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通渭市的孩子们练习书法。图片来源:于静
甘肃省通渭市的孩子们练习书法。图片来源:于静
中新网甘肃通威9月7日电题:探访“中国书画艺术故乡”:书墨香脱贫,工笔造“富”社会
中新社记者于静
甘肃省同肥市历史悠久,人文独特,民俗淳朴,美丽而神奇,自古以来就像镶嵌在天地间的一颗璀璨明珠。 “世界繁华长安,书画世界自通渭。”这是著名作家张贤良游览通渭后的感悟,足见通渭人民对书画的热爱。
9月7日,记者探访“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亲身感受通威书画艺术的无穷魅力。
桐江县书画传承历史悠久。通渭县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14年。明清时期,不少通威人出国做官,接触到书画艺术后,将欣赏和保存字画的习俗带回家乡。练习书画、收藏书画的氛围就这样一点一点地传承下来。
折纸、剪纸、捻笔、刮擦……看似简单随意的动作,但短短10分钟,冯导的歌曲《赠窦十》就出现在纸上。
这幅书法的作者是今年90岁的通渭县代表性农民书法家李继昌。“我十几岁就开始学书法,现在书法改变了我的命运。”不仅如此,这已经成为我生活中的一种习惯。”
甘肃省通渭市代表性农民书法家李继昌(90岁)书写了冯道的《赠窦十》。图片来源:于静
如今,通威被强烈贴上了“书画”的标签。在这里,书画可以是崇高的艺术追求,也可以是扎根在这个国家、渗透到每个家庭的生活方式。 “家里没有字画,就不是通威人”这句话一点也不夸张,这种氛围从我刚来通威就一直存在。
通渭县约50万人口中,估计有超过1万人从事字画制作,当地居民盖上新房后做的第一件事不是买家具,而是乞讨。最重要的是,当地人对书画是真正的尊重和热爱。
“通渭人走到哪里,都展现出一种高尚的精神。他们可能连一个大字都看不懂,但中殿里却不能没有书画。通渭人除了重视教育之外,还扩大教育范围:“我对文字的尊重,甚至让我开始收藏书法,已经发展到难以想象的疯狂程度。”著名作家贾平在文章《通渭人家》中评价通威书画的受欢迎程度。
走访中,记者注意到,在通渭,无论贫富家庭,家中都挂着书画。在通渭的街道上,几乎每个路人都能头头是道地谈论着书画。
书画的繁荣,带动了书画产业的发展。我们经营的画廊包括一家专门经营名人字画的画廊,一家专门经营装裱工具的画廊,一家出售玉印、笔、墨、纸、砚的画廊,以及一家正在扩大经营范围的画廊。他们开始根据自己的专业领域进行组织。将书画艺术融入锦缎核算之中,在制作过程中生意也十分红火。
目前,全州注册登记的行业组织有文化产业、书法、收藏、学术四宝、教育书画等13个。有文化企业67家,画廊480多家,书画店120多家。全州书画年交易量达60万件,交易额达10亿元以上。
此外,自2011年起,我们连续九年举办书法艺术节,在贫困村举办书法、国画、书法装裱培训,推进书画文化扶贫工程。书画产业有效带动了群众脱贫致富,促进了乡村文明建设。 (就这样)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