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于2018年《三联生活周刊》第50期,原标题《董其昌的眼力:闲雅享乐和艺术市场》。
文/薛鹏
《龙宿郊民图》,第五代董源绘制(传记)
目光的较量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对于收藏家董其昌来说是收获的一年。今年,董媛的两部作品连续获奖。董源是五代画家,比董其昌早六百多年,其画作存世甚少。米芾是北宋大书法家,只落后董源一百多岁,据说他生前只见过五幅董源真迹,我特推荐了其中两幅。不到一年的时间,他就将它展示为自己的作品,模仿它,并成为世界各地文坛人物羡慕的对象。
据上海博物馆书画部主任林立中研究统计,董其昌共刻董源作品七件。他的第一笔收购是《溪山行旅图》,当时他38岁。但因竖墨轴仅存半截,且无印章,故此画被称为“江南元稹半幅作品”,但董其昌的其他题跋表明其为原作。
董其昌一生苦心寻找、收集董源的作品。一般情况下,收藏家主要偏爱同名艺术家和本土大师的作品。董其昌在提及董渊时总喜欢称他为“我的北渊”(董渊也被称为“董北渊”,因为南唐统治者李靖是当时的北渊副使)),可见他对东源的画深深着迷。董其昌在《南北宗》名著中,将唐代王维视为“南宗”的起源,可惜在明代,王维的书画不过是“传说”。 ”,不再是正宗作品。虽然很难找到,但董源却成为了一位平易近人的精神领袖。
董其昌出生于当地贵族家庭,年轻时没有经济能力购买书画,所以他主要欣赏其他达官贵人和大收藏家的旧书画。中年以后,他当了多年的官,有了政治地位和经济财富,但最重要的是,他的审美意识和生活方式已经离开了农村士绅阶层,进入了他开始模仿的士绅阶层。大约在这个时候。想象一下,使用我们独特的“南宗”系统购买作品,并成为时代领先的鉴赏家之一。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学家、教授徐建嵘认为,将中国艺术的发展与西方的“古典”和“现代”概念进行比较,董其昌和他的时代是中国艺术的转折点。艺术。从古典绘画到现代绘画。 “当今时代,学者的价值观已从‘为世界’转变为‘为己’,”徐建嵘解释道。天下兴衰,人人有责,但到了明朝末年,这一时期已大大削弱。在李贽“重士为己,为己为事”的哲学思想下,读书人开始越来越多地读书。例如,董其昌主张“画乐”。
不管戴什么黑纱帽,如果没有治国理政的使命感,作为一个官员就没什么号召力。为此,不少明代文人短暂辞去职务,回到祖国,跻身神仙行列。明代人对当官的兴趣也比前代人低,统计数据显示,明代每年平均进士的人数只有宋代的一半。结果,许多受过教育的精英没有担任公职,士绅阶层不断扩大。加拿大汉学家蒂莫西·布鲁克认为,所谓“士绅”指的是社会文化范畴,而非经济范畴,其核心是那些通过科举和文化获得爵位的人。他指出,这包括依靠人才和依靠文化人才的人。他们可能通过社交网络进入精英学术圈和鉴赏圈,普遍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声誉。因此,要进入士族阶层,必须满足科举、文化、社会地位等几个条件。
明初经济复苏后,奢侈品消费开始逐渐增加,明中后期达到顶峰。奏乐、将棋、书法、绘画、赋诗、饮酒的生活方式逐渐流行起来,贵族们开始尝试各种创新的方式来娱乐自己或展示自己独特的爱好来谋生。新的玩法。优雅的生活。
人们已经吃饱穿暖了,为什么还需要奢侈品呢?吴政民解释说,奢侈品的需要是为了区分上流社会和其他阶层。所谓文化差异,比如审美、品味等,本质上是阶级差异。明朝中后期,后来富起来的商人为了超越阶级,将自己的经济能力转化为社会地位,会购买昂贵的物品来炫耀自己的财富等。贵族的生活习惯。这引起了前绅士们的恐慌。因为原来低层的人太多了,想往上爬,而你一不小心就超过了他们。
万历王朝的畅销小说《金瓶梅》讲述的是北宋西门庆的故事,但实际上是明末的生活故事。西门庆宅堂内,“四壁挂金山水画”,或“两侧画皆紫竹干、丝边、玛瑙”,有详细记载。描述中写着“已经完成”。滚动头。西门庆是一位商人,他也购买字画,以求其艺术品质,但不幸的是,他展示的宏伟山水画属于当时最庸俗的画作。两堵墙上的字画也是低品味的标志。这样的安排屡屡受到宾客们的称赞,兰灵也对此含笑不已。
古书古画是磨练风格感最简单的方法之一,而且价格不贵,有钱就可以买,但要玩好并不容易。当时,士绅上层与商人等之间存在着分离,“优雅”并不是每个富裕阶层都能获得的,而是需要有教养和良好的品味。关于确立一个人的地位。 “优雅”是站在“晚明鄙视链”顶端的核心元素。
士绅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自治群体。他们炫耀自己并积极地将自己与其他阶层隔离开来。艺术史学家石十研解释道: “对于中国社会的精英阶层成员来说,大众文化是存在的,但他们认为精英在批判的过程中主动制造精英主义,刻意拉大与群众的距离;他们不仅不值得,而且还经常被批评的话题是:“他们无法完全抵制流行文化的焦虑,最终在生活中淹没在周围人的需求和诱惑中,从而与大众不同。”恐怕会成为维持优雅绅士本身的阶级越来越困难。她们在追求优雅的同时,也必须克服矛盾,抵制世俗的诱惑,才能保持自己的身份。
然而,这一时期,真正的文化规范仍然掌握在士绅手中,富人在商业冲动的驱使下,不断追随潮流,导致炫富倾向普遍存在。从中年开始,董其昌就站在了“明末辱骂链”的顶端。
据凌立中统计,董其昌记录或鉴赏过的古代书画有290幅,这些作品足以构成直至其时代的中国书画史。因此,董其昌深谙中国书画的发展脉络,不仅收藏他所推崇的“南派”作品,也不排斥他所不认同的“北派”作品。钦佩。部分地。在他的艺术世界里,他的收藏与书画创作相互支撑,不断丰富的收藏不断拓展着他的视野,培养着他的创造力。在这个过程中,董其昌逐渐练就了辨别古代书画的卓越慧眼,而高雅、品位、阶级特征最终都凝结成他对艺术的判断,而这种判断和稳定的社会地位让他有权利说话。以至于他自己的字画价格昂贵,他刻的古画也能卖到更好的价格。和当今的文雅名士一样,“董其昌”三个字母本身就是金字招牌,而在明末贵族“目光比拼”中名列前茅的他,实际上代表了整个贵族阶层的文化品位。是一个曾经是阶级感、优越感。
董其昌《临颜真卿裴将军诗卷》
明末收藏书画的主要有四个群体。他们是权贵、富豪、书画家、地方贵族。这四类人的角色常常重叠,可能存在着血缘、亲友、导师等复杂的关系,形成纵横交错的社交网络。
在明代王弘的《山志》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丘石古时任松江刺史,与董其昌关系很好。既然是富家子弟杀人了,就应该依法处理,但家人却联系了董其昌,希望他能和解此事。 “每当宗叔(董其昌)到任时,巡抚都会拿出素书或纸质字帖,无一例外。他得到的宗叔的书至少有几百本。”中国的杨晓军分析道。美术学院表示,“董其昌的字画是唯一具有相当收藏价值的,是人们竞相购买的物品,这会对案件的结果产生影响。”精通书画的他不仅收受贿赂,还积极追求风雅,并利用机会获得了丰富的书画藏品。董其昌的画作一直藏在邱家,不,经常被转移到别处。再次作为“优雅的贿赂”或只是作为朋友。将其赠送或在拍卖会上出售。以更高的价格购买其他新产品。
明末的政府制度,贪污贿赂文化浓厚,世俗贿赂的媒介通常是金钱或其他世俗之物,而“恩贿”的媒介则是书画、书画等欣赏对象。作为艺术品。然而,“贿赂”在这个层面上也代表着不分文雅和金钱,以及一种同行的市场价格。但行贿总是涉及心理考虑。除了价值之外,心理满足感也很重要。这种精神上的“贿赂”是比较有效的,尤其是对于不愁吃、不愁穿、不愁穿的人来说。明末时期。
对于收藏家董其昌来说,他收藏的字画也是随身携带的。许多作品传到他手里后,他会阅读、题写,然后再出售。例如,他修建了“思源堂”,展示了他最喜欢的四幅东根画。书画不需要静态的欣赏,需要在流通的过程中不断地评价和欣赏。董其昌的画作并非全部都是花重金购买的,而且由于其地位高,很多人收受贿赂来巴结他。
在崇尚高雅的明代末年,书画市场极其活跃却又极其混乱,爱好者们根据闲暇和视力的不同发表不同的鉴赏意见,有的文人甚至串通赝品。
随着艺术品市场逐渐发展,专业化分工更加细化,书画经纪人成为重要职业之一。在古代,职业中介被称为“牙人”。早在唐代,就有专门的书画中介机构。但明代如果没有中介,很多书画消费活动就会被搁置。不少书画经纪人原本就是负责装裱书画的装框师,熟悉市场行情,通过多看画作培养了鉴赏能力。
中介机构最重要的作用是帮助买家和卖家顺利完成整个流程,并让他们就价格达成一致。晚明艺术品市场研究员叶康宁表示,中介机构的收入相当可观,在书画交易中,中介机构可以从买家那里赚取交易金额的20%,向卖家赚取交易金额的10%。说他们有时会收到% 作为回扣返还。然而,获得这种看似丰厚的回报并不容易,因为字画的定价主观性很强,很难标准化。话语权又回到了士绅手中,他们有权谈论自己的品味和审美。
徐建嵘认为,这一时期绘画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从绘画为主的绘画向书法为主的绘画的转变。也就是说,在此之前,绘画的标准是“形似”,写实绘画,重形神,但在董其昌之后,绘画开始重笔墨。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画家,就必须成为一名优秀的书法家。明清绘画史上的重要人物也是书法史上的重要人物。将书画分开很重要。” “这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困难。”这意味着判断书画的标准更加主观。“画的好坏每个人都可以分辨,但笔墨的好坏却只能由自己判断。”大多数优雅的人都能理解。”这就是为什么每个人都想成为一个绅士,或者接近绅士的人。在这种氛围下,艺术市场变得更加多元和丰富,但同时也更加复杂。
一般来说,字数是估算书法价格时的一个困难指标。字符越多,价格越高。绘画一般比书法贵。一幅画制作得越早,它就越贵。画作越精致,出自名家之手的价格就越高,版画也越大。从画种来看,山水画是同类画中价值最高、价格最高的。明代向元汴曾对元代画家千选的两幅作品进行过拍卖。这两幅画的尺寸差不多,而且是同一个人的作品。这幅山水画价值三十两银子。这幅花鸟画价值30银币。 ”有十尾银。不过,有趣的是,在清代,肖像画、花鸟画比山水画更为流行,王俊在《扬州画苑录》中写道“画山水以金面银花为食”。 ” “这是我要求的,”他写道。
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古代字画普遍价格较高,但嘉靖万历时期,明代字画的价格几乎与前代持平。 “明四家”二人沈周、唐云的画作价格与五朝景浩、管同相媲美,文征明、朱允炆的书法价格与到五朝书画的价格。是的。北宋苏轼、米芾。他们把现代画家和古代大师放在同一价格标准下,这也表明了他们对自己时代审美的自信。
随着书籍和绘画的价格不断被炒作和飙升,拥有一本昂贵的书籍或绘画自然成为身份的象征。这些有闲阶层“争权夺利”,争夺奢华最常见的方式之一就是举办聚会、宴会,将藏品挂在中央大厅,并发往世界各地。就是邀请内部的知名人士。自然而来的人主要是仰慕和羡慕,通过字画炫耀的主人的虚荣心得到满足。董其昌也是如此。他喜欢用书画与人争夺奢华。他与韩谷舟、朱景训经常因书画问题“争吵”。当他们看到一幅名画时,他们会说:“互相买,互相争。”古玩商和中间商喜欢这种竞争场面,在两者之间来回移动,作为市场的“润滑剂”。他们在履行这一角色的同时,左右为难,抬高价格,对书画进行公开、默契的竞争。
董其昌自然得大于失,并通过各种渠道和人脉,建立了自己的“书画帝国”。明代之前,大部分书画藏品都保存在皇室手中,但到了清代,大量书画又被归还宫廷。清廷收藏的历史书法。明代第一次出现大量字画散落民间,董其昌成为私人收藏不可逾越的巅峰,除他之外还有数量庞大的私人收藏家。那些喜欢书画、过着优雅享乐生活的人们,开始把忠于国家的义务放在下层阶级身上,不顾政治环境,从而引发了对文学人物的批评。有学者指出,这是明朝末年的隐患。但从艺术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明末风雅依然具有独特的魅力。
(参考文献:《石渠宝笈》,[补充]卜正民,《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叶康宁,《风雅之好——明代嘉万年间的书画消费》,严晓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