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扬子晚报
长江晚报(通讯员刘晓辉陈岚记者刘六)近年来,收藏宝物的热潮不断升温,鉴宝节目也吸引了很多人。很多人家里都有一些“传家宝”,人们对它们值多少钱感兴趣。但各个文案拍卖公司可信吗?近日,南京市建邺区人民检察院办理的古董拍卖诈骗案中,受害人240人,涉案金额达437.3万元,但涉案商户实际上是具备资质的商户。这是一家正规公司,聘请的都是专业评估师。他们诱骗客户与该公司签订寄售拍卖合同,在境外组织虚假拍卖并故意举办未成交的拍卖,骗取每位受害人5000元至10万元以上的“服务费”。
专业评估师会进行评估,销售人员会来给你“洗脑”。
被告人王某于2017年3月至2019年5月期间与被告人张某等人先后设立上海拍卖有限公司、南京拍卖有限公司、南京宝拍卖有限公司等,并与其他11人进行虚假代理拍卖行为。他从事收藏生意,组织了20多名销售人员,在网上发布收藏收藏品的广告。
“我们合作的台湾拍卖公司是台湾拍卖界的龙头公司!经过我们老板亲自检验的藏品,可以以合理的底价出售,所以不会有大问题!放心吧!”隐蔽公司的运营模式是先通过运营网站发布广告,吸引受害者到该公司。销售人员通常接受统一的培训,并遵循“洗脑”客户的“演讲稿”。
检方在办案过程中发现,与其他文化财产诈骗公司不同,该公司聘请了专业文化财产鉴定师,也拥有官方拍卖资格,但被告并未获得任何利润,无法抗拒诱惑,他举行了一场假拍卖。违法行为。
当受害人带着藏品到宝藏公司时,除非是严重的赝品,否则鉴定师张某总是说是真品,夸大藏品的年代,管理层则以虚构资质欺骗顾客,压低价格,都是假的。举起。他们虚报拍卖成功率,签订委托拍卖合同,并向受害人收取数千元至数十万元不等的“前期服务费”。
《国际拍卖》全部由演员表演。
经过推销员的反复“洗脑”和引导,受害人往往高估了自己的藏品,同时被告承诺将自己的藏品在台湾和新加坡进行拍卖,但他们却知之甚少。马上就要开始了。
为了防止受害人在拍卖场发现异常情况发现诈骗,王某与一名台湾女子合谋,提供拍卖参与者,并让该女子联系台湾、新加坡等地的群众演员,策划一场“拍卖”。受害人称,他将藏品带到海外一家国际知名拍卖行进行拍卖,犯罪嫌疑人以各种理由阻止受害人前往拍卖现场。整个拍卖过程看似很顺利,但实际上,从2017年公司成立到事件发生,在海外拍卖的1000多件藏品,没有一件真正成交,没有完成。
推销员翻供,拒不认罪,却故意隐瞒证据并伪造照片。
“我不认罪。当我在那里的时候,我以为这家公司是合法的。到了那里之后,我听说一位顾客的藏品被卖掉了,但另一位顾客的我只说没有卖掉。”公司执照齐全,但我没有出示任何证明。本案被起诉的12名被告包括洪某等7名企业主和5名销售人员。尽管洪某等人在审讯和逮捕过程中均表示自己无罪,并推翻了自己在公安机关的供述,但检察官通过微信聊天记录和各种网络信息找到了突破口。
虽然该业务员的辩护看似合理,但明知公司业务存在欺诈嫌疑却置之不理,积极参与公司销售的心态也可能属于诈骗罪。是的,且有证据表明,5名业务员被参与其中任一。再加上从参加拍卖的同事口中听到假拍卖的消息,私下与公司讨论问题,加上两年内公司多次更名和地点,导致公司拍卖失败的案例屡见不鲜。由于客户的提问以及接触到网上各种有关同类公司被依法查处的信息,对公司的日常经营和业务内容产生了怀疑,我看得出来你是持有的。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该公司仍向受害者承诺较高的竞标成功率。
最终,12人涉嫌合同诈骗。
从参与金额来看,洪和其他五名销售人员在短短几个月内就为公司带来了数百万美元的所谓“售前服务费”,其中大部分交易价值是在2019年3月和4月完成的。除南京外,全国各地均有受损,社会危害极大。
最终,肯耶区检察院依法认定,被告人王某等12人在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合同签订、履行过程中,明知自己是非法占有,却有以下行为:没有实际履行能力,承认自己实施了该行为。受害人被骗签订、履行合同,犯罪金额每人12万元,从437万元到437万余元不等。事实清楚,证据充分,违反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第三款的规定,涉嫌合同诈骗,应予追诉。
拍卖前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建邺区检察院第一检察部检察官刘晓辉表示,近年来,文物拍卖诈骗团伙对收藏品寄予厚望,因为他们缺乏收藏鉴赏专业知识,拍卖经验较少。交易量大,期望值高。他表示,他们正在逐步瞄准卖家。用于评估收藏。根据第《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企业自律公约》号《拍卖前不向委托人收取费用》的规定,拍卖前向委托人收取费用的行为不符合拍卖行业的规定。交易是行业惯例,而不是法律要求。许多收藏品经销商,包括本案的243名受害者,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最终“落入陷阱”。
在拍卖收藏品时,除了要甄别合格的拍卖公司外,收藏品卖家还必须了解各项法律法规,提高自身的保护能力,确保合法公司的卖家的契据和合同都要经过仔细审查和甄别。拍卖公司一般不应在藏品出售前向卖家收取费用。如果您需要签署收藏回购协议,我们建议您寻求法律专业人士的帮助。尤其是老年藏品卖家在参与藏品投资和拍卖时更要留心,不要相信电话或网络销售,谨防“套路拍”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