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湖北当十铜币真品价钱的问题,以及和當十铜元挑版捡漏手册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半盏清茶观浮沉人生,一颗静心看清凉世界。
又到了“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的节季。
家乡已是下了,虽然不大,
但毕竟朔风凛冽、晶莹剔透的景致开启了。
皆美好等待,心间期望。
第一次接触云南铜元是2008年夏,记得是周末在惠州西湖边古玩街闲逛时,发现路边店里有一沓子大清铜币中心滇十文售卖。币身都发红,显然都用酸洗过,但整体文图还算清晰。店家要价一元一枚,二话没说全部拿下。毕竟当时自藏里还没有此类,加上中心滇再普通也是九级币,遇见就是缘分,至今仍留于身边,不曾割舍。偶然翻出看看,你观她,她亦观你。置于桌上叮当作响,余音缭绕,也勾起不少对那座城、那条街、那件事、那个人的记忆念想。
藏泉卅五载,如今破铜烂铁一堆,到底图什么,自己都想不明白。是享受孤灯独坐,品茗赏泉的静谧安逸?是惬意坐拥奇珍,秘不示人的陶醉满足?是赚得盆满钵满、腰缠万贯的身家财富?是赢来声名远扬、众星捧月的尊敬荣耀?是,亦或不是。可一旦踏上这条藏泉路,便注定备受欢乐与痛苦,兴奋与焦虑,得意与懊恼的无尽煎熬。但煎熬何不是解脱与恩赐,让自己清澈平淡、自然本真,涤物欲污垢,弃功名重枷,入人生化境。如此,何其美哉幸哉。
云南省是近代少数几个铸造当十铜元很少的省份之一。如果回溯几百年,铸造的制钱倒很多。云南局于顺治十七年(1660年)开置,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改今名。从乾隆年间开始大规模鼓铸,直到民国初的二百多年间,先后开设了昆明的宝云局,大理府的大理府局,禄丰县和蒙自县、文山县的县局,沾益州局、东川府局即宝东局,以及广西州局、东川府新局、顺宁局、曲靖局、永昌局、楚雄局、广南府局等十多处铸钱机构,铸造了大量的背满文宝云、宝东钱币。本省需用很少,大部份供应全国各省。铸钱铜料的输出,数量更多。资料记载,乾隆年间最盛时期,云南年产铜一千三、四百万勋,输往京师和各省,用以铸钱。咸同战乱以后,铜的生产和输出大为减少。至光绪朝恢复在云南铸钱,但这时因铜价上涨,铸钱不敷成本,所铸不多。
玩泉币的都懂,清代云南局制钱有三个特点。一是钱径大。除顺康雍钱直径与它省局差不多,到了乾、嘉、道、咸钱直径均可达25、26毫米,比它省局的23、24明显大一圈。二是铸工差。地处偏远,工匠缺乏,整体工艺水准一般,钱币中文字夷漫、轮廓不齐等现象愈到清后期愈明显。三是存量丰。矿源富地,不缺铜料,除顺康雍钱存世略少,其余各代铸量均丰。清钱中雍正最贵,但云局雍正却一直是雍正钱中最便宜的。乾隆以后小平钱,市价更是三五块钱一枚俯拾皆是。
到十九世纪末,云南市面上流通的制钱多半是宝云局所铸。其中嘉庆、道光以前的分量够,成色足,信誉高,叫“老钱”;咸丰、同治、光绪年间的重量轻,成色差,加上盗铸掺假,信誉特别低,叫“局钱”。《新纂云南通志》说,宝云局所铸同治、光绪钱越来越轻,成分竟为“铜四铅六”,铅比铜还多,导致质量低下,用手都能捏碎。这些钱的外形又小又薄,轮廓不定,文字不明,容易和私钱混淆,又导致盗铸蜂起,甚至掺杂假钱、锡钱,官府都无法禁止。
庚子年(1900年)后,由于“劣币”不断“驱逐良币”,市面上流通的铜钱堪比汉代声名狼藉的鹅眼钱和环钱,假到风能吹走,水能浮起。“钱法”坏到如此,民间谁还敢用。加上奸商囤积制钱私毁牟利,更导致钱价逐年高升。于是“钱荒”就来了,市面官钱紧缺,私钱、劣钱泛滥。之所以如此,除了铸币工艺落后,主要还是办厂的官僚偷工减料,中饱私囊。由于铜钱质量已经影响到全省经济乃至朝廷统治,光绪三十年(1904年),云贵总督丁振铎任命严庆祺为宝云钱局总办,以图“整顿改良”。
严的思路是用“良币驱逐劣币”,完善官铸钱币,使私铸劣质钱币混杂不进来。他认为要完善官铸,就不要顾虑“官”从中渔利,为此他采取“多拨铜斤”“严禁减料”办法,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铸出之钱,铜质多而较为完美”,于是“民间鼓舞称便”,称之为“严官钱”。但面对当时全国性的“钱荒”及制钱缺乏状态,云南局仅凭一己之力无异于螳臂当车,昆明市面无钱可找、商业阻滞、纠纷迭起的现象仍然频频出现。
据《云南造币分厂沿革记(节录民国五年滇厂报告书)》载:“昔者中国币制,未仿西法以前,滇省僻在西南一隅,通用生银与各省无异,嗣因地与法属安南接壤,法人又得建设滇越铁道,法币流入,利权外溢,乘政者急筹而救济之,先于鄂省协滇款内搭拨银币,铜币则在蜀局附铸。又于省垣设立官银钱局兑换,以开风气,迨民间知银币之便,而专恃输入之数,已形不足。”实在没办法,当局从四川运来几千驮铜圆,民间商人也从四川、湖北、湖南等省买来大批铜圆,和制钱同时使用,以解燃眉之急。
铜元铸工式样新颖,中间无穿孔,可大大提高铸速和质量,且不易伪仿,成色统一,与银元或制钱有固定比值,“通行市肆,民间称便”,“以辅制钱之不足”。尤其是因铜价上涨,制钱面值远低于其含铜量价值,这使得铸钱成本高昂、亏损严重,而铸铜元利润率为30%至50%,远高于铸银元的10%至14%,不但解决长期存在的铸钱亏赔问题,而且丰厚的铜元余利成为财政的重要来源。因此,各省纷纷放弃亏本的制钱铸造,竞相置办机器、赶铸铜元。至光绪三十一年,已有17省区开铸铜元,全国进入“铜元局全盛时代”。
看如此便利,光绪三十一年二月,云贵总督丁振铎遂奏请在省城昆明设立造币厂,自行铸造。据《云南造币分厂沿革记(节录民国五年滇厂报告书)》:“清滇督丁振铎由善后局筹款建厂开铸,咨部立案,当委候补知府谢宁俊、湖北直隶州知州吴本义,于三十一年七月,往滇信义洋行,定购德国苏勒厂制造银币各种机器,购运来滇,先于是年二月委侯补知府魏延春设备,同时颁发管理银元局之关防一颗,就省城大西门钱局街原有宝云钱局地址,并添购民地,建筑厂房,计自光绪三十二年二月兴工,至三十三年二月工竣,三月部派余晋芳为会办,四月滇督锡良,调委川省候补道赵鸿猷总办厂务,魏廷椿改委监督,并由川厂调匠目及工匠数人来滇,以资熟手,安装机器,又由本省添招匠徒,以期推广。”由于滇厂初期开工得力于川厂工匠,故云南铜元类似于四川铜元的风格。
(大清铜币丙午當制钱十文大云)
然而造币厂刚刚建成,就遇到光绪三十二年清廷“立宪”,改户部为“度支部”,裁撤并合并多个省区的钱币局,并将九个省区的钱币局改称“度支部”,同时,又下诏废止“光绪元宝”,改用“大清铜币”,颁布“祖制”,要求各地仿造“大清铜币”。据《云南造币分厂沿革记(节录民国五年滇厂报告书)》载:“六月奉部咨管理云南铜元局,改为度支部云南造币分厂,十二月向滇库领款,开铸大小银铜各币,重量配合,悉遵部章,所得余利除坐支本厂开支外,余均批解藩库,其原有机器,较新式者,颇欠敏活,由厂工自行修改,惟碾机压力过小,无法改造,函致上海坐探兼探买机器委员包家吉,于光绪三十四年八月,向地亚士洋行,购买大碾片机一坐,碾辊五对。”
1907年云南厂开始正式制造“云”、“滇”字大清铜币。相比于其他省局,云南铜元是最晚开制的。而且由于设备压力不足,直到1908年下半年才大规模量产。据《云南造币分厂沿革记(节录民国五年滇厂报告书)》载:“宣统二年二月,以杜庆元为总办,五月、地亚士洋行所购碾机碾辊先后运到,正植市面铜币缺乏,随即搭铸铜元。十一月以丁彦为总办,二年十月收归部办,由部颁发铸本银捌拾万两,并派陈度为总办,李佛肩为帮总办,先由北京总银行借拨开办经费贰万两,便购器具到滇,滇委厂员葛源远赴津总厂请领祖模,又饬总匠目王成甫往甯浦两厂提运机器并修理厂房银库铜铅物料等库,又添设较凖化验各所,停铸数月,员司可酌留,匠徒全留,均暂支半薪。”
云局“大清铜币”币材主要为紫铜,成色较高,造型按户部颁发的版式:在铜元正面中央铸阴文铸局标帜“云”或“滇”字,各有當十、當二十两种,后因“云”字版中间的“云”字太小,改模时采用大“云”字,成为新版铜元。宣统二年(1910年)统一币制时,将旧有阴文“云”字的祖模毁去,只留下“滇”字一种,故始造的小“云”字版當十、當二十铜元的量很少。在造“滇”字版过程中,因为铜价上涨,将當二十文的紫铜元改用黄铜,金黄美观。
据《云南历史货币》,清末(1907—1910年)云南厂共生产當十167万枚,生产當二十50万枚。按面额规定百枚當十铜元折合一元银圆,以一元银圆含银6钱4分8厘计算,造币厂共收入银两17301.6两,扣除铜料、工资等成本开支费用9350.484两,获利7951.116两,利润率46%,与同期所造足值银圆利润率6.6%比较,铜元获利比银圆获利高约七倍。随着铜元流通领域的扩大,需求量与日俱增,原定银圆一元兑换100枚,制钱10文兑换铜元1枚,但在流通初期,铜元供不应求,一元银圆只能换到88至92枚铜元。此后,随着铸量增加,铜元对银圆的比价才逐渐回落。
民国肇始,云南造币厂仍用旧模铸造“大清铜币”。新朝依旧铸旧币,这种情况在当时其他省份亦较为常见,直到1923年云南厂才正式全面停产有“大清”字样的铜币。当时,十文大清铜币在云南几乎取得了辅币流通市场中的垄断地位,其中1911年到1914年就有3000万枚左右投入流通。1916年的产量是:二十文币645475枚,十文币3670.2万多枚。二十文币由于获利薄,铸造量十分有限。
虽然坚持生产,但是利润不大,工厂举步维艰。据《云南造币分厂沿革记(节录民国五年滇厂报告书)》载:“九月滇省光复,本厂暂归云南军政府管理,颁发云南造币厂木质关防一颗,总办名称改为正厂长,仍委陈度,帮总办改为副厂长,仍委李佛肩,至陈度改委他职,李佛肩亦辞去,以孙琳为厂长。……至元年七日,孙调他职,周传性为厂长,市而生银将馨,无法筹备铸料,每月仅铸五角银币数批,余则概铸铜元,计日出可得八万余千枚,成币既少,铜价复高,每百斤价合三十余两,除全厂员司工匠薪饷及物料消耗各款外,获利甚微,再以铸本经滇政府提作军饷,去银四十七万九千百余所,而所存者,仅重庆前大清银行二十万两,云南前大清银行十万有奇,均系奉部令停付之款,其实存厂者,只有九万两有奇。”
“二年二月,复归部办,颁发财政部云南造币分厂关防,以陈度为厂长,经陈厂长将困难情形电部,督就现状维持,仍铸铜元,收获生很,兼铸银元,业经奉电照准。然所获利益,除开支外,所获甚微,再于三年三月,奉部令饬由厂存项下,暂发垫滇军由黔回省服装费银七万二千两,厂内铸本,更难周转,几乎不能开铸。筹商至再,权由富滇银行息借银三万六干两,暂行接济,仍银铜兼铸,勉强敷应,嗣后屡次部拨还,未经允准,不得已呈请缩小范围,裁减员司、匠役人等,以节开支,又将各种生银,格外升色,以广招来,故每月铸银元,原料未致缺乏,较搭铸铜元,获利稍优,渐将借款陆续推还者,实为前故。”
“至四年十一月,滇省举义,收归省办,颁发云南造币厂木质关防,又将厂长名称,更为总办,仍以陈度充之,以李琪为会办,三月琪调他职,以张含英为会办,是月经滇政府提去银三万六千两,饬以后由富滇银行认供铸料,维持原状,七月陈度因公北上,以李琪为厂长,旋仍以本厂隶属中央,即呈部另行颁发关防,以符通案。”清末民初,云南厂几经改名、改隶机构,但业务活动却一直独立运转,并未受太大影响。
(云南省造唐继尧像双旗五十文黄铜PCGSAUDetails上海泓盛2023年秋拍金银锭机制币专场成交价人民币11500元)
民国五年(1916年),为纪念护国讨袁胜利,特造“拥护共和”纪念的“当五十”铜元并发行,因币上有唐继尧像,坊间称之为“老唐铜币”。拥护共和“纪念铜币”有紫铜和黄铜两种。数额总计1678600枚,其中红铜质的大约占了20%左右。民国十二年停产“大清铜币”后,云南造币厂几乎停机达十年。1932年龙云掌握云南政权,十分重视金融,将富滇银行改组为云南富滇新银行,并委托云南造币厂设计铸造了一套面值为“壹仙”、“贰仙”、“伍仙”新式铜辅币,也就是俗称的云南“仙版”。
该套币均黄铜质光边,面背图案一致,唯币值、尺寸、重量有别。面珠圈外“云南省造”上下右左对读,两字间均铸有梅花,珠圈内标明币值,或壹仙、或贰仙、或伍仙,中心实心圆加线圈。背珠圈上缘“中华民国”,下缘纪年“二十一年”(即1932年),左右各镌梅花,珠圈内交叉党旗国旗,交叉处为实心圆加线圈下挂缨络,双旗交叉上方中间用阿拉伯数字标明币值,或1、或2、或5,与正面相对应。此套币铸造精良,文用隶书,典雅古朴,别具风貌,在近代机制币中独树一帜。云南地处边陲,又值时局动荡,能设计制造出这套精美的铜元实属不易。三种币皆不多见,其中壹仙铸量仅61万枚,三级东西,大多见诸于图谱或各大拍卖场,常人难以企及;贰仙铸量250万枚,五级币,好品万元以上;伍仙铸量294万枚,六级,好品也得大几千元。
(云南省造党徽布图壹仙黄铜PCGSMS64SBP2022年5月香港机制币地方专场成交价3600美元)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上海、天津、南京等造币厂被迫内迁,铸币工作交由成都、重庆、昆明、桂林造币厂继续进行。民国二十八年,财政部下令云南造币厂移交给中央造币厂,成为中央造币厂昆明分厂。因战争扩大,西南物质极度匮乏,铜料尤其紧缺。昆明造币分厂铸造了两种减重的新“仙版”铜元没有纪地,材质黄铜,制作精良,面背图均参照中央造币厂此前发行的镍、铜辅币之党徽布图样式,唯独面值更改为壹仙、贰仙字样,文字也由厚重典雅的隶书变成了楷书。但铸造时间不长,即被法币全面取代。1949年,由于国民党金圆券政策彻底失败,各地又开始铸造金属币,昆明造币厂也开始铸造银币和铜币,但很快云南和平解放,造币厂由人民政府接收,正式停产。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