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集邮家一直抱怨按时间顺序排列的邮票设计不佳。 虽然也有一些设计精美、令人欣赏的好邮票,但整体水平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
俗话说:“萝卜快出头,不洗泥”。 在每年有大量年代邮票投放市场的情况下,邮票的设计想要跟上发行的节奏,设计者只能求速度优先,转而追求质量。
另外,邮票不合格的责任不能完全归咎于设计者,因为每套邮票在设计完成后都要经过审查,而这些设计不佳的邮票之所以能够通过测试,我想可能有原因如下:
首先,审核者的审美有问题,或者审美疲劳的错觉。
红楼梦
也可能是不负责任、敷衍了事,不过这种可能性比较小,毕竟不是一个人审核的。
其次,邮票设计者的设计任务繁重。 大多数邮票需要按照日期发行,他没有时间修改或创造新的设计。
目前的一套邮票不仅需要设计邮票,还需要设计小型张、小册子、小册子、卷轴等,甚至大版面或首日封。
第三,参加评审的邮票只有一套,没有其他设计师的作品参赛。 无论功力如何,都只能是他,没有其他选择。
邮票设计水平的高低是相对的。 受邮票宽度和数量的影响,单套邮票很难脱颖而出。 对于环保、国际会议等主题的邮票,很难设计出令大多数人满意的效果。
丹尼尔
而有些题材,比如绘画题材的邮票,即使不是胡大师设计的,换个设计师也能设计得令人满意。
接下来,我将从一个普通集邮家的角度,来评论几套在编年史邮票中设计得不太好的邮票。 由于没有针对设计者,因此省略了设计者。
2010-20年民间传说《牛郎织女》邮票。
这是一套民俗系列邮票。 此前曾发行过《天仙配》、《六一传书》、《梁祝》等传奇邮票。 这套邮票为影印版,邮票尺寸为常见的30x40mm幅面。
牛郎织女
邮票主图采用剪纸的艺术形式,颜色以红、蓝、黑为主,显得单调,缺乏美感。
剪纸艺术更适合表达喜庆的邮票,比如新年祝福、生肖等题材。 在故事和人物印章上表达过于简单,而借助皮影艺术,人物都是侧面的,只有眼睛没有嘴巴,无法详细描述人物的面部表情。 如果采用工笔画的表现形式(如下图)不是更美吗?
文彦博
在近70年的邮票发行历史中,剪纸设计的邮票,如特30剪纸、2000-6花木兰参军、J141住房年、编号儿童歌舞等的市场表现,一般在市场上表现不佳,说明不适合使用这种形式的设计印章。
花木兰参军
2012年28月中国陶瓷《德化窑瓷》。
一套 4 件,复印打印,尺寸 30x50 毫米。 且不说这套邮票选用的器物,只说邮票设计图样所用的底色。
德化白瓷
德化白瓷被誉为“中国白”,具有洁白如玉的特点。 但邮票的灰色底色并不能很好地衬托德化白瓷的洁白,可以说是失败的。
历史上,有许多高质量的白底邮票。 例如,20世纪80年代的《马奔腾》、《丹椒》、《古克依》、《红楼梦》等邮票均采用白色背景,突出了邮票的主体形象,受到集邮爱好者的喜爱。 白瓷用白底是不是有点可笑?
如果把德化白瓷的底色和下面这套汝窑瓷邮票的底色互换一下不是更好吗?
汝窑
我们来对比一下两套同一主题的邮票,看起来更加直观、清晰。
分别是1985年发行的J113郑和下西洋580周年邮票和2005-13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邮票。
J113复印印刷,图片精美,表现力丰富,即使是不集邮的人,也可以通过图片知道郑和曾到过印度、中东、阿拉伯地区和非洲。
郑和下西洋
设计师通过采用31x52mm的票宽,直观地展现了郑和与当地人民友好贸易的场景。
另一方面,纪事邮票中的郑和下西洋,虽采用橡皮刻套印,但画面图案缺乏美感,尤其是主图中的第二座建筑,总让人想起太阳下西洋的小庙。猴子和杨二郎打了起来。 哈哈哈。
郑和下西洋
而背景画面更是杂乱无章,让人很难体会到郑和下西洋有多么伟大。
还有一套2008-10年颐和园邮票。 可惜的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花园的称号,尤其是微型床单的设计,实在是太丑了。 它并不像下面的照片那么漂亮。
颐和园小册子
颐和园
和JT门票里的T56留园、T96拙政园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留园
由于篇幅太长,我就不详细说了。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看法。 您认为哪一套邮票设计不佳? 欢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