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古玩市场

大铜壶?这款津门百年传承的小吃

今天给各位分享大铜壶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这款津门百年传承的小吃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1、杨柳青茶汤,是一项百年传承的非遗技艺。龙嘴大铜壶,它的制作过程显得仪式感十足,而且在今天看来还倍儿有“网红气质”。

2、大铜壶里究竟装着什么样的秘密?美味背后,又承载着什么样的乡土情怀?

3、67岁的王作山,是杨柳青王记茶汤第四代传人。喷云吐雾的龙嘴大铜壶,让他在明清街口的摊位格外醒目。一连串行云流水的动作,更是吸引着往来的路人。

4、左手执碗、右手扳动铜壶,滚烫的水流便从龙嘴内精准地冲入碗口,不多不少、不洒不溅。与此同时,左手还要顺着水流晃动,让茶汤更加均匀。隔着薄薄的茶汤碗,普通人连开水的温度都难以承受。而王作山不仅要扳动硕大的铜壶,还能玩出一套花活儿。

5、“这个壶,要推、拉、扳、擎,借着腰的力量才能扳动。是巧劲儿,我干了这么多年腰都没事。”聊起茶汤和铜壶,游客们兴趣点各不相同,王作山都一一给予解答。

6、冲好的茶汤,撒上丰富的配料,口感爽滑、香甜浓郁。尽管摊位设在旅游区,顾客当中也有许多本地的老主顾。

7、王作山祖上世代为勤行,专营面茶和玉米、山芋、焖子等时令小吃,在杨柳青颇有名气。从他的曾祖父开始,又引入了茶汤技艺。

8、“曾祖父学到了宫廷里的茶汤手艺,但是口味和成本不适合老百姓,就研究改良成了现在这种茶汤。”王作山介绍,王记茶汤最初的配料就是红糖、白糖,后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增加了葡萄干、芝麻仁、瓜条,成了现在的“八宝茶汤”。

9、高粱,是王记茶汤的主要原料。先选出没有黏性的高粱米,经过浸水焖制、石碾去皮加工成高粱仁儿,再经若干次碾压,筛出极细的粉,才能实现细腻的口感。粗粮细作,正是父亲传授给王作山的秘诀。他说,高粱面细的程度要达到120目,三斤高粱出一斤面。“宁可卖得贵,也不能偷工减料。”王作山告诉记者,现在,自己仍然是遵循古法,石碾碾出的高粱面要过80目、100目、120目三道箩,过不去就接着碾。这样,冲出的茶汤才没有疙瘩,同时保证口感和味道。

10、要把生高粱面直接冲熟,水温至关重要。最初,王记茶汤是用普通的小铜壶烧水,一到忙的时候开水就容易供不上,只好几把壶倒换着用。后来,一位铜匠为他们打造了专用的大铜壶,就这样祖祖辈辈沿袭下来。

11、王作山家中,仍然珍藏着当年一对龙凤壶中的龙壶。

12、“这把老壶是我爷爷辈到我父辈用的,有一百多年的年份了。”王作山把铜壶放在桌上仔细擦拭,除了栩栩如生的龙,紫铜壶身上还有牡丹、“恭喜发财”字样等装饰,结构也同样精巧。“这个壶是双层的,外层装水、内胆装碳,性质跟火锅差不多。”王作山介绍,铜壶自重45斤,装满炭和水之后总重量约200斤,封好炭火之后,一般情况下能供上一整天的开水。

13、“上大学时在外地待了六七年,一个是想妈妈的饭,一个就是想这口。”市民钮先生买了茶汤,就在摊位前吃了起来。他清楚地记得,上幼儿园时就跟着父母在这里吃茶汤,当时只要五毛钱一碗。直到今天,茶汤的味道始终没变。“一天我闺女跑来拍视频馋我,爸爸你想吃这个吗?我先吃上了。可气人了。”钮先生笑眯眯地告诉记者。

14、茶汤的味道,已经融入了杨柳青几代人的家乡记忆。王作山的父辈,一家三兄弟在杨柳青分设三家铺子,一支闯关东的表亲还把王记茶汤手艺带到辽宁,与当地的油茶面融合。王作山家中挂着“福地生金”四个大字,在他看来,王记茶汤走向鼎盛,靠的就是杨柳青这块大运河边的风水宝地。“杨柳青历年来那么繁华,跟漕运、外地来的游客有关,北边子牙河、南边南运河,都跑船。杨柳青在中间这一块地方,就是风水宝地。”他说。

15、“大运河给杨柳青带来了空前的繁荣,文化也在此交融,杨柳青年画这些非遗也都和杨柳青的这条河紧密相关。”天津杨柳青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宫桂桐告诉记者,杨柳青民间文化丰富多彩,民间花会就有好几十道,而且经常有热闹的庙会。

16、这让王记茶汤如鱼得水。因为,热腾腾的茶汤有明显的季节性,越是凉爽的时节越受欢迎。为了抓住时机增加销量,王家祖祖辈辈都会挑着摊儿赶庙会。“各种小吃在庙会都有一定的席位的,都可以在那里卖钱。”王作山说。

17、王作山中学毕业后分配到天津围巾厂工作,此前,王记茶汤一度出现断档。直到1978年,因为工厂不景气,王作山带着铜壶闯荡北京,重操祖业。赚到本钱之后,又回到了杨柳青这块宝地,一干又是40年。他租过店面,很快又回归了出摊这样一种更加原生的经营方式。

18、在明清街的摊位上,王作山总会遇到儿时的玩伴,茶汤、游戏、大运河,都是他们回忆的话题。“小时候我们嘛都玩,叠三角、滚铁环、弹球,运河就在边上,可以钓鱼、游泳、在河边玩。”王作山的发小冯大爷告诉记者。

19、王作山的记忆里,小时候经常能看到往来的船只,有时还会用铁丝弯成四个爪的小锚,拴上绳子,把船上掉下来的菜捞上来。

20、王作山在明清街的摊位,与运河一街之隔,紧靠石家大院的东墙根儿。当年,石家大院是个学校,里面有单杠、双杠,也是哥俩小时候玩耍的老地方。如今,这里早已成了热闹的旅游景点。“从明清街落成,我就没离开那地方。因为离石家大院近,有运河傍着,古建筑吸引人,人流比别处多得多。”他说。

21、年画、漕运、赶大营,近年来,杨柳青独特的文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让王记茶汤迎来了又一个春天。“每年国庆节假期开始,天一凉快,生意就越来越好。今年是我做生意以来,最红火的一年。”

22、说到这里,王作山开心地笑了起来。他说,杨柳青真是一个宝地。

23、“家门口的地方特色”、“香香的,甜甜的”……摊位前,市民、游客对茶汤赞不绝口。出租司机只师傅告诉记者,自己干了30多年出租,总往杨柳青拉客人,游客来就是要看传统的东西,希望天津老味儿的民俗小吃也都能传承下去。

24、而在冯大爷看来,王作山的买卖虽然能挣钱,但早就不是为了赚钱才出摊了。

25、如今,当上爷爷的王作山早已不再需要用茶汤赚钱养家,家人也希望他早点退休享清福,可他却始终放不下手里这把龙嘴大铜壶。“这是一个传承的东西,不干了不行,真干吧,体质比不上五十来岁的时候了。”王作山告诉记者,倒退十年,灯节干到夜里一点回家都没问题,现在六七点钟就惦着收,但是有时候收摊也难。“排队的人太多了,我一天不吃不喝,人都站不住了,怎么弄?”

26、王作山的孩子有自己的工作,虽然也有不少人向他学艺,但是找到放心的徒弟之前,王作山始终在配方上留着一手。说起收徒的标准,王作山认为第一是诚信经营,再就是从动作等各方面,必须得按要求做。“比如冲茶汤来回垫一步就可以了,如果进一步、倒一步,耽误了时间,冲出来的茶汤味道就有差别。”王作山说。

27、如今,杨柳青这块运河宝地也迎来了新的机遇。日前,西青区对外公布了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概念规划方案,建成后将成为津城旅游主要目的地、天津文化网红打卡地,预计每年将吸引游客300万人次。项目总规划师、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黄晶涛介绍,经过一年多的规划实践,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将会成为一个明清风、天津味、年画神、运河韵、国潮范,最终找到中华魂的文化公园。

28、如今,王作山每逢节假日就骑着三轮车出摊儿,天热了就放假休息个小半年儿。他相信,百年传承的茶汤味道,一定能在这块儿运河边的宝地上传承下去。“身体允许的情况下,我会在近两三年物色一个徒弟,把东西传给他。”王作山告诉记者。

关于大铜壶,这款津门百年传承的小吃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