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爱藏钱币鉴定这个问题,画地为牢的钱币品相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今年大抵是有史以来对古钱币品相最苛刻的一年。
同一个品种,因为品相的细微差别,或是差0.1mm,或是某一个字清不清晰,或是平整与轻微不平,或是一点点铸纹,其价格甚至差到了数倍不止。
但人们似乎忽略了古钱币千百年的流通,本就传统个性的工艺,以及不同时代的风格,而一概的以工业机制的标准来要求古币。
这样的标准如画地为牢,
将我们框死在狭窄的钱币范围,对钱币的价值产生误解,对收藏的坚持失去信心,忘掉了原本丰富多彩的趣味与热爱。
大珍、名誉品的完美比例有多少?
在我们一般的认知里,藏家的钱币入手早、资源好、品质高,自然非现在的漏裂翘可比。
事实却并非如此。
如我曾有段时间关注平台的藏家专场,
他们收藏的品种很丰富,大珍也很多,
但是稍微好一点的钱币,几乎都存在破裂、有眼、修补、清理的问题,
如广政通宝有个补,南宋铁母有个裂,乾封泉宝加个刀,康熙大广有个眼...
即便如大观折十、隆庆通宝、永历背国这些中档的钱币,大多也有明显的磨损和磕碰。
个人这些年拜访的藏家中,即便在圈内鼎鼎大名,他们的钱币亦都不是以品相称胜的,
他们手里的钱币,很少能经得起现在放大镜或X光的考验,也几乎没有钱币,能符合现在超极美品的标准。
如果说这些藏家并不在意品相,或者他们的钱币经历过筛选,
那么大拍平台呢,
嘉德、泓盛、保利、园地的大拍、华夏的聊天室,
我们看预览会发现,顶级的钱币也近乎没有完美。
大珍中牛毛裂未透、小坑已填、轻微龟裂纹、边道有铸孔的标注情况随处可见,更不用说明显有眼或者修补的了。
如果因为这些问题而挑剔这些珍品,
或是数量不超过10枚的试铸,或是存世不足5枚的大珍,或是几年未曾面世的品种,
岂不是因小失大,舍本逐末了...
前几日一位国内顶级新莽玩家曾与我做中泉三十和壮泉四十的面世品相排名,
按照他的标准,这两个品种目前能符合超级美品的甚至只是个位数,
由此大概可以推出,
在大珍、名誉品中,所谓完美品相的比例。
今日品相标准下的从前美品。
前几年南宋热,我曾专注收集过南宋纪年,
都是每年过手中、十不足一的标准留下来的,朋友来时,都会无比自豪的拿出来分享。
它们中大多数竟也不合格了。
不是有点酥边就是有个铸孔,或多或少有点磕碰,至少也有个轻微不平或局部清理。
我便从中挑出些“完美”的去送评,
本想搏个88,90分,结果居然还有相当比例的标记了03(修补)和05(瑕疵)。
当我们再回头看自己的旧藏,
或者是自己检查出“毛病”,或是送评发现毛病,
高古钱声音不清脆者,中古钱有清理或磕碰者,明清钱有铸纹、移范、数据偏差者,竟比比皆是。
那么自己挑自己的钱币,必然是面目全非了。
品相的走火入魔也在影响收藏的判断,
使得我们再看别人的藏品,看平台、交流会、市场的钱币时,已经很难满意,
很多人甚至因此而不再敢玩钱币。
如何理性的分辨品相。
也有时间理性的思考这些品相问题。
从尊重钱币工艺和铸造条件的角度出发,我觉得品相问题大概可以分为三等。
第一等是外力环境原因,
这种必然是经历过人为的变造及环境的破坏。
如人为商业修补、人为加刀字体变形,人为商业上色,人为包浆处理,明显破裂(变形),明显磕碰,明显有眼,明显锈蚀等。
第二等是自身铸造原因,
这种主要是由于钱币工艺缺陷(特点)造成的正常品相参差。
如钱币轻微不平(或早期范铸钱的厚薄不均),铸裂纹,龟裂纹,边道铸孔,钱体铸坑,铜水不足,铜质差,移范,花穿,边道铸造伤,钱体薄小等。
第三等是商业挑剔原因,
这种其实是商家对品相的人为定义和个人收藏的主观判断。
如正常流通中的轻微磕碰,流通造成的尺寸较小,厚度较薄,磨损较大,钱币正常数据范围内的厚度较薄、尺寸较小,重量较轻等。
其实只有第一等才是真正的品相大患,是我们在收藏中要认真注意和避免的钱币(尤其是大珍名誉品)。
对于第二等,我们似乎要根据实际情况判断,并在相对较小的影响范围内适当接受,
对于第三等,我们完全可以不视为品相问题,最多在价格上有所出入。
如果能对钱币的品相有理性的判断,
那么我们便有更多的钱币可以选择,使钱币的收藏范围越来越大,而不是越框越窄。
从而在越来越大的钱币范围中发现更广阔的内容和乐趣。
我们对品相的追逐,真的是为了美的收藏吗?
扪心自问,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
或许我们适当的放宽些标准,适当的尊重些不完美,我们的钱币之路,才会更宽广...
关于爱藏钱币鉴定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