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古玩市场

明清端砚老坑精品图片,清代张廷济刻款抄手端砚

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明清端砚老坑精品图片,以及清代张廷济刻款抄手端砚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砚台,“文房四宝”之一,源于自然,用于雅阁。宋代砚台的形制多种多样,其中抄手砚就是从唐代的簸箕型砚演变而来,又称其为插手砚、手抄砚或大史砚。

抄手砚实用性强,因其砚堂广而浅平,研磨时便于蘸墨掭笔,墨池虽小但较深,能蓄一定量的墨汁,可供书写用。整个砚造型由线与面构成,无任何雕刻纹饰,以简洁的手法表现集清新、淡雅、大气于一体,完美地体现了宋人的文化艺术和工艺美术的风格,也符合了文人对砚的实用与审美要求,成为宋代最基本、最常见、具有代表性的砚台造型之一。

自古有“以文为业砚为田”之说,

文人墨客视砚台为知已好友。

砚台不仅是文房用具,

又因其性质坚固,传百世而不朽,

被历代文人作为珍玩藏品之选。

我们要“认识”的一件”宝贝“,

就出自于一位大师之手,

不妨来仔细瞧瞧吧!

张延济刻款抄手端砚

一方抄手式端砚,独具宋代遗风

福州市博物馆收藏有一方清代张廷济铭抄手端砚,其造型平整庄重,边缘处刚劲挺拔,线条流畅,走刀干净利落,大气典雅,颇具宋代遗风,深得行家青睐。

该抄手砚型制小巧但庄重古雅,四角浑圆,通体厚薄一致,光素无纹。石质为老坑端石,色青黑泛紫,质地坚实细腻,色泽温润,为端石中优质石材所制。其砚面宽7.6厘米、长13.6厘米、厚5.5厘米,砚堂平整、墨池深,比例适合。墨池中残结宿墨渣,通体墨锈凝结难以冲刷,砚堂略有使用磨损痕迹。

从砚形来看,砚面呈长方形,砚首与砚尾等宽,边角浑圆,砚堂平坦,开斜通式“一”字形砚池,砚身三侧壁垂直,其中一侧有一角缺损,缺损处截面上留有胶漆残留物痕迹,砚背斜挖,是明代抄手式砚台的典型特征。

在砚身残损面一侧题刻有清道光五年(1825年)张廷济的五行行楷铭文,曰:“石嶽(岳)嶽,折其角,折其角,知不足,角复合,用胶漆,用胶漆,心如结。道光五年乙酉七月十日为范湖金兄老友铭,张廷济”,其下镌刻一朱文印章“张叔未”。

张廷济为何许人

张廷济(1768-1848),浙江嘉兴新篁人,清代中期著名金石学家、文物鉴藏家和书法家。清嘉庆三年(1798年)中戊午科乡试解元,后屡次会试不第,遂绝意仕途,后专注于学术研究及艺术创作。

张廷济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与同时代的名流学者、官员如阮元、翁方纲、张燕昌、赵魏等人交游密切,为阮元入室弟子。他工诗词善书画,精通篆、隶、行、楷书法,善用典故,风格质朴。

此外,张廷济还精于金石考据之学,尤其擅长文物鉴赏,对于碑、器都能辨真伪,别源流。此外,他还好收藏,其中以鼎彝、碑版、瓦砖及书画甚多,不少器物均为珍贵罕见品。其一生著有《金石文字》、《清仪阁所藏古器物文》、《清仪阁金石题识》、《桂馨堂集》等,传世书籍颇丰。

砚铭内容,大有文章

从砚铭来看,这方砚台的主人张廷济将他称之为“范湖金兄老友”,由此可知此人名为金范湖。在清末民初徐珂编撰的《清稗类钞》中多处记载有金范湖等人把玩张廷济所藏古玉的故事。

《清稗类钞》:“张叔未所藏白玉谷文琫,缘带微璊,一面谷文,一面卧蚕文,惟出土未久,尚少温润。旧为赵晋斋藏物,道光乙酉秋,归叔未,价银十饼》......后为金范湖、之子鲁卿乔梓及张受之所摩,历数年,始温润,惟谷一颗之僵未尽去也。”

由此可知,金范湖之子名为金鲁卿。张受之是张廷济之侄张辛。张廷济将家藏的古玉交予金范湖父子和侄子张辛把玩,足以证明张廷济与金范湖交谊颇深,张、金两家当为世交,据此推断出砚台的主人就是张廷济的故交老友金范湖。

砚铭首句写道“石岳岳,折其角”,从字面来看是直言砚台一侧折角的残损之状,其实是借用了“五鹿岳岳,朱云折其角”的典故。

“五鹿岳岳,朱云折其角”典故出自《汉书·朱云传》:西汉时,少府五鹿充宗为《梁丘易》,恃宠而骄,为人锋芒毕露,汉元帝令其与诸《易》家辩论,五鹿充宗倚仗权势,乘贵辩口,诸儒莫敢与之抗,朱云不惧权势,连连驳倒五鹿充宗。故诸儒为之语曰:“五鹿岳岳,朱云折其角。”诸儒之语,一语双关,以“五鹿岳岳”鹿角高耸,暗指五鹿充宗的盛气凌人;以“朱云折其角”形容朱云辩倒五鹿充宗之事。

砚铭次句“折其角,知不足”,运用了顶针的修辞手法,可解读为砚台一侧折角的残损状况,是其不足之处;同时也可理解为从折损的一角断面可以观察到砚材的表里结构,知其不足。“折角受困,方知不足”也呼应了“五鹿岳岳,朱云折其角”,暗含谦虚内省之意,意味深长。随后,砚铭中两句“角复合,用胶漆。用胶漆,心如结。”,看似直白道出砚台折断的一角可以用胶漆去修补,却由此引发“如胶似漆”、永结同心的寄语,自然且不生硬。

据此可知,这方砚台的制作年代应在明代,后归张廷济的故交金范湖,道光五年(1825年)张廷济为之赏鉴并题铭,书写苍劲古朴,具有金石趣味,与张廷济本人书法风格相符。

正所谓“砚以铭贵”,虽题铭内容寥寥数语,但行文连贯而巧妙用典,环环相扣而意味隽永,书法精妙传神,文辞朴实而引人入胜,一代金石大家妙笔生花,“化腐朽为神奇”,为这方侧角折损的明代抄手端砚注入了全新的时代气息,使之被赋予独特而重要的文人情趣和艺术魅力,为此增色不少。

“四大名砚”之首——端砚

端砚作为四大名砚之一,更是我国四大名砚之首。“文房四宝”以砚为冠,甘肃卓尼的洮河砚、安徽歙县的歙砚、山西绛县的澄泥砚,还有广东肇庆的端砚被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砚”,其中以广东的端砚最为出名,距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端砚,文房用品中的佼佼者,自古以来备受古圣先贤的厚爱,受到许多文人墨客的追崇,重视和爱惜。

大家喜欢的黄轩,就是娱乐圈内的书法高手

砚台的使用可以追溯到汉代,当时发明了人工制墨,墨可以直接在砚上研磨,于是砚台开始发展起来。汉代刘熙写的《释名》中解释:“砚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

何以为“四大名砚之首”

端砚以石质坚实、如婴儿肌肤一般润滑、细腻、娇嫩而驰名于世。用端砚研墨不滞,发墨快,研出之墨汁细滑,书写流畅,字迹颜色经久不变。优良的石质,精美的造型,是一样可留存永固的工艺美术品,极具收藏价值。

端砚石主要石材产地分布在广东省肇庆市东部的烂柯山和肇庆市七星岩北面的北岭山一带,尤以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三地之砚石为最佳。这些坑岩的石质较好,制出来砚易发墨,石品多,实用与欣赏都很有价值。

关于端砚的历史渊源

自唐以来,端砚一直被历代文武将相名人学士所钟爱。他们从使用端砚的感受中,写下了大量的论文著述,成为研究端砚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料,在使用端砚时也总会灵感顿生、笔下生花。

唐书法家颜真卿作品

苏轼《赤壁赋》

宋代是端砚发展的鼎盛时期,举国上下文风四起、不少政治家、文学家和书画艺术家们对端砚如痴如醉,将端砚推向了最高巅峰,如欧阳修、王安之、苏东坡等。

到清代,清高宗乾隆皇帝对端砚尤为喜爱,他在宫内所藏端砚,据《西清砚谱》记载就有62方,每方端砚都有刻铭,并对端砚大加赞赏,视端砚为珍稀之宝。

传说中乾隆真迹

新中国成立后,恢复了端砚生产,行业快速发展,产量逐年提高。截至2015年,肇庆市端砚产业从业人员已发展到上万人,年产值超3亿元。

关于端砚的使用、保养与珍藏

我国历代文人雅士都十分重视端砚的使用、保养与珍藏。它不仅能够保护砚台本身不受破损,更重要的是保持端砚的整体完美和研墨使用。

1、端砚石质细腻、幼嫩,首先与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尤其是老坑石,洞内终年积水,砚石常年浸泡在水中,使之幼嫩滋润,故此古人提出了“以水养砚”结论,即以清水注于砚池,加以保养。

2、端砚是研墨之器具,若砚堂中经常沾满残留着用剩的宿墨,就会影响端砚的实用效果,久而久之,其石质就会出现干燥、粗糙。

3、此外,新启用的端砚,如偶遇发墨不好,可用杉木烧成木炭粉末沾水,以毛刷磨砚台砚堂数遍,然后用清水洗涤干净后,即可发墨。

部分资料来源:收藏家杂志社、宋瓷收藏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