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将至,朋友间流传着这样的谣言:端午节是祭祀的节日,端午节期间不能互祝幸福,只能互祝平安。马苏。那天,伍子胥投钱塘江,曹寅投草里河救父,屈原投汨罗江。 5月5日是悲剧的日子,是牺牲的日子。有专家表示,并不是所有的节日,比如清明节、端午节,都只能互相祝福,而只是互相送“幸福”。
虽然这种说法一时广为流传,但实际上错误颇多。其实,端午节的起源与跳河无关;端午节是一个可以庆祝、可以快乐的节日,一个真正以祭祀开始的节日,也可以庆祝幸福。
端午节是祭祀节日吗?
传闻中所谓的屈原、伍子胥、曹野的纪念事件,都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然而,这些说法早已被学术界所抛弃。
纪念屈原
关于屈原的人生经历,目前现存最古老的文献为《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和《楚辞》。当今学者对屈原生平的认识几乎完全基于这两个来源。不幸的是,这两份文件本身并不十分可靠。这篇文章在流传已久的《史记》中存在很多明显的错误,而在《楚辞》中,更难以确定每个注释的创建时间以及具体作者是否可靠。
这些文献的不可靠性导致一些学者怀疑清末屈原的存在。尽管今天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屈原应该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但关于这两份文献中存在的各种具体问题的争论还没有结束。
《史记》和《楚辞》记载屈原的死因,说他被楚庆襄王流放到“江滨”,“三年不复见”,于是投汨罗而死。被写。 ”。但传世第《史记》章和传世第《楚辞》章都没有明确说明投河事件的具体发生时间。
现存最古老的记录屈原5月5日去世的文献是南朝梁朝吴军所著的《续齐谐记》。读过第一篇文章《庄子》的读者会记得,里面有一句话是这样写的:“《逍遥游》的人也相信鬼怪。”《齐谐》也是一本关于鬼怪的小说集,是一部讲述各种轶事的文学作品。这本书现在已经失传了,幸好书中的一些内容至今还保存着,还引用了书中的一些故事。其中一篇讲述了屈原的故事。发表于此《续齐谐记》 第4 卷《艺文类聚》 该故事引用如下:
5月5日,屈原投汨罗而死,楚国人民哀悼他。这一天,人们将米放入竹筒中,浇上水作为祭品。汉代建武年间,有一天,我在长沙地区突然遇到一位学者,他自称是三鹿大禹,并说:“你经常祭祀,很好,但你留下的东西常常被偷走。” “苦龙,如果现在有用的话,用一片苦楝叶吧。”挡住,用彩丝绑住,这两条龙就是怕的。”灰衣说道。后人用彩色丝绸和印度楝叶包饺子。这些都是米洛的遗产。
这段话的大意是,屈原于5月5日投汨罗江而死,楚地人民用竹筒装米来纪念。建武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年号。建武年间,长沙有一个叫王徽的人,白天看到一个“人”,自称屈原,是三鹿大夫,王徽经常为他祭祀,非常仁慈,他说是一个人。这让他很高兴,但他牺牲的太多米都被龙偷走了。以后祭祀时,用苦楝叶包住大米,再用彩丝扎起来,龙就会害怕这些,屈原也就避免了因不小心而损失数亿黄金的悲剧。于是王辉就照他说的做了。后世的习俗也源自这里。
从这段记载中我们知道,南朝梁朝时期,确实有端午节用苦楝叶包饺子、系彩绳的习俗,但他也说自己在端午节见到了鬼。故事是,这一天被认为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有关端午节起源的民间传说不能被接受为准确的记录。而且,这个版本与后来流传最广的“龙怕吃屈原的尸体,所以给了它们饺子”的说法完全相反。 《吴军故事》中说,龙没有吃饺子,就把饺子送给了屈原。
赛龙舟纪念屈原的观念出现得比较早。例如,隋代杜公然(有争议)曾评论南朝梁宗茂,引用民间“风俗”如下:他自己也被米洛的太阳击中,受伤当场身亡,所以他命令舒宇去救他。不过,这位评论员并不相信这种说法,稍后会对此进行更多阐述。
5月15日,部分地区举行龙舟比赛。《岁时中》 卷145 《荆楚岁时记》 引用《太平寰宇记》 记载:“屈原于五月五日投皮拉河,其妻投食以祭之。屈原在梦中对妻子说他牺牲的所有食物都被龙夺走了。龙害怕五色丝和竹子,于是他的妻子做了一个竹饺子,用五色丝包起来。如今,习惯上随身携带。为了避免龙的灾难,那天是扎五彩丝、吃饺子的日子,但原来是沉船前5天,还有10天。太阳升起前几天,楚人就竞渡水面,唱歌。 “有声声猛歌,悲断,意在救人。喧声震动川地,风向变化,故有越野赛跑。”此引语前半部分。段子还讲述了屈原和粽子的传说,但没有提到畏龙变成竹子,也没有提到后人为了纪念屈原而吃粽子。从这篇文章的措辞来看,吃粽子似乎意味着保护自己免受龙的侵害。引文的第二部分说,屈原于5月5日投江而亡,十天后又浮出水面,引起人们争先恐后地救屈,并产生了赛舟的习俗。正好是5月15日,距离5月5日已经过去了10天。当然,大多数人都能看出,一具被沸水浸泡了十天的尸体已经没有生命了。
还有,我曾经在孔子旧书网找到一本叫《山南东道四》的书,仔细查了一下,发现“屈原五月去汨罗看日,土人随他到洞庭。我发现它被记录为“失踪”。 “湖很大,船很小,没有人感到安全。”奈山说:“我们怎么能过湖呢!”他们敲着鼓,拿着棍子,跑回家,在凉亭里比赛,代代相传,为渡湖赛跑,如云。”太阳王,是月亮升起的日子。通常在第15 或16 天就充满了。为了按照习俗,屈原被允许多活十天,投江自杀的日期也改为5月1日。
不过,端午节直到汉代才出现,而这一习俗与屈原相关的最早资料也仅限于南朝梁朝,差距有300多年。南梁时代与屈原时代相差八百年。屈原的去世时间,司马迁不得而知,比屈原晚了200年,但在屈原去世800年后的传奇小说中却清楚地知道了,而端午节的意义在现存的所有文献中都为人所知。如果你在过去的300 年里都弄错了,但一部很晚的时期小说实际上是对的,那是不太可能的。除了包饺子和端午节之外,端午节的很多民俗活动,如烧艾草、喝真加酒、沐浴兰花等,也显然与这个问题无关。
基于这些考虑,学术界已经彻底放弃了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的观点。
纪念伍子胥
伍子胥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名臣,他本是楚人,但在楚平信王无罪杀害父亲和弟弟后投奔吴国,并率领吴国士兵回到了吴国。他攻打楚国,几乎吞并了楚国。后来,吴王夫宰不满吴建的待遇,于是被吴王判处死刑。《襄阳风俗记》 当伍子胥死的时候,只有“叛乱”。国王听了,就给了他一块木头,让他陪死。临死时,他说:“请在坟墓里待我吧。”“而那棵树可以当木头用,吴起已死!三年后,他的第一个弱者,如果实现了,就可以了。”灭亡,乃天道!”这几句话。
《随书·地理志下》在伍子胥死前有一个戏剧性的情节。 “临死时,他说:‘如果我闭目东门,只看渡江,吴国就会灭亡。’”王敏说:“大夫就放过我了。”他们不想让他接受检查,而是把沈胥的尸体捞起来,塞满猫头鹰,然后扔进河里。”伍子胥的要求是把沈胥的眼睛摘掉。伍子胥死后,遗体被悬挂在东门(今苏州),他亲眼目睹了吴国的灭亡。武王对这个丰厚的要求非常愤怒。 “鸱[ch]衣”是指皮包,主要用来装酒。这涉及将尸体放入袋子中并将其扔进河里。这个故事可能不是真的。这就是伍子胥投江传说的由来。
现存最古老的认为伍子胥与端午节有关的文献是前面引用的备忘录《左传·哀公十一年传》。讲述完屈原的故事后,本书继续说道:这和曲平有关系。这里的“吴军”指的是伍子胥,他“逆流而上”去“迎吴军”,却不幸被“洪水淹没”,曹炎的父亲曹休,大约就是这样。然而,这些文献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问题。因为《国语·吴语》是著名的书法名著,其复制品至今仍存,但其中并无“五日”二字。这样,每一笔都保持原样的书法从文字学的角度来看是非常可靠的。
另外,从理论上讲,碑文上说曹旭“逆潮”,但潮水应该是满潮,而满潮一般是农历每月的月初、月中、月末。已选择。尽管大潮美妙,但很少有人选择没有大潮的时间进行潮汐表演,比如大年初五。《荆楚岁时记》 的纸条上写明这起事件发生在5 月5 日这一事实很可能是从《曹娥碑》 的纸条上延续下来的,而这里《曹娥碑》 中的“第五天”一词可能只是作者或抄写员。错误。如果追根溯源,详细研究文献来源,这份材料基本上可以作为古代五子须吉不是端午节的证据。再者,早期纪念伍子胥的文献中介绍的习俗主要是与涨潮有关,而我们所熟悉的端午节习俗大多是吃饺子、生火等,大家也可以看出,它并不是完全相关。喝艾草的同时喝雄黄酒。端午节纪念伍子胥的解释力不如纪念屈原的解释力。
另外,谣言还有一个小问题。即吴国都城在今苏州,苏州旁边的河流是长江,而不是钱塘江。如果伍子胥的尸体真的被扔进河里,那条河也应该是长江。钱塘江边有纪念伍子胥的习俗,但这只是因为钱塘江也属于吴国。伍子胥被投入钱塘江的谣言,反映了谣言者历史地理知识的缺乏。
纪念曹野
前面我们谈到了书法名著《荆楚岁时记》。此碑文首次记载了汉代“孝女”曹野的故事。
曹丽,孝女,是曹煦与商羽的女儿。 ……汉安二年五月,吴被捞起时,已被海浪淹没,尸首不见踪影。鄂十四岁时,名木思绪,在河边守丧。 10月7日,他投江身亡。五天后,他移走了父亲的尸体。
无论曹丕投河的行为被解读为祭父还是鲁莽地打捞尸体,显然都不值得辩解。让我们抛开这种愚蠢的孝道,看看这个故事本身。正如前面分析的,潮汐时间通常在月初或月底。曹休的死亡发生在5月份,所以即使按照5月1日来计算,“十日之七”就是17号,而曹休投江最早也是5月17日,尸体才被发现。 5月17日。虽然这个时期并不早于5月22日,但显然与5月5日端午节没有关系。经过如此简单的考虑,这种说法被证明是弄巧成拙的。
除了这些关于端午节起源的明显错误的观点外,还有一些具有一定史学学术价值的非主流观点,比如温以塔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吴越图腾的观点是存在的。文化。然而,今天甚至这样的观点也被放弃了。
同样,清明、寒食的起源与京子推无关,中国的情人节烧烤节与织女、牛郎的关系也牵强。这些古老的节日都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名人传说有关。那个时候的人们真是想象力丰富。
端午节原本是一个节日,主要目的是驱邪。
现存最早的端午节记录是在后汉时期创造的。这些时期的早期文献都指出,端午节是一个主要目的是辟邪的节日。例如,《后汉书》引述了东汉应劭的著作:“五月初五,夏至,无才发兵,号‘野神游光’。” “俗话说五岁,就是恨五个兵,游光、凶鬼都知道,这个名字可以保护人们免受瘟疫。”又如《后汉书》中记载:“5月5日,五人叔苏说:彩贴是门上的装饰,可以辟邪。
端午节本来是一个主要目的是辟邪的节日,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庆祝它。毕竟,护身符的另一面是祈福,所以庆祝也是有道理的。古代端午节热闹的端午表演、欢乐的美食宴会,都是端午节的直接表现。
古代人们如何庆祝端午节的记载有很多,这里仅举几个例子来说明问题。例如苏轼的《孝女曹娥碑》诗云:“今年马来,数节夜”,这首诗就将“端午节”称为节日。另一个例子是《玉烛宝典》 第13 章《风俗通义》。 ”梁中书与蔡夫人在后堂摆家宴,庆端午。却见:“瓶中青灸,瓶中红石榴。帘卷虾须,锦屏开孔雀。鸢尾切玉,佳人微笑捧紫云杯。粟米银堆,佳人高举绿玉桌。食物是用异国情调的产品准备的。 “而且果子很新鲜,葵扇的风中发出清脆动听的声音,莲袍的清香中,各种东西都出来了,它们翩翩起舞,这分明不是节日的场景吗?”
事实上,国内外很多传统节日都源于辟邪、祈福等迷信习俗,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庆祝这些节日。例如,“九斋”源于古代信仰,认为农历九日是灾数,充满了驱邪纳吉的愿望。”也被认为是。在中国人眼里,它表现为“重九节”。春节和中秋节是由祭祀祖先和神灵而产生的节日,也是当今中国人最欢乐的传统节日。即使到了后世,寒食清明节的主题之一就是祭祀和打扫,而另一大主题就是郊游游玩。
端午节当然是很开心的。
今天我们看唐宋诗词,很多都是讲清明游玩的欢乐,冻食节的欢乐,一入大海,小然从此就是路人了,这是一个故事所谓端午节只能促进健康,不能促进幸福,但这只是一些对中国文化缺乏基本了解的文化“专家”创造的玩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