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汉琉璃,以及汉琉璃的发现与参证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考古奇迹大云山汉墓研究成果论证
江苏盱眙县在近日举行了“盱眙大云山汉墓考古成果论证会”。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古专家认为,作为西汉诸侯王陵园的大云山汉墓整体结构及布局清晰完整,出土众多重要文物,其考古发现对研究汉代诸侯王葬制、汉代中外文化交流等具有重要意义。时于2009年9月,南京博物院开始对大云山汉墓区进行全面勘探与抢救性发掘,揭示出一处约25万平方米的西汉诸侯王陵园。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江苏62年来最重大的考古发现:墓葬出土文物最多、发掘规模最大、反映社会生活最完整。目前发掘的陵园面积达2.5万平米,出土文物逾万件(套),且其中一号墓神秘墓主已确定为西汉江都王刘非,整个陵园为刘非之陵。该陵园东西南北均筑有陵墙,陵园内发现主墓3座、陪葬墓13座、车马坑两座、兵器坑两座、建筑基址两处、道路一条,出土珍贵文物万余件。
发掘清理后的大云山汉墓一号墓内黄肠题凑结构墓室
媒体记者参观大云山汉墓7号坑内清理出的偶车
申报十新将建博物馆和遗址公园
省文物局局长、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表示,大云山考古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江苏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冲击明年的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很有把握。此次考古发掘,出土文物种类之全、数量之多,创造了江苏省建国以来的极致。作为主墓的1号墓,出土的文物更是让考古工作者惊讶不已,很多文物都是国内首次发现。22日,南京博物院在江苏盱眙大云山汉墓考古工地公布最新阶段发现:除一号墓墓主西汉江都王刘非外,这座面积达2.5万平米的陵园其他所有墓主皆为女性,且江都王的妃子最少有12个。二号墓出土了金缕玉衣、玉棺等重要文物。
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表示,整个陵园边长500米见方,几乎相当于汉代的一个城池。“刘非就是希望自己死后,能像活着的时候一样,享受奢华的宫廷生活,所以他将众多宫廷生活用品,作为陪葬品埋在自己身边。这也从侧面,向我们反映了当时诸侯王奢华的后宫生活。”接下来,大云山上将建设遗址博物馆和考古遗址公园,以保护、展示、研究、清理修复这里的文物。大量文物将留在现场,向观众展示墓葬的结构和考古发掘的现场。记者发现,很多陪葬墓和随葬品都就地原物保存,上面覆盖了薄膜,工作人员不时查看保存情况,特别对“娇弱”的漆器上喷洒水雾。据悉这是为了均匀地给予湿度,保持恒温恒湿,今后展示的模样就是考古发掘的现场。
大云山汉墓的一段陵墙,通过解剖得知陵墙宽约18米
工作人员在大云山汉墓的一座车马坑内对文物采取保护措施
玻璃编磬改写中国古玻璃制造史
大云山汉墓出土的金银器、玉器、编钟、车马等都堪称精品。其中,出土的编磬格外惹人注意,因为它竟然是玻璃制造的。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汉唐研究室主任安家瑶表示,大云山出土的一套22件玻璃编磬,改写了中国玻璃制造史。破碎的玻璃编磬泛着绿色,细看还有一个个小气泡,考古专家李则斌表示这是中国发现最早的由复合材料制造的乐器,对古代科学技术研究很有价值。现正邀请专家对编磬进行复制,未来观众有望看到2000多年前的玻璃编磬模样。
编磬一般由石头雕成,但这22件全组的玻璃磬是比石头重的铅钡玻璃熔铸而成,看起来像是青白玉而非无色透明。按尺寸看应该是实用器,但不知当初的音色如何?如果是冥器,尺寸应该会小一些。此前在河北满城汉墓、广州南越王墓等汉代诸侯王墓中出土过小件的玻璃制品,但大云山出土的编磬最大的长达半米,厚达3厘米,在制作时要将石英和铅、钡等助熔剂熔化成液体倒入模具中,但由于冷却过程中极易炸裂,因此对工艺水平的要求极高。这一发现颠覆了对汉初玻璃制品工艺水准的认识。安家瑶说,曾经在汉武帝茂陵发现过较大的玻璃璧,但相比这组玻璃编磬来说,那根本不算什么。这些编磬也说明汉代玻璃制造业不是很小的作坊就能做出来的。一次能熔出这么多的玻璃溶液很少见,说明汉代玻璃制造业很发达,改写了现知的汉代只能制造小件玻璃的历史论断。
安家瑶说:“我国出现玻璃用品是比较晚的,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西汉前期的墓葬中就出现如此大规模的玻璃制品,实属罕见。并且这一组编磬从比例上看,同普通玉质编磬几乎一致,最大的有70厘米长,这说明这组编磬是当时的实用物,而不是微缩版的随葬品。这组编磬,也可以说是我国目前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用复合材料制作的乐器。”安主任还表示,唐宋时期的人就已经不太知道玻璃是怎么制作的了,这在唐宋的一些诗词中都有体现。至于原因,可能和青铜制作工艺等其它古代工艺一样,因为战争等原因慢慢失传了。
大云山汉墓出土的一套琉璃编磬的一部分
大云山汉墓一座车马坑内清理出的实用马车
墓藏丰富丝绸之路前的西域奇珍
大云山汉墓出土的铜铸亚洲象和犀牛以及西亚风格的凸瓣银盆,表明在“丝绸之路”开通前,中原与南亚、地中海地区有着较为密切的贸易关系。汉代的东西方之间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进行连接,在汉代物品进入中亚、西亚、东南亚的同时,来自这些地区的工艺品和原料也源源不断地进入了汉王朝。扬州已正式加盟“海上丝绸之路”申遗。这些珍贵域外珍品,或将提供更有力的实物证据。
工作人员在对大云山汉墓陪葬墓区一墓葬内的文物采取保护措施
媒体记者在引导下参观大云山汉墓陪葬墓区
虎符银钩见证江都王的浪漫爱情
在距离考古现场约2公里的临时库房中,李则斌从保险箱中取出一件神秘的出土文物。打开层层包裹,一枚长约3厘米,形如虎符似的带钩跃然眼前。“这是从江都王陵12号陪葬墓中出土的,也是12号墓中最珍贵的文物。虽然在地下埋葬了2000多年,带钩依然精美光亮,丝毫没有腐蚀的迹象,因为它是银的。”这个带钩的特别之处主要在三个方面。“第一,这个带钩是虎符式的。普通的带钩,无论是金的、银的、或者水晶的,都是整体结构,中间是分不开的。而这个带钩却可以从中间分成两半,加上整体上是老虎的形状,同西汉的兵符‘虎符’非常接近,可以说是个微缩版的‘虎符’。第二,带钩中间还刻有文字。把带钩从中间分开后可以看到,带钩的内侧刻着铭文,一侧是阴文,一侧是阳文,这样带钩就可以整齐地合在一起。第三,铭文是一句两千年前的定情誓言。仔细看的话,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带钩中刻的铭文是一句话‘长毋相忘’,字体是小篆。‘长毋相忘’的意思就是说,两个人永远在一起,互相不要忘记对方。”因为12号墓中埋葬的是江都王刘非的一个妃子,这个带钩极可能是刘非送给这个妃子的定情信物。
虎符形式的银带钩,一半内侧有“长毋相忘”4字铭文
发掘清理后的大云山汉墓一号墓内黄肠题凑结构墓室
汉代小琉璃珠实物与古法琉璃复原的参证
东西虽小,却解决了古法琉璃复原的想象。
这种"缠绕技法"一直沿用(我不知道这种说法是否准确,西方比较规范的术语是woundglass)。
但没有谁能像汉代工匠那样不计细要,因而在实物上保留了技法的直接证据。
这是想象中的古法琉璃珠的技术复原,下图是出土的陶模,也是技法的佐证。
上图是后人复原的古法琉璃珠子制作的技法之一。
我叫它缠绕技法,因为现在国内还没有规范的术语。
你看到图片上的绿色部分是用于搁置那只小棍(一般是金属的)的基座。
[花梨镶紫檀补充:]小棍上有层白色物质,通常起脱模作用~
第二图就是那种基座的出土实物,有明确地层表明是战汉物,陶制的。
小棍一是为了技术操作的需要,另也是为了给珠子预留穿孔,
缠在小棍上的东西就是琉璃溶剂,高温下呈粘稠状,
缠绕在棍子上等待冷却后就成了以下实物的样子。
这是我买到的实物,技法的印记很明显。
这样的小珠子大多是兰色和红色。
我瞎猜兰色的是加钴料(湖蓝是钴,深蓝是硅?),红色的可能是铁?
最有意思的是,工匠们在制作过程中有时候可能因为粗心。
不经意把两种颜色的琉璃溶剂混在一起。
于是出现了这样的效果,很漂亮。
据说单面工的琉璃壁等就是这种技法。
推测蜻蜓眼就是第二图所示这种工艺,工艺步骤可能比较复杂。
下图是模铸法示意图和出土的陶模。
注意那现代模具是老外设计制作的,手工技艺正是他们的热门。
我们对珠子开发得不够,其实不仅是技艺的开发,学术的研究更是欠缺。
大概很多国内学者都没有注意到。
珠子是古代艺术品中含盖材料和材质最丰富多样的门类。
无论人工或是天然材料,凡我们能想到的,几乎都可用于珠子的制作。
这是其他艺术品没法肩比的,况且珠子包含同样的技术难度,又便于携带,是古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技术和艺术传播的绝好媒介。
(编者按:文中作者做实样的琉璃珠为现代制作,并非汉代珠子)
(声明:古玩那点事儿平台所分享图片和文章版权均归原版权所有人持有!)
说的不对的地方,请各位前辈予以指正,说的不全之处,各位高朋可至平台论坛跟帖补全。谢谢各位诸友!
了解更多收藏资讯请关注官方唯一公众号:misswu2282400156或订阅我们谢谢!?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