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法国在坦克设计上重点发展旋转炮塔,实现曲线超车,给人一种旋转炮塔是坦克未来的错觉,但美国也深受这一趋势影响,发展了旋转炮塔。美国的旋转炮塔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研究成功了,为什么刚要装装就突然废弃了呢?
T69中型坦克
从探索到成熟20 世纪50 年代初,美国在坦克设计方面难以取得根本性进展。据信,下一代重型坦克将配备口径为120毫米的重炮。由于出现了重大问题并且难以保证射速,他们将希望寄托在一个可轻松连接装弹机的摆动炮塔上。
第一个测试模型是T69坦克,但坦克设计者不知道如何为旋转炮塔设计合适的装载装置,因此旋转炮塔在T42中型坦克车体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装。
带有旋转炮塔的法国轻型坦克
坦克车体基本保持不变,主要采用小口径90毫米火炮,并对炮塔内部结构进行实验。与法国坦克的对称双弹鼓自动装弹机不同,T69采用8个大容量弹鼓供弹,弹鼓放置在炮塔座前部较低、后部较高的马苏。
操作时,机械臂将炮弹从弹鼓中抽出并高高举起,炮塔后部的顶出杆向前移动,完成将炮弹插入弹膛的动作。这种早期的简单机械加载系统工作可靠,使设计人员能够了解旋转炮塔结构布局的特点。
法式双滚筒装车机示意图
不过T69使用的90毫米炮弹重量相对较小。该炮弹系统的尺寸不小,影响了炮塔顶部检修舱口的配置。加载速度与手动相同。美国虽然没有量产T69,却转而研究T57和T54E1。
T57重型坦克是M103重型坦克的衍生型,相关研究是在原型机T43成功后开始的。由于M103使用的是T179 120毫米坦克炮,T69的自动装弹模式可以有效提高装弹效率,但毕竟120毫米固定弹的长度已经接近成年人的身高,手动装弹简直就是累人。
T69中型坦克线路图
T57的装弹系统也采用单鼓模式,但取消了机械臂,直接采用可动推弹机构,通过推杆向下倾斜将炮弹从弹鼓中取出,并使其返回到枪的水平线。活动。装载完成后,顶出杆再次向前移动,将空弹匣取出并倾倒到车外。
该系统本质上是T69装载系统的演变。最大理论射速为每分钟30发。这是T57使用固定弹药的连发速度。这与使用两个装载装置进行手动装载不同。 M103的射速要快得多,熟练射速只有每分钟5发。
T57重型坦克
T54E1是一个旋转炮塔项目,比T57稍晚推出。当时,美军已经决定使用M48中型坦克作为其未来的主战坦克部队,并正在尝试在M48A3车体上安装旋转炮塔。
T54E1的转体火炮基本是照搬T57的,火炮改为T140E2 105毫米火炮,但出于前期技术考虑,匆忙打造了原型机。
T54E1重型坦克
最初,美国计划考虑后续型号,例如T58重型坦克,将主炮最大口径增加到155毫米,但整个旋转炮塔设计在20世纪50年代末停产。被拒绝并恢复为传统的炮塔结构。
究其原因,首先,旋转炮塔本身是完全密闭的,无法配备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三重防御系统,这在核战争时代无疑是致命的。其次,这种自动装弹装置体积较大,占用车内空间较大,使得装填鼓弹非常麻烦,而且车内可装载的弹药量也较小。
T69中型坦克
相比之下,西方第一代主战坦克推出了L7 105毫米火炮,其弹药合理、易于手动装填、能够遵循真实世界的射速,并且具有成本效益和出色的可靠性。比旋转炮塔的自动装弹机更好。这是因为太高的射速在坦克战中几乎没有什么用处,因为炮手需要时间来发现并锁定目标。
因此,美国在1957年之后就没有继续相关研究,而回转炮塔的鼻祖法国大概也在这个时候放弃了回转炮塔,开始回归常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