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哥窑瓷器图片,以及3个特点帮你鉴定哥窑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传世哥窑瓷器在外观上常呈现“金丝铁线”“紫口铁足”“聚沫攒珠”等特点,其釉面开有交织如网的裂纹,统称“百圾碎”。典型传世哥窑瓷器釉面一般均开有不规则的大小不一的片纹,且大小片纹的颜色也不同。小片纹一般呈浅黄色俗称“金丝”,大片纹呈灰黑色俗称“铁线”,二者合起来即所谓的“金丝铁线”之称。
哥釉瓷的重要特征是釉面开片,这是发生在釉面上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开裂原本是瓷器烧制中的缺陷,后来人们掌握了开裂的规律,有意识地让它产生开片,从而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美感。
宋代哥釉瓷釉质莹润,通体釉面被粗深或者细浅的两种纹线交织切割,术语叫作“冰裂纹”,俗称“金丝铁线”。
有一些专家认为,哥窑,金丝铁线是后人去用某种方法,把它染上的,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根据出土瓷片,在高倍的放大镜下面,可以看得出来,它的紫金土里面的含铁量非常之重,这个开片在窑里第一次开片的时候,胎里面的铁元素就已经渗出来了,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铁线一样的,像线一样的。
而所谓金丝的这一部分,是在它二次开片,或者是开片的后期,胎里面的铁元素微量释发的时候是在非常细小的片,就像丝一样的这个线里面,它的铁元素含量很少,那么这个颜色偏淡就像金黄色一样所以就出现了这样金丝和铁线这样的感觉。
传世哥窑瓷器釉面所产生的片纹是因为胎、釉膨胀系数不一致所造成的,当天的膨胀系数比釉的膨胀系数小到一定程度时,釉就会在烧成后期的冷却过程中产生开裂。哥窑瓷器釉面开裂,打破了单一釉面给人视觉带来的单调感,使釉面产生大小,疏密的块面分割,展现出一种自然天成的美感,给人一种崭新的艺术享受。
“紫口铁足”是哥窑瓷器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在官窑和龙泉窑产品上也有表现。由于施有乳浊性厚釉,口沿处釉层较薄,泛出比黑胎稍浅的紫色;底足无釉处则呈现胎的颜色。它和青釉配合,既能衬托青釉和美,又使厚釉产品具有挺拔秀丽的质感。瓷器上口沿薄釉处露出灰黑泛紫,足部无釉处呈现铁褐色的现象,称为“紫口铁足”。
哥窑釉属无光釉,犹如“酥油”般的光泽,色调丰富多彩,有米黄、粉青、奶白诸色。釉中气泡密集,犹如“聚沫攒珠”,这是哥窑最主要、最奇妙、最令人称道、又最被人忽视的特征。
哥窑器通常釉层很厚,最厚处甚至与胎的厚度相等,釉内含有气泡,如珠隐现,犹如“聚沫攒珠”般的美韵。陶瓷界先辈孙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中说,官、哥釉气泡密集似“攒珠”,是指哥窑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表上。这些气泡能使射入釉层的光线发生散射,致使釉面呈现柔润如玉的质感。
但孙老说得比较笼统,实际上真正哥窑的釉内气泡不仅仅只是“攒珠”,还显现出一种比“攒珠”稍大一点的“聚球”。球比珠大,也就是说哥窑有大小不同的两种气泡,其排列形式不是间杂错落,而是较为整齐地排列在一起。
聚球式的气泡比攒珠的气泡数量要少得多,一般呈圈形排列在器物之内壁,像一个很厚的环。“攒珠聚球”它是当之无愧的划分真假哥窑的一条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
上面三点已经把哥窑的特点都归纳出来了,但你也许觉得太过于理论化了,想看更多哥窑实物,了解哥窑如何鉴定吗?点击下方链接,来李国刚高古瓷鉴定教程里看一看吧!
哥窑瓷器图片和3个特点帮你鉴定哥窑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