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古玩市场

上门收字画(你付润笔费了吗)

很多朋友对于上门收字画和你付润笔费了吗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1、润笔,就是稿费。“润笔”一词源自《隋书·郑译传》。皇帝內史李德林立作诏书。李德林说:“笔干,没法写。”皇帝不解,李德林说:“不得一钱,何以润笔?”皇帝不禁大笑说:“原来如此”。便答应写完诏书,立刻发放稿费,让其去润笔。“润笔”一词便由此得来。

2、润例,就是稿费的标准。三十年代,丰子恺赋闲在家,为谋生,曾在当时的《太白》半月刊上登出《子恺漫画润例》,每幅漫画价格不低,同时言明一口价,不讨价还价。意思是,你觉得我的画值我说的标准,我们就可以合作;觉得贵了你就不要,但请不要还价。如此,依然是约稿不断,于卖画之余,他还喜欢读书、品茶,与朋友小聚,生活极其悠闲。再说齐白石,他为人谦和,但自定的润例却绝无商讨的余地,他定多少就是多少。其它事可以商量,只有这事没商量。他家客厅,挂着他亲笔书写的润例,明码实价,一清二楚。并且说明凡藏画多者,人再来不画或加价,送礼物者不答应,介绍的人没有酬谢;已卖出的画拿回来补虫、加印不答应,不改画等等(此门条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给多少润例,画多少画,执行起来也毫不含糊。曾有这样一个人去拜访他,一进客厅,抬头就看见了稿费标准明细表,想想自己口袋的钱,只够买一只半虾。小心翼翼说明来意,希望能得到白石亲笔画的两只虾。齐白石说:“我一生受苦,从童年至今,所以没钱,我怎么生活呢?”然后接过钱说:“放心,一定让你满意。”随后,提笔作画。先画一只正在水边嬉戏的虾,活灵活现,美不胜收,之后,在这只虾旁边,画了一只在水面上只露出半身的虾,下半身被层层水波挡住,惟妙惟肖。来客一看,非常欢喜。白石就是这样巧妙地满足了来客的要求,同时又严格遵守了自己拟定的稿费标准。

3、每个画家都会经常遇到此事,总有求画人说:“一张纸几块钱,一支笔也没多少钱,画张画也用不了多长时间,这么多年朋友了,要张画怎么这么难?一点感情都不讲,不够意思!”那么为什么画家不送画呢?又为什么名家的画价那么高呢?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画家一幅作品的成本到底是多少?

4、一、如果最为朋友你只要张纸或要点墨,拿去自己画,画家绝不会吝啬,所以你不能说画家小气,因为画画决不是只有材料成本费,一个画家要通过自己多年的时间、金钱、精力去不断实践,才能换来精湛的技艺,阅读多少书籍才能积淀渊博的知识和超前并敏锐的思维?画是“养”出来的,一般没有二三十年的功夫和生活阅历来滋养,是历练不出高水平的作品的。所谓“文以载道”也是这个道理。而二三十年是苦练阶段,是没有收入的。随着水平的提高,画家对作品要求越来越严,之前的作品会当做废纸毁掉,因为这样是对自己和买画者负责,不能半点马虎或将就。作为成熟的画家,笔头功夫都是练出来的,正所谓“废纸三千,一事无成!”所以真正满意的画作也不会太多,就更舍不得送人了。

5、二、画画也更是既费脑力又费体力的活。当别人已经休息,夜深人静时或是凌晨别人未起之时,画家可能就在练习,因为这时无人打扰不是吗?除此之外,还要一有时间就读书,多汲取各种知识,化作哲思跃然纸上,就像很多画家死后画作才被人认可,才值钱一样,就是因为画家要思维超前,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才会被大众认可。画家的思维方式、对生活的感知和积累的技术及思想质素,而这些都是无形的。

6、每个行业都有你看不到的艰辛,你看到的是一幅作品,很轻松,赏心悦目,但这画背后要多少积淀、多少汗水,你又了解多少呢?有的画家把每幅作品比喻成自己的孩子,比十月怀胎付出的要多得多,也是多方面滋养出的文化,不是本钱与画一幅画的时间问题。有人用几十年,也有人可能用一生的精力和时间作为本钱。每天坚持研习,日复一日重复练笔,画上一天,真的很累,艺术创作是一种特殊的脑力与体力劳动的结合,比干一天体力活或写一篇文章更累。

7、?有时,画家为了找创作灵感,还需要经常跋山涉水,徒步写生,去大自然充电。花费不提,只说生活,有时山里没电、没水,甚至走几公里路买菜做饭,有时你难以想象,为了不耽误画画时间,可能每天背两个馒头上山,不知每天走多少路、爬几座山,道路险峻、悬崖峭壁,到了晚上腰酸背痛、壁虎蜘蛛为伴。

8、画家的劳动是一种不大一般的劳动,成果的外在形式就是给人赏心悦目的作品,展示给人轻松愉悦的感觉。而背后却是充满艰辛的极为复杂的过程,付出巨大成本,甚至冒着终年劳作而有可能颗粒无收的风险,因为艺术的小众性与艺术家思维的超前性,所以画家需要长时间承受孤独,成功前还要承受生活的窘迫、世人的不解、生活的压力,有些人最后承受不起变得精神失常,或有的直到过世,画还是一文不值,所以这些都是常人难以理解和想象的。

9、?此外,还要耐得住寂寞与枯燥,没有人拿起笔就成了画家,画画必须要投入真情实感,可以说绞尽脑汁,不断实践,多少次失败换来一点成绩,而且成功率又不高,可以说选择后道路坎坷,用艰难险阻形容都不为过,所以不要认为画画像玩一样不费力气,画的成本只有纸墨笔砚而已。

10、?三、马克思提出了“艺术生产”的概念,艺术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艺术生产应把艺术创作看作生产阶段,艺术作品看作“产品”,艺术鉴赏则可以看作是艺术的“消费阶段”,从中得到艺术享受的过程,也同样有生产支配和需要的全过程,同时,艺术欣赏反过来又成为刺激艺术生产的动力,推动艺术生产的发展,我们不能单独侧重其中一个环节,只有这样才是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特殊的精神生产的本质特征。那么不要认为只有物质是要用钱购买的,精神的或无形的物质的,只用“谢”字可以解决。物质的产品有成本,精神的产品的成本是消耗生命,画家付出的你没看到不等于没受苦。所以,画家没特殊情况一般不赠画;也不会要求同行赠画。画家的画就是产品,那么就不要要求让画家白送,如喜欢就应用你的血汗钱来购买画家的血汗结晶,才是应该的。如果是朋友更要理解与支持。

11、?四、当然,无偿创作也不是没有,比如一些爱心活动、公益捐赠、公拍善助、以画会友、或为寺庙画壁画,参与助残助学,赈灾慈善事业等,也是常有之事,但这些只能算是尽一个公民义务的善举,但作为商品、礼品、收藏或投资以期升值,又或官商所求,则明码实价,论尺论寸,就像有人愿意买房,有人愿意买珠宝,因为可以升值;有人愿意买画,同样认为随着画家年龄的增长,绘画水平也会越来越高,名气越来越大,时间越来越少,作品自然越少,价格将会越高,这是必然。

12、人们应该尊重画家通过时间、金钱、精力换来的精湛技术和渊博知识,这是对画家劳动最起码的尊重。

13、?中国的古代士大夫,讲究“清高”,耻言金钱,非说不可时,称之为“阿堵物”,意思是“那个东西”。稿费是近百年才有的新词,以前有个雅称叫润笔。《隋书·郑译传》有一则故事:郑译为皇上拟诏书,有人戏称他“笔干了”,郑答:“不得一钱,何以润笔?”以后把稿费、书画酬金称为“润笔”,即出此典。

14、西汉时,司马相如,为失宠的陈皇后作《长门赋》,汉武帝读了受感动,陈皇后重新得宠,司马相如得黄金百斤,那时好像还没有润笔这个规矩,陈皇后是以向卓文君买酒的方式送黄金的,所以人们只好说是“作文受贿”,这“贿”字分量可能没有如今这么重,若不,司马相如也太不光彩了。

15、润笔之风至唐大盛,最出名的是韩愈,专为名公巨卿写碑铭,“一字之价,辇金如山”;杜牧撰《韦丹江西遗爱碑》,得采绢三百匹。利之所在,人争趋之,《蔡伯喈集》里面,竟有为年仅十五岁、七岁者作的碑文。

16、古人作文受酬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为活人写寿序,给死者撰碑文。如唐代大散文家韩愈,写碑文颇得润笔之利;北宋诗人王禹被贬官外放商州时,也写过好些碑文,且自作诗云:“副使官闲莫惆怅,酒钱犹有撰碑钱”。二是为皇帝、大臣和朝廷、官府起草公文受赏赐。这种公文可称作有偿公文。赵翼在《陔余丛考》中说:宋代王寓在宣和七年(1125)八月二十一日,一晚上写了四道制文,宋征宗给了他特优的酬劳,赏赐了不少堪称无价之宝的御用之物。

17、唐宋翰苑官草制除官公文,例奉润笔物。而在唐代的民间,润笔已成了文人约定俗成的写作收入。比如王勃,因文章写得好,润笔多,家里“金帛盈积”。还有李邕,《新唐书》记载说,自古以来,因写文章获钱财之多的,没人比得上李邕。

18、另据《湘山野录》卷上记载:翰林学士孙抃撰写《进李太后赦文》,宋仁宗读后“感泣弥月。明赐之外,悉以东宫旧玩密赍(ji)之”。皇帝要秘书写公文尚有恩赐,则臣下例有馈赠更不待言。如北宋名臣寇准拜相时,杨亿(字大年)撰写制书,其中称寇准“能断大事,不拘小节”,寇准认为“正得我胸中事”,于是给作者“例外赠百金。”

19、宋朝事实类苑记载,宋太宗为了奖励宫廷诗人,设笔专款「润笔钱」,并「降诏刻石于舍人院」。宋代官俸较薄,皇家有此之设,文人真是受益不浅。

20、后来,宋朝官家规定的润笔似乎遭遇了尴尬。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一记载:“近时舍人院草制,有送润笔物稍后时者,必遣院子(旧时称仆役)诣门催索,而当送者往往不送。”遇到不送或迟送润笔物者,舍人院的官员们立马派人上门催讨——跟现在有的作者拿不到稿费唯有忍气吞声相比,宋代人的维权意识强多了,行动也比较直接。后来,在润笔支出加重升官者负担的情况下,宋朝不得不取消了官方润笔制度。

21、?当然,民间盛行的润笔之风,并非一时所能取消得了,尤其是一些文章大家,所得润笔往往不菲。以欧阳修为例,他曾替宰相王旦写神道碑铭,王旦之子王仲仪答谢他,拿来润笔费。欧阳修一看,是十副金制酒具,觉得过于贵重,便推辞不受。对方问为何,他开玩笑说:“缺个捧酒具的人哪!”王仲仪信以为真,竟派人买了两个侍女,连同酒具,再度送给欧阳修。欧阳修才知道玩笑开大了,这润笔费不得不收了,只好收下酒具,将侍女退还,声明“前言戏之耳”。

22、润笔费有时可代之以物,这多见于相交甚笃的朋友之间。欧阳修要把自己的《集古录自序》作成石刻,去请蔡襄帮忙书写。虽然他俩是好朋友,但蔡襄一听,便向欧阳修索要润笔费。欧阳修知道他是个茶痴,就说要钱没有,只能用小龙凤团茶和惠山泉水替代润笔费。蔡襄一听,欣喜不已,说道:“太清而不俗。”两人相视而笑。

23、明代中后期,润笔也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清代的润笔之风更盛。郑板桥晚年时,不堪俗客之扰,干脆对自己的润笔来了个明码标价,写下了著名的《板桥润格》:“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年老神倦,亦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乾隆己卯,拙公和尚属书谢客。板桥郑燮(xie)。”

24、润格是为人做诗文书画所定的报酬标准,即润笔的标准。在《板桥润格》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郑板桥:不讲交情,懒得寒暄;不收礼物,只要银钱。这种直截了当的态度,既反映了郑板桥的真性情,也是他对虚伪、丑恶之风的蔑视和反叛。

25、当代著名画家、资深美术编辑千山越先生曾写过一首《润格歌》:“流浪十年去写生,师爷夸余好学生;痴迷于斯大半生,‘废画三千’气韵生;编辑俸禄难维生,足下无田谷难生;羞偷羞盗无营生,无以为继了此生;余视丹青胜生命,润格在侧不欺生,最耻弄墨戏苍生。”此诗巧用十个“生”字,极富趣味。结尾的“润格在侧不欺生,最耻弄墨戏苍生”,如同广告一样点明主题——润格在旁边,童叟无欺,即便不懂画的人来买画,也不会糊弄你。

26、如今,文学作者靠“润笔费”过日子的已荡然无存,而书画家们则由润笔费改为润格再到论平方尺来计算作品了。

27、(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