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2022年出版新钱了吗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这一年出版业过得怎么样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约4800字,预计12分钟的时间阅读完毕
商务君按:2022年的出版业发生了哪些值得记录的关键性事件?商务君带大家一一盘点。
受到国际环境以及国内疫情的影响,2022年出版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和挑战。但也正是为了应对这些变化和挑战,整个行业在艰难中不断进步与变革。
这一年,有困难,有煎熬,但更多的还是坚守与收获,突破与创新。
在12月结束之前,让我们回顾今年令每个业内人都印象深刻的关键词。身处出版业中的你,又对其中哪些关键词记忆犹新呢?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党的二十大在10月胜利闭幕后,全国各地出版行业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行业内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同时,各地全力保障党的二十大文件及学习辅导读物的出版发行工作。
各地出版发行集团和出版单位紧抓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宣传工作,研究部署、制订方案。今年党的二十大报告突出强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为科技赋能出版、实现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契机,也在行业内不断掀起讨论和学习高潮。各地出版单位纷纷表示,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聚焦主题出版,以实际行动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应有贡献。
由人民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共同推出的6种大会文件及学习辅导读物与广大读者见面,为全国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提供了权威、准确的读本。全国各地发行单位精心组织党的二十大文件及学习辅导读物的出版发行工作,积极探索全媒体出版,实现全渠道、全覆盖发行,以优质高效的服务,把党的二十大文件及学习辅导读物及时送到全国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手中,在全国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热潮。
回归内容本身与价值创造
单单一个“难”字已不足以表达今年行业处境之艰难。
开卷公布的前三季度数据基本代表了今年图书零售市场的走向趋势,不管是实体书店还是网店渠道,销售数据都在不断下滑。有行业领头人曾说:“2022年的困难超乎想象,各个渠道的图书销售都面临巨大压力。”
其中自然有疫情的影响,在长达三年的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每个行业都过得不容易,出版业也不例外;还与渠道变化有关,传统电商面对新变化仍在探索过程中,新渠道的流量天花板已显露端倪;此外,今年消费持续疲软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图书销售市场。
不管原因是什么,今年整个行业都感到书越来越难卖、钱越来越难赚了,每个人都在四处张望,四处打听,想知道该怎么办?
当“鸡血”打得再多也没用,只靠意志力咬牙坚持好像也不太行,卖书变得比做书还难时,也许我们该做的是停止内卷,认真思考。几年前,新书品种锐减带来出版业提质增效的窗口期。现在,面对行业发展的诸多难题,我们也许要再次回归内容本身,回归价值创造。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2年最后一个月,全国多地陆续出台了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这为2022年的疫情带来了一抹难得的亮色,也为市场变化提供了新的契机。
头部玩家在热闹中各显差异
抓住互联网新渠道的发展机遇,抢占增量市场已经成为近几年出版业的共识。从一开始的手忙脚乱,到逐步熟悉直播技术与流程,四处寻找带货达人、主播,再到品牌自播渐成规模、社群电商集体发力。新渠道无疑是2022年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
2022年,新媒体平台越来越多,所占份额越来越大,B站、小红书、快团团等都在快速崛起。各出版机构的新渠道建设也日益摸到了门道,开始调整自身结构,将粗放的方式逐渐转换成精细化运营,尽可能地在新渠道中打造价值再造、利益增长的空间。
但在一片热闹与喧嚣之中,大家的方向也渐显差异。有的出版机构重点建设媒体矩阵,在私域流量和公域流量两个领域同时发力;有的刻意弱化对头部主播的依赖,重点发力自播业务;有的专业出版社重在搭建社群,利用差异化和独家版本直接撬动专业图书读者。
就在几年前,每当谈起互联网对书业的影响,很多人还是用“冲击”“挤压”等偏向负面的词语来形容。等到了这几年,尤其是在疫情之后,“拥抱”“跨界”成为出版业与互联网的新关系。
毫无疑问,传统出版业与互联网之间的结合从未像当下这样紧密。在可预见的未来里,书业与互联网的关系会越来越紧密,互联网带给行业的增长可能远超目前想象。
我们要做的就是拥抱变化,迎风而上。
流量时代依靠品牌打造“护城河”
近两年,品牌重新成为行业热点:不少出版机构自我裂变出新的出版品牌;独立出版品牌的发展更是备受关注,相关新闻不断见诸媒体;品牌自播、积累私域粉丝成为2022年行业趋势;一些大社为扩大品牌影响力,充分利用短视频和直播平台流量,携手名家举办文化传播活动。可以说,在流量时代,出版机构越发重视品牌建设。
与十年前相比,现在的读者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方面数量在变少,部分读者的注意力被越来越多的娱乐方式所分散,图书不再是他们首选的消费品。另一方面,如今依旧买书的读者,与之前跟着畅销榜买书的那些人有很大不同,他们更懂书,更在乎品牌。读者的变化,提醒着书业要更加注重品牌力建设。
那么,如何进行品牌建设呢?答案是沉淀流量。利用流量把销售规模做大至关重要;但如果只重销售不做品牌,对流量来说,是一种浪费。没有品牌的商品,就没有品牌溢价,只能通过产品促销、降价的方式提高流量效果,损失的无疑是自身利润;没有品牌的商品,也就没有品牌壁垒,读者今天愿意买你的书,明天可能就会转移到其他社的书。辛苦争取来的流量,如果无法沉淀到品牌里,最后可能只是一场空,而出版机构则一直只是为流量打工,而不是为自身打工。
毫无疑问,不关心品牌力的长期耕耘经营,出版机构难以获得长期发展。越来越多的出版机构已经意识到,品效要平衡增长,品牌才是企业发展的“护城河”。
图书终于不再是靠低价销售的产品
如果说2021年让出版业心心念念的带货大V是“王芳、刘媛媛们”,那么,今年东方甄选无疑独领风骚。
2022年6月9日,举着方锅的董宇辉出现在直播间,成为新一代顶流。董老师靠着自己滔滔的才华搅动了滔滔的流量,东方甄选做的图书带货直播让不少发行人员脸上笑开了花。
东方甄选的成功,固然离不开董宇辉个人长年知识的积淀与文化素养的积累,但更重要的是抖音平台的扶持。罗永浩退圈后,抖音生态需要东方甄选团队提供知识内容及知识消费的场景。有了这一层天时地利,董宇辉和东方甄选适时横空出世,当仁不让地成为2022年出版业新宠!
东方甄选对出版业的价值主要在于三点:一是触发了更多用户的阅读需求。在抖音的场景下,很多人因董宇辉的推荐购书;由于品牌效应和新闻传播,在抖音之外,阅读也再度成为社会大众关注的热点。二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行业的“马太效应”。一批“叫好不叫座”的图书,尤其是纯文学的优质图书,在东方甄选的带动下,成为市场爆款。三是摆脱低价泥潭。短视频、直播大V们一向让行业又爱又怕。爱在于有销量,怕在于折扣让人心疼。而东方甄选跳脱出了比拼价格的模式,以内容取胜,正如消费者评价的:东方甄选的价格可能不是最低的,但质量是最让人放心的。
东方甄选负责人孙东旭曾说,“我们也许做对了一些事情,也许是运气好,但是有一件事情是一定的:如果你能好,那一定是有人希望你好。”希望东方甄选能带动更多的直播机构和推书大V们,让未来有更多“东方甄选们”出现。
2022年下半年,迎来了线下书展的热闹时期:山东首届全民阅读大会暨齐鲁书香节、第十二届江苏书展、2022南国书香节、2022中国黄山书会、第二十届北京国际图书节、第四届深圳书展、第十八届上海书展、第四届天府书展等陆续开幕。第九届中国上海国际童书展(CCBF)于12月初在上海热闹举行,在岁末给予业界更多辞旧迎新的勇气与期盼。
疫情当前,各地书展不再强调办展规模,而是在吸引读者方面下功夫。
比如“虽迟但到”的上海书展以平安、简约为原则,虽然减少了展览面积,但对展销图书和阅读活动优中选优,更加注重品质阅读;深圳书展室内和户外联合办展的模式,让读者能够徜徉在蓝天下、草地上,把逛书展与休闲时段的家庭出行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天府书展已成为巴蜀文化响亮名片,今年的书展“云世界”持续创新扩容,突破时空限制,线上线下分展场遍布整个四川省,全省市民共沐书香;上海童书展始终坚持“与世界和未来在一起”,促进儿童图书出版及儿童内容的全球发展与合作,推动青少年品质阅读。
对于读者来说,书展是一次爱书人尽情享受阅读的嘉年华,有人说参加一次书展,就是参加了一次盛大的阅读仪式,感受了阅读的神圣感和满足感。
对于书业来说,书展则是一次行业性聚会,更是提振行业士气的信号,线下书展的成功举办,不仅预示着读者与书相遇的方式回归,更是人们近年来一心向往的日常生活的重建。
拓展图书内容的多种呈现方式
互联网3.0催生了诸多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也为出版业融合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其中,数字藏品作为“元宇宙时代”的一种创新文化载体,成为今年出版业的新鲜话题。
自2022年初从长江新世纪推出出版业首个数字藏品开始,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等出版机构陆续入局,产品销售火爆。四川人民出版社、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山西春秋电子音像出版社等也开始在元宇宙领域集中发力,探索“元宇宙图书”的创新体系,为融合创新开辟新渠道,打造新产品。
纵观目前出版机构开发的一系列数字藏品,基本具备以下三个特性:一是基于出版机构自身的作者和图书产品进行开发;二是通过数字技术为文字内容增加附加值;三是利用数字藏品流量较大的特点,作为营销动作配合纸质书宣发。
不可否认的是,数字藏品领域存在一定风险。例如,行业内存在数字藏品初期监管滞后、平台规范程度良莠不齐、个别平台甚至存在误导用户投机行为的问题。但与此同时,我们可以明确看到的是公众对这一新趋势的认可程度正随着国家一系列政策的推出与日俱增。相信随着相关监管规范的及时跟进,行业规范的不断完善,数字藏品领域会带给出版行业更多的想象空间。
说到底,纸质书的发展方向是“融合”,数字藏品是融合的模式之一。不管是有声书、电子书、富媒体书,还是IP的运营、多媒体的互动、周边产品的开发,出版业已经不断拓展了图书内容的多种呈现方式、多媒体的图书营销模式和多种盈利模式,走出了出版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优质的图书内容是最重要的
2022年夏天,亚马逊服务号发布公告称,一年后亚马逊将在中国停止Kindle电子书店的运营。在此之后,用户将不能购买新的电子书。
公告迅速引起消费者以及行业关注,中国数字阅读的市场和未来再度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从Kindle进军中国市场到明年退出,正好十年。毫无疑问,这十年时间里,Kindle为中国电子书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但它的退市会改变中国数字阅读的发展轨迹吗?答案是否定的。
Kindle走或者不走,都改变不了近年来国内电子书市场的发展局面。
一方面,短视频、直播的冲击进一步瓜分了用户不多的阅读时间。抖音、快手的日活用户数量,远不是任何一家电子书App可以相比的。另一方面,微信读书等基于手机的读书平台也抢走了不少电子书的市场份额。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调研数据显示,2020年76.7%的用户通过手机进行阅读,仅有8.6%的国民使用电子阅读器。
国外的电子书市场数据也不是很乐观:美国出版商协会发布的报告显示,电子书收入在2020年实现12.4%的逆势增长,但在2021年再度降至19.7亿美元,降幅5.0%。尼尔森图书监测统计显示,2021年英国的电子书销量跌至2012年以来最低水平。
电子书当然不会消失,其市场未来如何发展,还需拭目以待。内容的载体以及呈现形式永远在变,不变的永远是优质的图书内容本身。
文章分享结束,2022年出版新钱了吗和这一年出版业过得怎么样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