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我会介绍六本安利的书,每本都有具体的理由。
1- 《图说中国绘画史》/高巨涵
高居翰一定是美国最著名的中国画史专家,在某些方面他可能是世界上最有名的。
本书中的照片选择非常严格,基本上是有据可查的真实作品。
在我读过的众多书籍中,唯一能在严谨性上与它相媲美的是陈远志的《摄影《教你中国绘画史》。
但后者花费大量文字介绍照片来源,历史资料的解释对于初学者来说过于枯燥。
图片来源:微信读书
《图说中国绘画史》 这本书的评论的特点,正如前言所言,没有纳入太多的历史事件,以图画为主,是艺术史书中最不寻常的一本。它是存在。
本书特别适合画过一些素描但从未画过国画的人。
笔者完全从西方绘画的语境体系来看待中国作品。
例如,在评论《洛神赋图》中的山丘和树木时,他说这幅画看起来像一堆蘑菇,并质疑这幅画在国画理论中的卓越声誉。
“顾开石传,十二或十三世纪仿本,《洛神赋》的一部分。”
“在早期的自然爱好者眼中,蘑菇般的树木和起伏的山丘一定通过他们幼稚的表情变成了茂密的森林和高山。”
这些评论很微妙,读起来带有轻微的讽刺意味。
—— 像我这样从小就开始写生的人,一直都是这样看待这些作品的。
每当看到传统绘画批评中的一些评论时,我总是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作为著名学者,高居翰非常坦率地提出了这些问题。
对我来说,正是我在观看基于西方艺术体系的中国画时所产生的疑问给了我认可。
本书基本上是从西方绘画的角度来审视中国绘画。因此,他特别欣赏宋代的写实山水,在评论吴伟的明代山水画时,也注意到了人物的动态写生。
吴伟,《钓鱼休闲》,细节,纸本设色。
这些担忧正是传统绘画理论所忽视的。
读完这本书,我能够很轻松地梳理中国绘画史。
分时期分章节,简要介绍各时期绘画风格的变化过程。
我也以西方绘画的逻辑来简单地评判绘画,同时也非常尊重他难以解释的风格。
然而,作为一名美术老师,我读了这本书,发现了他的作品中的两个缺陷。
1-对中国画的欣赏总有一种业余的感觉:高居翰本人在写这本书的时候,似乎对中国画的经验比较少,但是从很多对画作的评论中,可以看出,有一些地方是他没有接触到的理解。中国艺术材料的特性和技术特征的研究(这是他的早期工作,但我感觉他近年来在其他论文和书籍中在这方面取得了进展)。
对此,我鼓励大家购买中国美术用品,画中国画,积累经验,欣赏中国画。
淘宝有很多技术方面的入门书籍,不推荐。
2、他从一开始就排除了书画同源论,主观上排除了中国书法对中国绘画的影响。当这么重要的元素被去掉之后,中国画的魅力实际上就降低了至少一半。中国画变成了水墨画,这种做法或许让高居翰更容易运用西方绘画理论进行比较和欣赏。
然而,这种方法让我们对中国画的看法是不完整的。
关于书法史,我特别推荐石川久代的《写给大家看的中国书法史》,据说适合所有人,但实际上这本书非常适合练习书法的人。
我不小心弄丢了封面,但书脊上还留着我的名字。
本书有助于整理书法艺术的演变。
读完这本书,你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中国画的风格,而如果你在读这本书之前对中国绘画的历史有一些了解,你可以很快了解书法的变化。关于绘画。
综上所述,高居翰这本书的定位是非常准确的。本书不是为专业艺术家而写,而是专门为对中国画一无所知的初学者编写的入门指南。
2- 《中国绘画史》/陈世珍
图片来源:微信读书
对于文言文写作水平较弱的人来说,这本书读起来可能不是特别顺利,但其行文特点与很多半语言民国时期的书籍一样。
我推荐这本书的原因是,这本书中的美学观念代表了从民初到新中国成立期间大多数国画批评家的审美倾向,他们推崇宋代所做的事情。
本书也是中国人撰写的关于中国绘画史上最有影响力的著作。
他认为,中国绘画的发展在宋代达到顶峰,宋代之后逐渐衰落。
这种观念影响了许多历史学家的审美观。台湾美术史学家于建芳在讲解宋代绘画时,几乎抄袭了陈士正的话。
民国时期的美术史家主要根据史料文字来书写中国绘画史,但这种不去考证实物真伪的做法会产生一些问题(例如,(有相当多的作品)已被后人证实为杜撰)
相比之下,于解放的《中国绘画史》的优点在于,他非常清晰地区分了自己的观点和历史来源,并精心整理了历代画家的老师和讲师以及家庭关系。
不同流派的传承及其影响,在他的书中可以直观地看到。
这本书比较老了,已经绝版了,是竖排繁体字。
总体而言,陈士正的书写比较主观,其亮点主要集中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并通过举例说明绘画白描技法的变化与书法的变化相吻合。是。
我深知中国书法对绘画技法的影响,但这也是画家和书写绘画史的评论家的区别,前者注重技法之间的变化和联系。
3- 《中国艺术》/剑桥大学
图片来源:微信读书
本书的一个特点是,它不仅仅关注纸质绘画,还介绍了瓷画、木版画等不同材料绘画的发展。
是什么让我意识到:
绘画的种类不同,发展的速度也有差异,发展最快的绘画引领着其他绘画艺术的变革潮流。
瓷画和木版画的风格演变基本上是纸质绘画演变的压缩版。
瓷酒瓶,釉下青花,描绘浪漫戏剧中的场景《西厢记》。 1320-1350左右
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尊重社会发展环境的影响,写明代以来中国拍卖市场的发展环境。
举例:明朝时期,当时最贵的作品是书法,售价1000两银子,其次是瓷器,最后是绘画。
唐伯虎的第一幅画以200两银子和33,354元的价格成交,这些钱让他可以在帝都买下一座豪宅,里面有一所大型艺术学校。
同时,本书的历史考察相对较新,中国绘画史大部分结束于新中国成立之前,但与冯志远一样,它也对建国后的中国艺术提供了相当长的解释。新中国.ing.中国:
明确提出新中国画艺术的主流是东西方结合下的中国画与西方油画的研究。
在中国画与西画结合的主流中,有两条主线:以徐悲鸿为中心的古典油画与中国画的结合。
《徯我后》,布面油画,徐悲鸿,1930-1933
林风云将西方抽象艺术与中国文人画融为一体。
《裸女》,布面油画,林风云,1934年
然而,这本书多少忽略了齐白石、张大千等传统绘画复兴派,而且这部分的序言也过于简短。我不得不说有点令人失望。
总的来说,这是我见过的最严谨、最完整的中国绘画史。非常适合学术研究。
上面提到的三本中国画史各有各的优点和侧重点,基本上都是三本非常有代表性的书。
高居翰侧重于绘画的解读,陈师曾侧重于历史渊源的解读,科尔则侧重于考古学和社会环境变迁。
其余的中国绘画史本质上都是这三个特征的演变或结合,所以我不一一推荐。
接下来我再推荐三本书,但这三本书不是历史书。这些是不同艺术家写的书。他们对中国画的思考都是基于个人的实际经历,而且大多是灵感之言。
前三本书给出了中国画的宏观视角,后三本书给出了更详细的体验。
1-徐小虎《话语录—听王季迁谈中国书画的笔墨》
图片来源:微信读书
本书是徐小虎与王继谦的对话。
徐小虎出色的采访技巧透露了王继谦的许多核心思想。
王继谦和徐小虎在金王香阁家,2003年
王继谦帮助我理解了笔墨的抽象本质。
“中国人对笔触的抽象有非常深刻的理解,但他们还没有意识到色彩和构图的抽象。”
直到读了这本书,我才能够深刻理解董其昌和赵孟俯的美,这一点即使读了高居翰的书也仍然很难理解。
林海远方,董其昌,天津博物院藏
我还是想知道,为什么宋元以后中国画就变成这样了?众多宋元古画有何魅力?
而通过王继迁所提到的笔墨要点,这一切困惑都得到了一把重要的钥匙,我们得以了解中国绘画史的后半段。
王继谦演示临摹国画的过程
他特别提到了清初董其昌和四大天王的成就,他们是将笔墨引入和发展到抽象领域的艺术家。
有趣的是:高巨汉老师和王继谦老师也是很好的朋友,前者鼓励后者去大学教书,高老师的学术气质还是很让人敬佩的。
王继谦、高居翰,20世纪70年代
本书每次讨论一位画家的历史成就时,都会有很多伟大的结论和见解,但我会留下一两句原话供大家参考。
“我们之所以有那个时代的风格,是因为那个时代的人变了。过去的东西很漂亮,但就是不适应现在的环境。”“没有什么特别的。” “这与画家个人风格的发展变化无关,只与画家的性格、才华、气质有关。”他演奏得就像一首小室内交响曲,有很多元素。正如你所说,他用抽象的笔触创造出一种纯粹的笔触之美。”
从绘画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平凡和天真的诠释。我想这对于很多想要追求自己独特风格的画家来说会非常有用。
和很多艺术学校的老师一样,他认为画家不以画画求名求利。
对于画家来说,最重要的是通过绘画重新发现自己,做真实的自己。这种表现在中国画里叫“童真”。
下一个区别是,许多人反对为了做自己而学习别人的风格。甚至还有一种原始艺术的说法,坚持依靠本能绘画而不学习绘画。
不过,王继谦很快指出了这种现象的问题:“如果你为了做自己而刻意避免成为别人,那么你实际上就不是你自己了。你是活在做自己的价值观之下。”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跟随自己的内心,即使你只是想模仿别人的风格,变成一个不同的人,也没关系,因为艺术家也在模仿的过程中揭示了自己的本性。
一个人不可能变成一个完全不同的人。
我喜欢某人的风格并想成为像他们那样的人,只是因为那个人的风格部分地唤起了他们内心的本质。
在不断学习别人风格的过程中,我们自然会得出自己的观点和写作。
“艺术家模仿前辈大师并学习他们的笔触技巧,但他们永远无法捕捉原作的本质或表达。每个新艺术家最终都会发展出自己的笔触。形成一种风格。”
这个见解让我对中国文物有了新的认识。我突然意识到,董其昌、王时敏等人临摹古画时,其实是借用古画来表达自己的笔墨趣味。
张倪的作品
王元琪模仿倪战
—— 很容易传达这样一种态度:西方绘画史总是由一个绘画流派推翻另一个绘画流派来书写的。这种情况需要改革。
而这种态度本身,实际上就影响着画家能否成为真实的自我,回归纯真的状态。
接下来,我将从我个人的角度谈谈他的一个突出问题。 —— 他非常重视笔墨的地位,把笔墨推到了判断中国画质量的主要位置,甚至让其在判断绘画质量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一些最好的作品对其他元素视而不见。
我个人认为,他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他不仅是一位画家,而且还是一位著名的鉴定专家。
我们将深入揭示笔触的魅力和艺术性。笔触的哲学之美和所涉及的技术过程之美都得到了解释。
其核心思想是追求自然与人文统一的中庸之道,通过笔触解放个体的质朴与纯真。
但图像的形式元素——构图、形状、色彩——应该像对待笔触之美一样受到尊重。笔触之美和造型之美所构成的整体气质,成为作品最深刻、最独特的痕迹。
中国画的特点是笔墨,但我不认为所有的中国画都应该以此来评价,而且我认为有很多优秀的作品不注重笔墨。他们应该受到平等、平等的对待。
构图、造型、色彩等玩弄起来都非常困难,不比笔墨好。
2路海《照夜白》
图片来源:微信读书
这本书是一本关于绘画的散文集,文笔很好。
陈丹青在序言中写道: “维熙的白话文写作可以说很出色,他写的是古典山水画,但除了用典的精心运用之外,他面临的问题就是文字和文字,我很清楚,这就是用字的方式。” ”
同时,艺术家所书写的陈丹青艺术史也正是我所期待的。
“必须是画家写的,不然抓不到痒处。必须写得漂亮,文雅,不能是白话文。锋利,有气质``有必要摒弃陈词滥调……这是对作者的深刻理解。”你必须能够读到作者被困在主题中无法挣脱的感觉。 ”
这就是为什么我阅读历史学家的艺术史,然后阅读艺术家的文章。
本书开篇篇幅较长,是他接触中国画、受中国画影响的散文回忆。
她的感情是真诚的,她的言语是美丽的。
潘光《溪山行旅图》
“《溪山行旅图》请把我分成两半,一半是见面前,一半是见面后。”
作者写下这段话时,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我记得第一次看到西山的旅行地图时也有同样的感觉。
“山使人幽,水使人远。古人堆石为山,筑地为池,移山为院,甚至白天也移。我在晚上也这样,我也想了一下。”
这本书以潘光的山之旅开始,以散文式的方式讲述。我一一谈了自己对画作的感受和理论推理。
作者非常准确地描述了中国画发展规律的特点。
“中国画发展史上最有趣的一点就是两条线索总是同时发展:新与旧穿插,写实与写意紧密相连;复杂与空间并存。而且,中国画最特别的一点就是绘画是两种不同的平面和三维相反的绘画技巧共存于同一画面平面内,导致不完整的三维和不完整的平面。
同时,它也很有独创性,在中西比较中提出了中国画的上半部和下半部的概念。
“中国画和西方画完全重复了它们的演变,只是上下身的长度不同。中国起步晚但成熟早,西方起步早但成熟晚。”
他对各个时期主流绘画的评论也十分精辟、诙谐、发人深省。
例如,皲裂法按照点、线、面的逻辑进行分类,可以推断元代绘画是中国画从面到线的转折点。
中国画和西画的动与静的对比也很有趣,你说中国画是动的巅峰,我觉得一点也没错。
他对于中国画中“真”的区别的洞察力也非常好。
“古人画有三种境界:得形、得神、得真。从‘进’字看文人画、禅画,文人画真平淡。”玩墨是真正直观的,它表达了身体的本质。”
上述叙述只是他丰富内容的一小部分。
从我读过的众多绘画书籍和文章来看,我个人认为这本书对中国画的解读有两个最特别的方面。
首先,他对传统山水画中的“三元”(平原、高远、远远)进行了独特的重新诠释,精彩地阐释了中国画的空间特征。
阐释中国画卷空间布局的优势和影响。
《清明上河图》 景深空间模型,这也是中国画景深空间的基本模型
赵伯柱《江山秋色图》 坡度展示
这种时空拼贴的方式,实际上是将不同时代、不同角度的风景拼贴在一张照片上,以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为例。
塞尚在19世纪末也使用过这种空间处理技术。
其次,他对高居翰《气势撼人》书中的一些观点的反驳很有见地,并通过引用历代绘画指出了中国渲染画的演变,认为中国的明暗卷画方法实际上一直是自古以来一直在进行。在场。
他指出,明代绘画技法的许多变化并不是主要受到西画的影响,西画的传入对明代绘画产生了次要的影响,这是又一条常被忽视的线索。许多艺术史书籍。
惠充《西山春晓》部分
最后我想谈谈我个人对这本书的不足之处的感受。
这本书对于我结构化学习的需要来说太杂乱了,但很容易看出这是他日常文章的汇编。包含大量重复内容。
最后几十页对整个中国绘画史的总结也给人一种很仓促的感觉,这部分大概是出版时应编辑的要求临时写的,我猜是没有的。 t。
不过缺点并不能掩盖优点,总体来说还是很推荐的,前提是你先读过中国画史,对中国画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3-大卫·霍克尼《我的观看之道》
这可能是我推荐的最大、最昂贵的书。
阅读本书需要有一定的西方艺术史基础知识和对抽象绘画的开放态度。
本书主要讲述大卫·霍克尼因《大水花》系列而成名后的创作生涯。 (大约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
大卫·霍克尼《大水花》(大水花)1967
为什么我在中国绘画史书籍中推荐这本书呢?
本书从大卫·霍克尼的创作视角生动地描绘了中国画空间技法的诞生过程。
在本书的开头,大卫·霍克尼阐述了两个核心问题。
他想消除现实空间的限制和绘画中静态元素的主导地位。
从反透视绘画到舞台空间设计再到照片拼贴,——大卫·霍克尼创作历程中的一系列变化深刻地向我们揭示了什么是现实。
歌剧布景型号《浪子生涯》
他非常清楚以下几点:
摄影技术是自然主义思潮下写实绘画的延伸,是物质手段的最终胜利。
他形象地把观察西画的方法比作通过钥匙孔看,但《——》本质上是一种偷窥,一种静止的图像。
然而,观察人的方式有很多,摄影和西方古典绘画只是其中之一。
我也想知道什么是二维平面,这个世界上是否存在绝对的二维平面。
《马尔霍兰车游:通往工作室的路》, 1980
最有趣的见解之一是他相信绘画比照片描绘出更真实的图像,而关键在于笔迹。
笔迹是不同时刻观看体验的记录。
“照片表面的所有部分都保持在同一时间,但在绘画中则不同。当画家的手划过画面时,就有时间的元素。线条有时间:开始、中间、结束.这就是过程创造空间。”
拼贴画,弗斯滕贝格宫,巴黎,1985
这与王继谦对笔墨的看法几乎相同。
“笔墨不是孤立的、静态的元素,而是一个动态的、功能性的系统。它们也是艺术家笔迹的痕迹。”
王继谦认为,看一幅画时,不能完全静态地看到最终的效果,而必须通过画面上的笔墨痕迹来想象绘画的过程,而这整个过程就是作品的整体。这是。
两人都从绘画过程的角度来看待绘画,认识到画家留下的痕迹是重要的表现形式。
但不同的是,大卫·霍克尼从透视空间的角度推导出这一步,而王继谦则从书画的角度延续了笔触的重要性。
大卫·霍克尼重新发现了这一点,王继谦也再次肯定了这一点。
正是因为大卫·霍克尼绘画的整个探索过程与中国古代人的探索过程非常相似。
因此,当大卫·霍克尼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看到这幅中国画卷时,“……他非常感动,在与策展人迈克·哈恩讨论这幅画卷有多么神奇时,我四次跪下来看着那幅画。” ’这非常令人兴奋和着迷,因为它对空间、时间和故事的处理如此美妙。 ”
书中还介绍了艺术家成长过程的模式:很多时候,艺术家都是无意识地开始画画,但只有当他们停下来开始画画时,他们才意识到自己做了什么。很多时候你直到很多年后才意识到这一点。
更精彩的内容我们不会在这里详细介绍,但您绝对应该阅读并亲自体验。我相信这些书会给你很多启发,至少我在这个阅读过程中得到了很多帮助。
这是我最推荐的六本关于中国绘画史的书。从宏观到微观,从叙述到感知。相信这六本书能让大家对中国画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
附:我读过的其他与中国绘画史相关的书籍和文章推荐。下面的每一本书都有自己的优点,并提供很多启发,但大多数现有的书籍,并缺乏这种意义。突破和破坏。
当然,我有偏见,因为我以不同的顺序遇到了它们。以下是一些可供您选择的学习和参考。
书:
《宗白华全集》,安徽教育出版局,1994年版。
于建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年版。
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于龙宇:《中西文化异同论》,三联出版社1989年版。
郑五常:《中国画学全史》,上海古玩图书出版社,2001年版。
丰子恺:《绘画与文学·绘画概说》,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陈传熙:《中国山水画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
迈克尔·沙利文:《东西方艺术的交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冯民生:《意象与视像: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空间表现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1
纸:
潘耀昌:《西洋透视和中国界画》,《新美术》,1986年第4期。
王勇:《凹凸与明暗——东西方立体画法比较》,《文艺研究》第2期,1998年。
李晓文:《空间·时间·空白——学习民族绘画的点滴体会》,《美术研究》第1期,1981。
陈守祥:《近大远小、以大观小、变时变空:中国画透视刍议》、《美术》第7期,1982年。
王克平:《心师造化与摹仿自然——中西方绘画创作法则之比较》、《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1期,199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