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熙宁重宝折二珍稀版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熙宁年号钱中的珍稀品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熙宁重宝折二珍稀版和熙宁年号钱中的珍稀品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金兔呈祥迎新春
出入通泰百病不侵
熙宁年号钱,宋神宗赵顼熙宁年间(1068年至1077年)所铸。神宗是为英宗长子,初名仲铖,进封淮阳郡王时赐名为顼。治平三年(1066年)十二月,被立为皇太子。次年正月,英宗死后,在重臣韩琦的力主下仓促即位,建元熙宁。神宗即位时年方二十,正值风华正茂,血气方刚,有一股锐意改革、图强求治的胆略,其立志做一个大有作为的有道明君。为改变积贫积弱的现状和解决长久以来的冗官、冗兵、冗费三大问题,从熙宁二年(1069年)起,神宗任用才高学富、久负天下盛名的王安石为参政知事,并于次年拜相。同时又启用了一大批革新派人士,以“法先王”为号召,提倡变法革新,推行新政,实施富国强兵政策。
变法首先以发展生产、理财整军、确立法度为要务,继而陆续颁布了均输、青苗、市易、农田水利、免役、方田均税等一系列法令,并先后制定了精简军队和安定社会的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条款。对于这场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史称“熙宁变法”或谓之“王安石变法”。在强制推行下,只用了短短的几年时间,就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增强了国力,加大了政府的财税收入,充实了国库,一举解决了积弊已久的财政困难。
值得一提的是“青苗法”的颁布,要求农民自己估计麦粟产量,在春季青黄不接时可向官府借贷钱粮,待谷物收割后再予偿还,其目的是仰制兼并,扶助贫困农民。当时新创立的制置三司条例司规定,以诸路常平、广惠仓所存的一千五百万贯、石钱谷为本,由民请贷,然后根据规定借贷多少,每年分二期贷给,每期取息二分至三分,随夏秋两税交纳。
由于“青苗法”规定的借款利率低于民间高利贷,因而遭到大多数既得利益者的反对,包括朝中不少有名望的大臣。认为以钱物贷给农民,本意是救民,但收贷之间,官吏从中奸巧,法不能禁;且钱入民手,虽良者不免妄用,虽富者不免逾期。老臣韩琦言道:“今令多借之钱,一千令纳一千三百,则是官自放钱取息,与初诏绝相违戾。”(《宋史·食货上四》)此后王安石在推行实施一系列新法过程中,又遇到了更大阻力,甚至波及科举取士制度。更有反对变法的官员趁受灾地区流民外出之际,绘《流民图》上呈神宗,以致两宫太后见图后泣对神宗说:“闻民间甚苦青田、助役钱,盍罢之。”(《宋史·食货上四》)
熙宁七年(1074年)四月,王安石罢相,出知江宁府。次年二月又以复相,然时境早已今非昔比,自从其子王雱病死后,心力交瘁的王安石再无精力处理政事,神宗只好允其辞去相位,离开朝廷,但新法仍由神宗主持力行。随着国力的增强,神宗又亲自主持了对交趾和西夏的两次战争,并大获全胜,这是自北宋开国以来对外战争中从没有过的空前大捷。
在变法过程中,由于度支需用广泛,经费支绌不断增大,尤其是“青苗法”和“免役法”的实施,都需要大量货币作后盾,只有增加铸币量才能解决钱荒之患,于是朝廷广设钱监鼓铸,并开始增铸折二钱以应市用。
据《宋史·食货下二·钱币》载:“(熙宁)四年,陕西转运副使皮公弼奏:‘自行当二钱,铜费相当,盗铸衰息,请以旧铜铅尽铸。’诏听之。自是折二钱遂行天下。”同时,永兴军路、秦凤路也置监开铸折二大铁钱,有些钱监因远离铁冶场所,听任改铸一年后罢止。对于资源丰富、便利冶铸的钱监则允许久置,所铸大铁钱可以使用纸币交子进行互换。后来又因交子多而钱不足,竟无实钱兑换,致交子大幅贬值,“于是罢陕西交子法。”(《宋史·食货下三》)
按:北宋铸钱有铜、铁两种,且分不同的区域行使,陕府与河东路为铜铁两用区,四川为铁钱行用区,使用铜钱的有十三路,主要是行用小平钱,而折二、折三等大钱则根据货币流通情况随时立制铸行或罢废。如熙宁七年,“六月癸未,秦凤路转运司请于风翔府斜谷置监,铸折五、折十钱,乞降御书字样。诏惟铸折二钱。八月戊辰,诏凤翔府罢铸郿县夹锡青铜折二钱,以钱成,掷之辄碎也。”(《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七十六)
是时,秦凤路转运司奏请朝廷,允准在风翔府郿县所辖斜谷镇(今陕西眉县西南)设置铸钱监,开铸折五、折十大钱,并希望能得到神宗的御赐钱文,而诏令只允许铸行折二钱。不久,此监即因所铸夹锡钱质量太差而遭罢废,存在期仅两月有余。
在熙宁年号行用钱的定制中,有元宝、重宝、通宝三种称谓。主流通货为“熙宁元宝”小平钱,面文分真、篆、行、隶四种书体,或有间杂使用。“熙宁重宝”为折二铜钱,面文亦有真、篆、隶三种书体。“熙宁通宝”为折二铁钱,面文为真书,其铜质者多径大厚重,制作精美,是为铁母或铁式铜钱,抑或为试范钱。
“熙宁元宝”平钱的铸量较大,版式繁多,各种版别近百种,可见其铸钱监之多。谱录中带有背文的钱,惟衡州(今湖南衡阳)熙宁监所铸“正足宝”版背“衡”对钱和“狭穿”背“衡”两种。另外,《古泉大全·丙集》载:“汇考又有‘济’字者。”对于是说,因未见图示与实物,在此毋庸赘言,只是作为参考资料而已。
“熙宁元宝”背“洪”字钱,直径24.5毫米,重3.8克。各谱录无载,其早年出自河南信阳一带,先是由宋钱版别玩家获得,后经陕西泉家卜氏之手归为余藏。如按背文“洪”字看,此应属地名,查考其铸地钱监,殆为时属江南西路的洪州(今江西南昌)所铸,虽说熙宁年间广置钱监鼓铸,然洪州铸钱史无明载,故仅凭个例,确其铸地钱监尚考之无据,只能留待以后更多的出土发现。是钱形制还算得上规范,面深背浅,锈色正背一致,均带有铁锈斑。如单从版别上看,其与《北宋铜钱》中“俯宝”版相同,只是有背文罢了。其“洪”字偏于穿口左侧,按版名术语可谓之“进洪”,字形上“洪”字三点水分笔清楚,共部上横画在两竖间似为断笔不连,足下八字顿笔有损伤。由此推测,熙宁平钱背“衡”字两种版式中均有无文者存在,且数量多于有背文者,那么,可否权且视其为“俯宝”背“洪”版,如要准确定论其所属性质,尚需以后更多的出土验证。
熙宁折二钱名为“元宝”者极其罕见,应属特例,目前只发现数枚,被誉为奇品。其钱文风格近似平钱“背四出”类,版式惟小字一种;亦与川炉折二铁钱文风类似,只是钱径与厚度不符,故排除铁母之说。是钱在《北宋铜钱》谱录中刊有拓片,编号为1063,版名“折二小字广穿”,评定“一级”,凡例注释为“最珍稀”。
图2熙宁元宝折二试铸样(正、背)
直径30.7毫米,厚1.66毫米,华夏古泉聊天室拍品
是品“熙宁元宝”折二小字广穿钱(见图2),直径30.7毫米,厚1.66毫米。其形制广穿阔缘,字体狭小,钱文离郭居中。“熙”字左侧臣连外撇,下方四点小如粒点状;“宁”字瘦长,皿中隐起;“元”字无挑,末笔高翘;“宝”字中冠,足短外张。其整体制作尚属精美,唯背郭稍有偏移,虽如此仍被认为是试铸样。是钱原为东北泉家旧藏,早年出于宋金时期钱币窖藏中。2016年10月,华夏古泉聊天室将其作为精选拍品推出,成交价人民币3.024万元。
另外,此版类元宝小字折二钱又见数枚背“川”字者,直径多在33毫米左右,重12克左右。对比之下,总感觉过于径大厚重。外观上其钱文隐起,广穿阔缘,背肥郭。形制倒也颇为规范,惟锈色多不入骨,仅从图片上看疑似臆造。但有泉家看真,认为是川炉所铸,按说四川路为铁钱行用区,铸此纪地钱与制不符,故其性质待考。
熙宁折二铜钱正式行用的名称一般为“重宝”,存量很大,版式亦多,这大概与适逢朝廷经略西北边陲之际,神宗诏令增设钱监铸钱有关。在大量铸行的重宝钱中,钱文基本上均为旋读,而直读者甚少,且谱录无载,实物中虽有大字、小字之分,然稀见度犹如凤毛麟角。
图3熙宁重宝折二直读大字隶宝版图、拓(正、背)
直径30.3毫米,重7.5克,星洲陈光扬旧藏
是品“熙宁重宝”直读隶宝大字版(见图3),直径30.3毫米,重7.5克。广穿宽缘,“熙宁”二字宽阔劲挺,“重”字微俯,“宝”字隶书。其早年出土于山西晋南一带,余曾上手留有数拓,后是钱流入星洲,目前仍为仅见。
图4熙宁重宝折二直读小字楷宝版图、拓(正、背)
与此对应者,尚有“熙宁重宝”直读楷宝小字版(见图4),直径29.7毫米,重8.2克。其形制为中穿宽缘,铸制精好;钱文真书,字体方正。“熙”字离郭偏上而俯,“宁”字瘦小心部隐起,“重”字宽稳带有隶韵,“宝”字狭小分足较长。相对来说,此楷宝小字版类要稍多一些,只是间有小异而已,但仍不失为重宝折二钱中的佼佼者。
图5熙宁重宝折二直读楷宝阔字版(正、背)
直径30.3毫米,中国嘉德2017年秋拍拍品
在重宝类直读版式中,又有一种狭穿背肥郭版,字体介于大小字之间,被泉家称为楷宝阔字版,中国嘉德2017年秋拍“锡文藏泉”钱币专场中,推出一枚定名为“直读阔字”的重宝钱(见图5),直径30.3毫米,编号7445号,估价15万至30万元,后因故流标。或许由于其“宁”字、“重”字笔画间略有隐起,背郭稍微偏于右上移,造成完美度不够,以致藏家错失良机。是钱初为创见品,后又有同版类小异者出现,被名之为“大字”,且形制更为规范精美,锈色品相也是更胜一筹,堪称双绝。
图6熙宁重宝折二直读楷宝大字版图、拓(正、背)
直径30.8毫米,厚2.6毫米,重9.4克,天眷堂精品古钱微拍拍品
是品“熙宁重宝”直读楷宝大字版(见图6),直径30.8毫米,厚2.6毫米,重9.4克。据言出自东北地区,原为天眷堂所征名誉拍品,一经披露,拥趸者众,被泉家视为至宝,再经专家考究后,则定其为试铸样币。此版以肥郭狭穿、宽缘厚肉,“熙”字左侧带竖撇、“宁”字寄郭、“重”字首笔短促、“宝”字宽长为特征。其存世罕觏,极为珍贵。
据史载,熙宁年间宋廷西向拓地,神宗为实现东西夹击西夏的战略构想,初置熙河路安抚司,治所在熙州(今甘肃临洮)。为助军兴之谋,又诏陕府永兴军、秦凤诸路铸行折二大铁钱,以应军备之需。因而熙宁大铁钱的版式较多,谱录中刊有20余种,而与之对应的同版铁母却寥寥可数;这或许是有些铁钱监因铜材难得、成本过高,大多数铁钱的铸造只好采用易损难存的木母而为之,或以初铸精美铁钱来充当;故“熙宁通宝”铜质大钱存世稀少,甚为珍贵。从所见实物上看,其大多形制规范,铸工精湛,钱体厚重,面文清晰,且多有同版铁钱存在,泉家视其为铁母或铁式铜钱,亦有认为是铸铁钱之前使用的试范钱。
图7熙宁通宝铁母图、拓(正、背)
直径33.8毫米,重14.5克,西安戎畋松藏品
是品“熙宁通宝”铁母钱(见图7),直径33.8毫米,重14.5克。钱文真书旋读,锈色品相俱佳。其早年出土于陕西宝鸡地区宋钱窖藏中,原为泉界名家旧藏,流传有序,后归余迭藏。是钱与《两宋铁钱》中“正字俯宝”铁钱同版,当为陕西路铸行折二大铁钱之铁母,较为珍稀。从钱文布局上看,其疏密有致,错落有方,书写者功力不凡,运笔虽一丝不苟,却略带行楷意韵。细观品味之下,倒也贴切宋人书家气韵,而并非一般工匠所能为作。其“熙”字右侧有竖画,巳部小而竖弯顶部出头,底下四点火笔画连笔;“宁”字微仰,宝盖头立点肥大,心部小而丁短;“通”字左进,甬头颈长,起笔有回勾;“宝”字稍俯,为缶宝,下贝八字足。背面郭正周圆,边缘宽阔。其铜质精良,形制规范;面深背浅,穿口、字口具有拔模斜度,符合北宋铁母特征。
图8熙宁通宝折二隶书图、拓(正、背)
直径31.8毫米,重6.5克,原西安金泉钱币博物馆藏
是品“熙宁通宝”隶书折二钱(见图8),钱文隶书旋读,直径31.8毫米,重6.5克。其早年出土于山西晋南一带,时为仅见;后经余手入藏原西安金泉钱币博物馆,并为此钱写过介绍文章,2006年第2期《收藏》杂志“钱币园地”栏目曾节选刊发过此文,使得宋钱藏家多有索拓鉴赏与探讨。是钱虽为薄肉,且有铸漏孔洞,唯钱文尚精整。书体为隶楷相间,肥厚凝重,布局密疏有致,风格气息则近似于重宝隶书版类。“熙”字宽阔,左无分离竖撇,下方四点火成顿笔,且间隔分明。“宁”字瘦长,宝盖平直,右侧垂冠短小,丁部竖提有力。“通”字甬头开口无颈,用部扁宽上不封口,走之尾短。“宝”字王尔间距稍远,贝内笔画离框下足外张。从形制上看,其背浅且错范移位,非标准规制,重量又明显偏轻,铁钱中亦无此版,故而绝非铁母类。
此版“熙宁通宝”隶书折二钱原为创见品,曾被泉家视为珍奇,且被误认为是试铸样钱。目前,随着宋钱窖藏的不断出土,与其同版者已复五见,其中有一枚品相绝佳,钱文清晰,背郭周正,称得上美品;而其余几枚均有瑕疵,说明其为行用流通钱无疑,或为边炉和私铸,而绝非试铸样钱之属。此版式折二钱存世甚少,统计下来也不过10枚左右,足以补谱录轶缺,当可列入北宋奇泉逸品之中。是品原为西安金泉钱币博物馆馆藏,在2010年中国嘉德秋拍“金泉古韵”钱币专场中,编号为7510号,成交价人民币6.944万元。
本文选自戎畋松先生新著《读史谭泉文存——历代古货币精品辑要》
古泉文库第六种《海上丝绸之路古国钱币要览》
古泉文库第七种《沐园百廿泉拓》
古泉文库第十一种《戴门弟子藏泉选》
古泉文库第十三种《开元通宝精品集拓》
古泉文库第十四种《衡门百泉拓存》
古泉文库第十五种《中日友好泉友交流纪念泉谱》
古泉文库第十六种《首届元明钱币研讨会纪念拓集》
古泉文库第十七种《西夏钱币集》
古泉文库第十八种《朝鲜王朝古钱谱》
古泉文库第十九种《越南历史古钱》中文版
古泉文库第二十种《金匮论古合刊金石编》
古泉文库第廿一种《昭和泉谱》中文版(即将面世)
古泉文库第廿二种《传承与革新:泉币研究的探索与实践》
古泉文库第廿三种《益泉斋藏泉》
古泉文库第廿四种《思古楼泉集唐钱图录》
古泉文库第廿五种《新订乾元重宝钱谱》
古泉文库第廿六种《读史谭泉文存中国历代古钱币精品辑要》
古泉文库第廿七种《中国货贝图集》
古泉文库第廿八种《清代四川州县银锭略考》
文章分享结束,熙宁重宝折二珍稀版和熙宁年号钱中的珍稀品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