一中国的业绩及秦王朝奉行的大政方针。汉代史官司马迁将此碑全文载入《史记·秦始皇本纪》。

原碑早在宋代已散佚,现存的重刻碑是清朝乾隆年间绍兴知府李亨特命人根据拓本重刻的,重刻碑置于大禹陵碑廊。“会稽刻石”的出现也引起了日本学界的关注,故日本也出现该碑的重刻碑。

李斯“会稽石刻”拓片局部“会稽石刻”中“和”字与纪念币“和”字比较

第二枚:汉隶之“和”

遵崇法家思想的秦朝,法律严苛,文书繁多,与秦篆书写的繁琐产生了矛盾,遂出现隶书。魏晋时期书法理论家卫恒《四体书势》记载“秦既用篆,秦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

秦末隶书开始流行,而成熟并走向鼎盛却是在汉朝,因此常有汉隶之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纸币上“中国人民银行”六字便是典型的庄重汉隶。汉隶讲究“蚕头燕尾”,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隶书在西汉初期仍然沿用秦隶的风格,到了东汉时期,隶书才产生了众多风格,并留下大量石刻,“张迁碑”、“乙瑛碑”、“曹全碑”都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作。2010年发行的一元“和”字书法普通纪念币便是汉隶书写。笔者认为该“和”字应出自“曹全碑”中“威牟诸贲,和德面缚归死”一句。“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是汉代碑碣巅峰时期的作品,是中国东汉时期重要的碑刻,立于东汉中平二年(185)。碑高约4250px,宽约2150px。碑身两面均刻有隶书铭文。碑阳20行,满行45字;碑阴分5列,每列数字均不相等。

明万历初年,该碑在陕西郃阳县旧城出土。在明代末年,相传碑石断裂,现在人们通常所见到的多是该碑断裂后的拓本。该碑书法风格以秀逸多姿和结体匀整著称,为历代书家推崇备至,阴柔居多,缺少了一份阳刚之气。1956年移入陕西省西安博物馆碑林保存。

“曹全碑”清·翁方刚等拓本局部“曹全碑”中“和”字与纪念币“和”字比较

第三枚:魏晋行书之“和”

汉代独尊儒术到了魏晋时期后,儒术的地位逐渐衰微,士大夫阶层信仰的失落以及司马家族的高压政治、门阀制度等造就了远咏老庄的魏晋风度——崇尚飘逸、洒脱、超乎物外等风格。

在这样的一个时期里诞生了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前人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形容其字雄强俊秀。与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轼的《寒食帖》并称“天下三大行书”。2013年第三枚五元“和”字书法普通纪念币是魏晋行书书写。笔者认为该“和”字应出自王羲之《兰亭集序》里“永和九年,岁在癸丑”一句。如果说,将“和”行书列个排行榜,“永和九年”之“和”应在榜首。

《兰亭集序》代表了中国书法的高峰,“清风出袖,明月入怀”——这是书家欣赏兰亭给予的评价。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其实,现在《兰亭集序》的真迹已无法找到,据说做了唐太宗李世民的陪葬品葬入昭陵。现代人能看到的《兰亭集序》是唐代冯承素的摹本,因在唐中宗李显神龙年间所作,世称“神龙本”,该本纵612.5px,横1747.5000000000002px,卷前有“唐摹兰亭”四字标题,引首乾隆皇帝“晋唐心印”四字,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冯承素摹《兰亭集序》局部(神龙)《兰亭集序》中“和”字与纪念币“和”字比较。

第四枚:初唐草书之“和”

唐代政治清明,文化上灿若星辰,无论是行书、楷书还是草书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草书始于汉代初年。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故谓之草书。2014年发行的第四枚五元“和”字书法普通纪念币,以初唐时期的草书书写。笔者认为该“和”字应出自孙过庭《书谱》“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一句。孙过庭的《书谱》是一本关于书法的评论,长22520px,宽662.5px。

书谱今存多种刻本,最著名的是北宋大观年间(1107--1110)内府所刻的刻本,因帖石放置于太清楼楼阁之下,故又称《太清楼书谱》。墨迹原石早已散佚,现仅存拓本,故宫博物院所藏宋拓孙过庭《书谱》为海内孤本传世。故宫博物院所藏宋拓孙过庭《书谱》是上卷残本,摹刻精良。拓本有张伯英、罗敦、林志均、马叙伦、齐燕铭等跋,钤“石门吴乃琛尽忱珍藏”、“陈叔通”等印。共14页,每页8行,行10至14字不等。每页尺寸纵775px,横557.5px。《书谱》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相当高,孙过庭的书法上追“二王”,颇有魏晋遗风,历代书家给予以很高评价。宋米芾评论道:过庭草书《书谱》,甚有右军法。

孙过庭《书谱》摹本局部《书谱》中“和”字与纪念币“和”字比较

第五枚:中唐正楷之“和”

第五枚“和”字流通纪念币虽尚未发行,但所用字体却已经标在已发行的每一枚纪念币上了,使用的是中唐正楷书写。无论怎样叙述书法历史,都绕不开颜真卿这个人物。他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颜鲁公的书法虽然肥厚,但是丰润饱满,端庄尊重。颜体楷书,于圆满中见筋骨,笔力雄健,力沉势足,大气磅礴,独树风尚。如果说在中国书坛上还有谁能和书圣王羲之比肩的话,颜真卿这个声望与影响力当之无愧。中唐正楷之“和”,笔者认为该“和”字应出自颜真卿“颜勤礼碑”中“更唱和者二十一首”一句。“颜勤礼碑”全称“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君神道碑”,是颜真卿为其曾祖父颜勤礼撰文并书的神道碑。古人所谓墓前开道,建石柱以为标,谓之神道,道碑即墓碑。该碑四面刻字,碑阳19行,碑阴20行,每行38字,碑侧有5行,行37字,计1667字。左侧铭文在北宋时已被磨去,无立碑年月,但后人据史书得知该碑应在唐代宗李豫大历十四年(779)书刻并立。碑文内容追述颜氏家庭祖辈功德,叙述后世子孙在唐王朝之业绩。书法风格挺拔雄健。颜真卿所作该碑时,已经是71岁高龄,其楷书风格臻于成熟。“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在崇尚法度的唐代,颜真卿的书法既能从容于法度之内,又纵横于绳墨之外。更为难得的是颜真卿平叛“安史之乱”有功,又是周孔伦理的践行者,在讲究伦理纲常的年代,他的书法与他高尚的人格高度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欧阳修评价说:“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颜勤礼碑”是颜真卿晚年书风的代表作,宋代时部分字体受损,元明清三朝被埋入土中,民国十一年(1923)出土,现存于西安博物馆碑林。

通过以上比较,纪念币上的“和”字与源出处存在难以避免的误差,但基本吻合。我们认为这样的差异来源有二,其一是源出处拓本、摹本有多种版本,并且在流传过程中发生变化所致;其二是纪念币雕刻、铸造过程中误差所致。

OK,关于和字书法纪念币隐形图文和字纪念币上的书法文化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