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粮票图片大全这个问题,一代东坡人的记忆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热烈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2、粮票、布票、肉票、鱼票、油票、豆腐票、副食本、工业券等百姓生活曾经离不开的票证已经进入了历史博物馆,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这些几千年来困扰我国人民的问题总体上一去不复返了!
3、谈到眉山70年来
4、四川中则建设管理造价咨询公司
5、一名资深的票证收藏家
6、50年代到90年代
7、眉山消费与供应的变迁
8、从1955年第一张粮票发行开始
9、这些珍贵带着回忆杀的作品
10、眉山粮食志记载:“眉山农业生产比较发达,阡陌纵横,土地肥沃,号称“鱼米之乡”。清代向农民征收赋税,既要按地亩交纳“田赋银”,又要按人交纳“人头税”。康熙实行“摊丁入亩”,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11、▼民国三十七年政府大量发行纸币(关金券伍拾万圆),物价飞涨。
12、▼眉山1948年征收田赋通知单,大米作为货币计算标准,交易变成以物易物。
13、▼眉山成立粮食局,建立人民的粮仓。
14、▼50年代眉山交通靠走,通行靠马车。搬运靠人力拉“板板车”运输货物。
15、▼眉山使用过全国通用粮票、四川省地方粮票,以及全国军用粮票等。
16、▼1955年全国通用粮票成为硬通货,粮食关系与户口同等重要,没有粮票没法吃饭,而粮票可以折换成钱用,出差在外需单位出具证明后按天数发放粮票。
17、▼眉山地方工业只能生产火柴。跃进、新生、三苏火柴。
18、▼50年代,眉山人家庭都没有什么财产,更别说存款了。
19、▼50年代眉山人理想中的生活:“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20、▼眉山专区收音员在三苏公园留影,男性穿四个口袋的中山装,头戴解放帽,女性穿“列宁装”,留短发。
21、60年代,眉山街上都是小青瓦房,城里仅有几条不长的老街,到丁字口就没有路了。往北都是农田,往西到三苏公园后门,再往西是一条出城去火车站的马路。
22、马车天没亮从西门口出发,到火车站后把马解套,老马带着小马返回城里,城里很安静,很远都能听见“嗒、嗒、嗒.....”的马蹄声。
23、▼眉山人民电影院,文艺为工农兵服务。
24、▼眉山人民剧场(川戏团)分楼上、楼下,夜间演出。
25、▼按人定量,忙时多吃,闲时少吃,忙时吃干,闲时半干半稀,杂以番薯、青菜、萝卜、瓜豆、芋头之类。
26、70年代时的眉山人衣着的色调以蓝、黑、白、灰为主。几乎所有商品都凭票供应,不需要票的也许只有语录、像章。
27、▼70年代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三转一响”进入眉山人的家庭。
28、▼眉山人家男人缝纫,女人养兔,二个孩子在学习,凳上摆放收音机。
29、随着市场的兴起,眉山人家有粮票的可以买平价粮食,不足的可以去市场购买议价粮,还可以凭供应证购买半高价菜油,品质更优。
30、▼80年代的“新三样”,凭票供应。
31、▼电冰箱、电视机、洗衣机进入眉山人家。
32、▼90年代眉山粮票结束了它的特殊身份和使命。随着建立眉山地区,成立市,眉山最后一批粮油供应证完全退出使用成为收藏品。
33、▼最后的电影院成为眉山繁华的商业小北街的一部分。
34、迈进新世纪,电脑、商品房、汽车进入眉山人家庭。眉山迎来数字化城市的科技浪潮。
35、我们站在蟆颐观山的高处,遥望白鹤齐飞彩霞满天的东坡湿地公园,远眺倒印在东坡湖水中远景楼的夜色和周围小区的万家灯火。
36、往事如烟,一帧帧一幅幅,长卷般在我们眼前舒展开来......
37、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庆之际,谨以此篇致我们共同走过的岁月和我们热爱的祖国和可爱的家乡。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