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烟标收藏册的制作方法,父亲的两本烟标册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不抽烟的父亲,却酷爱收藏烟标。闲暇之余,喜欢摩挲着这两册烟标,它如同老黄历一样,记录着父亲与老刘的半生情缘。
2、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父亲被所在的橡胶厂派到青岛去学习橡胶硫化的新工艺,负责培训的技术人员中就有老刘。父亲说,那个年代干技术的吃香,一般人他们不轻易的漏技,经常是一本技术说明书给你,遇到不懂向他们请教,回答的也是有一搭没一搭的。
3、但老刘是个例外,老刘人高马大,一副东北嗓音,一个问题过去,叽里呱啦能给你比划半天,一来二往的,父亲和老刘结下了深厚的师徒情谊。工作之余,父亲也常去老刘的宿舍串门,两个人,称上半斤凉菜,一瓶高粱酒,可以对吹到天明。
4、也是在那个时候,父亲知道老刘喜欢收藏烟标,老刘有一个蓝皮的大册子,里面装帖了花花绿绿的烟标,每一个烟标都有一个故事,老刘喝完酒,就像一位说书先生,醉醺醺的把烟标的来历、文化、背后的寓意说的头头是道。在老刘的熏陶下,父亲也对烟标产生了莫大的兴趣。
5、学习结束后,老刘从他收藏的烟标中,选了一个封面有一个宝塔的烟标送给了父亲,这个烟标也成了父亲收藏烟标的起点,把它放在册子里的第一个位置。
6、回去后,父亲就与老刘保持了紧密的联系,那个时候还没有什么互联网,书信成为通信的唯一方式,每周父亲就会去厂房门卫室的来信箱里翻翻有没有自己的信,而通信的内容,也逃不脱烟标的一些里里外外的事情。为了和老刘保持精神上的一致,父亲还主动学习,通过看报了解烟标的一些最新消息,厂里的工友都是从部队专业分配过来的,来自五湖四海,谁探亲回来抽新的纸烟,父亲都要瞧上一瞧,为此父亲还在厂里出了名,成为了厂里唯一一个不抽烟,但对烟感兴趣的人。
7、父亲也常常和老刘交换自己收藏的烟标。到了千禧年之后,全国各地的烟标活动逐渐多起来,给父亲和老刘的烟标收藏工作指明了方向。2004年,父亲和老刘相约参加北京的烟标文化节,那是父亲在离开青岛后与老刘的第一次见面,那个时候父亲所在橡胶厂的效益已经十分不好了,为了省钱,父亲选择了最慢的火车,花了三十多个小时才到北京。十多年不见了,见面的时候,父亲和老刘都老了,两个人促膝长谈了一夜,在文化节的展馆前,合了一张影,那是父亲与老刘人生中唯一的一次合影。
8、后来,父亲与老刘一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即便在父亲下岗的那段期时间里,双方的书信也没断过。
9、到了2010年,我大学毕业,父亲终于在操劳半辈子后把我拉扯大,可以安安心心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父亲与老刘约定再出去看看烟标文化节,却不想没能如愿,老刘因为高血压,坐上了轮椅。
10、父亲去青岛看过一次老刘,病了的老刘虚弱的坐在轮椅上,进出都要有人照看着,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大嗓门,说话跟打机关枪似的的年轻人了。不过两个人,对烟标的热爱还是不减当年,老刘哆哆嗦嗦的拿出他的册子,一幅幅的,跟父亲讲每一幅的来历、文化、背后的寓意,父亲看着这一幅幅记载他们半辈子,传承了几十年交清的烟标,往事历历在目,心里五味杂陈。
11、老刘去不了,父亲决定遵守和老刘的约定自己去,父亲去过杭州,到过昆明,他会把所见所闻分享给老刘,也会把自己收藏到的烟标,寄给老刘。
12、2017年,老刘脑溢血去了,去的时候,他嘱咐家人,把自己收藏的烟标全部送给父亲,父亲收到老刘家人寄过来的册子时,久久没有说话。在后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父亲再也没有参加烟标的活动,收藏新的烟标。父亲只是经常摩挲着两本册子,一左一右,像两个老伙计在轻声的对话。
13、后来,在我和母亲的鼓励下,父亲渐渐的从老刘去世的的阴影里走了出来,慢慢再次关注起烟标的一些活动、讯息。儿子子墨也常常依偎在父亲的怀里,跟爷爷一幅幅的摩挲着,听爷爷讲述每一幅烟标的来历、文化、以及背后的寓意。
14、注:文章来源于投稿,作者李小茜
烟标收藏册的制作方法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父亲的两本烟标册、烟标收藏册的制作方法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