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古玩市场

吴冠中作品赏析图片(吴冠中作品赏析)

大家好,吴冠中作品赏析图片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吴冠中作品赏析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吴冠中作品赏析图片和吴冠中作品赏析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国际艺术大观》微信:gvi-art

国际第一艺术微刊·最受欢迎美学公号

传播:国内、外艺术名家·绘画·雕塑·摄影·书法·插画·设计·文学·音乐

吴冠中是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之一。在50~70年代,他致力于风景油画创作,并进行油画民族化的探索。力图把欧洲油画描绘自然的直观生动性、油画色彩的丰富细腻性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审美理想融合到一起。他为中国现代绘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长期以来,他不懈地探索东西方绘画两种艺术语言的不同美学观念,坚韧不拔地实践着“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的创作理念,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他执著地守望着“在祖国、在故乡、在家园、在自己心底”的真切情感,表达了民族和大众的审美需求。吴冠中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化品格,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他的艺术观念和绘画创作就适应历史发展和时代的需要,推动了中国现代绘画观念的演变和发展。

从本作画面的构成上来看,前景为几株平冠苍松,与后方高高雄起的雪山共同组成了画面的主景。雪山上逶迤的长城将画面的近景、中景与远景串联起来,不仅密切了画面各部分间的联系,也增加了画面的动感,使观者有“舞”的感受。画家在描绘时,通过明暗的变化勾勒出群峰的阴阳向背。在主峰的阴面脚下,作者以寥寥数笔勾勒出一片林海,林海之后还有一列火车正在驶出远方的群山,驰骋于雪原之间。主峰的阳面连接着不远处的另一座峰峦,在那座峰峦的深处,建立了一座高坝。高坝又蜿蜒到主峰的背后,引导观者的视线环绕主峰并向更远的群山背景投射过去。远处连绵的群山,虽是用寥寥数笔勾出,但依然很有层次感,营造了“千里冰封”的意境。总体上来看,整个画面的布局围绕前景主峰展开,四周的配景与主峰产生环绕形的呼应关系,而配景彼此之间也通过林海、火车、水坝等保持着虚虚实实的内在联系。可以说,无论是那简单数笔画就的长城,还是环抱主峰的远山,都体现出画家在经营构图时的良苦用心。

长江三峡油画人民大会堂1977年作

长江万里图油画长卷约1973-1974年作

吴冠中以长江和长江万里图为题材描绘过的长卷作品共有3幅,其中《一九七四年长江》和《长江万里图》是油画作品。2006年,吴冠中亲自将《一九七四长江》捐赠给了故宫博物院。油画《长江万里图》成为目前市场所见吴冠中同类题材的孤品。

这幅作品将雪山高松、三峡险隘、太湖园林、江南水乡、上海市貌等从西至东的长江主要景致尽收于高3.55米、长5.3米的画作中。作品的构图、用光、色彩、点线、意境处理,无处不透露着吴冠中对东西方文化精髓的充分吸收与消化后的独立探索,不仅是吴冠中本人艺术生命中的重要转折,也是中国油画史上浓重的一笔。《长江万里图》油画作品,打破了油画二维平面的创造范畴,以中国传统的手卷形式展开内容,5米长卷将时间和空间融合于一,作品的叙事性和画面的形式美感得到完美结合。该作品不仅表现了吴冠中高超的西画功底,同时也将西画技法与传统的“江山卧游”概念相结合,并拓展为中国式的“饱游沃看”,彰显了吴冠中这一时期对油画艺术和水墨艺术卓有成效的探索。

“我爱花,但从无工夫侍候娇嫩的花,所以不栽,但孩子们随便种的向日葵、野菊、木槿、葫芦等却疯长。有一株木槿长得高过屋檐,满身绿叶素花,花心略施玫红,这丛浓郁的木槿遮盖了我家的破败门庭,并吸引我作了一大幅油画,此画已流落海外,几度被拍卖,常见图录,但画的母体却早已枯死了,愿艺术长寿。”这是吴冠中先生在自传中说出的话。先生话语中所描述的生活环境是他在50年代之后就一直居住的北京什刹海畔的会贤堂大杂院,这也是吴先生一生中住得最久的一处住址。《木槿》正是先生在自传中提到的那件作品,它记录了大师在上世纪那段岁月中的生活。先生对这件作品是比较看重的,这里面蕴含了吴冠中对自然与人的关系问题的思考。画面中郁郁葱葱的木槿花铅华洗尽,只有点点绿叶映衬着素雅的小花、显得温馨静谧,就像一股无声的生命之泉在画面中汩汩溢出,永不枯泽。吴冠中的笔法是那么清新、自然,看着大师的作品,人们仿佛不仅是用眼睛在观赏,而是在呼吸他的画,呼吸着他画中的花朵和生命,我们似乎也被先生发出的“愿艺术长寿”的感慨所感染,顿感身心焕然一新。

紫竹院早春油彩画布60×81cm1973年作

《紫竹院早春》创作于1973年初春。其画面兼具写意性与韵律感;其用笔质朴而大气;其构图不拘一格又极具张力;“树叶落光了,但那浓密的枝条却毫无萧瑟之感”,遂可见近景的河流、岸边的树、远方的土丘层层递进,那遒劲的树枝舒展在春风中,像是要冲破画布一般。吴冠中在70年代这个时期思想境界与艺术抱负越来越浓郁。画布上的树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生命,画家赋予树其坚韧不阿、风骨独立的人格与品性。

抗英老人——达瓦顿珠油彩布面1961年作

吴冠中的油画写生具有别具一格的风格与韵味。这件作品描绘了一幅典型的江南风景。近景是六只停泊在江边的渔船,两只与画家视线一致,另外四只则平行于横向的画面。沙滩蜿蜒伸向江中,如一只胳臂将停泊的渔船揽入怀里。江面占据画面的大部分,偏绿的水面与略紫的天空由隐约的远山或横桥连接起来。江上由近及远点缀着三只劳作的渔船,更远处则是数点白帆。画家在简洁的画面中力图营造精致的氛围。泊船浓淡相间的长长桅杆、随风飘扬的绳索、在空隙中精心点出的白帆,以及富于对比的笔触,使画面清新自然,耐人寻味。

《池塘》画于1972年,吴冠中时年53岁,十年后,他又将此画修改一下,并在画上题写:“抽暇改老画,好似故地重游。一九八二年”。画面以他下放的农村为题材,崇高山岭,迎面而立,有中国北宋时期国画的崇高美感,中景是茂密的树林,充分体现出他在欧洲所学到的绘画技艺,近处是池塘,点明要有中西融合的艺术风格。

《洗衣歌》表现了河北青年妇女在北方河道中的洗衣场景,那优美朴实的动态身影那水因洗衣而起的圆浪,以及中景与远景中的白鹅与桦树,使画面赋于了浓郁的地方色彩与诗意。作品应作于1972年或1973年的春天。画家以赤子童心般的眼光与感情选取题材,以千锤百炼的自家语言加以表现,为吴冠中“粪筐”时期的典型作品。

百花齐放油彩·木板·框70年代作

《白皮松》是一幅构图十分讲究的作品。前景的松树与远景的房屋,虚实相接,前后呼应,空间层次丰富而有具有章法,错落有致,密而不乱,其中经营有道的关键,正在于图形和色彩的高度概括性组合,雪景中浅灰的色调,造成了基本色彩的表现契机,而纷繁的树枝变化,有赋予了线条将不同的色面加以连接,于是形成了场景高度的平面化,自然空间逐渐远离了客观对象中那原本的繁杂和琐碎,不知不觉中转化为画家主观意象中那宁静而简约的世界。事实上,自然树木类型的风景描绘,之所以能够成为画家所擅长艺术表现对象之一,就在于画家独具慧眼的敏感,精致的构图比例,有条不紊的组合效果。在此,中国式的写意变形和西方的表现主义得到了奇特的协调。

我们从1974年创作的这件风景写生《初春》上,感受到的是一股清新扑鼻的纯粹的艺术真实,而完全没有被政治绑架的那种“红、光、亮”和“高、大、全”的虚妄。《初春》的画面主要表现了群山映衬下的几株白杨树,在初春乍暖还寒的时节茕茕孑立于天地间。看着这些挺拔而略显萧肃的白杨,突然让人想起倪云林“正直特立”的《六君子图》,倪瓒的画反映的虽是元代文人失意落寞的心态,却也淋漓尽致地体现了画家纯真淡然的审美理想。这种精神和吴冠中在当时那个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艺术坚持是多么的相似啊!所以,《初春》既是一件风景油画,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一件具有人格倾向的寓意作品。吴冠中在70年代曾经以各种树木为题,画过一系列的写生作品,在这些写生中,还没有出现后来我们所熟悉的纯粹形式语言的构图,但画面中几乎都有一种非常典型的特征,就如《初春》的画面,画中的树木几乎都呈现一种满构图的倾向,几乎占据了画面的整个画幅,有一种顶天立地的感觉。吴冠中在构图上的这种考虑,这种为树木赋予纪念碑性的立意,何尝又不是在表示一种精神呢!?

这是一幅统一于灰绿基调的富春江春色图,吴冠中先生充分运用了大刀阔斧铺陈块面和细笔精勾小树枝条的反差对比,画出了富春江畔湿漉漉的春意。远山环抱的一组白房和近处树下的一簇黄花遥相呼应,为春天的山光水色平添了一抹明媚。

《太湖鹅群》是其1974年在太湖渔船上的现场写生作品:画家以迅急跳荡的笔触描绘鹅群充满活力、富有节奏的场景,画面洋溢着鲜活的气息和生命活力。

御花园-故宫白皮松油彩画布1975年作

青岛红楼知多少,笔底红楼颂青岛。七十年代上景山,俯视北京,故宫以外,极目皆青砖灰瓦,倔强的枣树不甘寂寞,欲刺天空。忽去青岛,这被赞为蔚蓝之角的避暑胜地,早地德国人的洋楼占满。但红瓦碧海的绮丽风光却并不入我画境,环顾四周,感到自己被红楼包围,便推开蓝海,营建红色围城,红色迷宫,对城中绿树,则弃其鲜碧,易以墨黛。赋红楼入一统统赤赭兮,实亦如北京之青灰宁宇也,不过画外有话:红楼铭记了殖民时代。

【国际艺术大观】

油画民族化:吴冠中作品赏析(一)

北京市傲雪律师事务所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