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贸易活动始于汉魏时期。隋代就有明确的交易价格记录。 [1] 关于隋代画作的价格,有两种记载:一是齐王杨坚向何若标购进《周穆王八骏图》,其中马蹄40件,锦缎50件;来自曹氏兴福寺。蔡胜花了一百块钱雇了一个油漆工,给寺庙佛殿的北墙画了画。 [2]魏晋南北朝和唐代的情况则完全不同,频繁购买名家作品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一位和尚花费数十万元购买了一件唐初杨立本《醉道士图》。然而,有一座寺庙花费了约4万元的酒和数百块石头,委托大画家吴道子为家庙创作了一幅壁画。据段成式《寺塔记》记载,李朱收藏人物画家张轩《石桥图》,并附有地图3幅、帛书30件。唐朝时期,丝绸被普遍用作支付手段,但唐朝末年之后,丝绸逐渐退出市场。
宋代的货币制度以钱币为中心,因此传世经典名著的价格大多以铜币支付。比如,米芾用700两买了王维的《雪图》。这可是优惠了将近100万。有些杰作已经被多次交易。五台影宏的风景画等北宋初期被黄巨才以10万元购得,但北宋哲宗时期,朝臣乐世轩以40万元买回,价格翻了三倍。不过也有例外,比如上面提到的王维《雪图》,是500年后的明朝末年,被一位名叫郑继白的收藏家以500两的价格买下的。一般来说,价格越高,涨幅越小,价格越低,涨幅越大。
明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民族阶层的崛起,书画贸易活动越来越频繁。当时出现了向元汴、王克羽等众多富有的收藏家。嘉靖时代以后,江南涌现出新一代收藏家,书画贸易开始急剧增加,繁荣期持续了一个世纪。事实上,本世纪是中国书画贸易史上的鼎盛时期,交易的书画的质量、鉴定人的素质、交易的数量、交易的频率都是后来的书画交易无法比拟的。几代人。因此,沈德富说:“嘉靖末年,宴席在海上举行,有钱的士大夫都照管园林凉亭,教导歌舞,有时还收藏古董。例如吴文恪的孙子吴忠。”历阳、史尚宝之子世代珍藏宝物,放眼已不是什么秘密,鄢陵太史、云间朱太师、西山向太学、西山太学庵、花胡部落都付出了代价。重金收购珍宝,名声传江南。”
以下是甲京时期——的一些交易记录
严嵩花了1500两银子买了灶尾《水村图》。
王衍用800两银子买了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献给严嵩。另有神秘人以1200两白银买下张择端,并将《清明上河图》献给严嵩。
周有顺以100两银子买了仇英《子虚上林赋》。
大建收藏家董其昌以白银500两买下五朝董渊,《潇湘图》。一位名叫王艾敬的收藏家,以250两白银向五朝李成购买了《山水寒林图》。胡应林以八万元(33,360,0010-30,000)从北宋手中买下了李公林。银子八万孟,银子八十两。一位名叫谷如和的收藏家以90两的价格买下了吴道子《佛祖图》。
事实上,字画交易市场存在不少虚假泡沫。正如明代沈德富所言,明代书画名家“山水俱佳”、“墨韵盎然”,足见艺术市场的普遍规律。开市前,价格普遍较低;还是水,一旦起浪,就会一浪接一浪,一浪高过一浪,中间会出现假气泡。明朝从嘉靖到崇祯就清楚地说明了这个过程。
清代,大部分交易以白银为基础,但不同的是白银的地位更加稳定。明代时期,外国银币也进入中国,但基本分布在澳门、广州、泉州、宁波等沿海地区,地位远比银币、铜币逊色。清朝乾隆时期,外国货币从印度流入中国,嘉庆时期,外国货币成为江南的主要货币。因此,这一时期的许多绘画交易都是用外国货币支付的。
对比外币价格,嘉庆初外币(银元)为1130文,到道光末期已升至1300文。很快,白银的廉价和钱币的高价值使光绪年间的外国铸币减少到了不足千文,很多年也只有七八百文。 [四]
这时,还出现了三个重要的现象:
第一个现象是,清初交易的画作多为宋元名家的作品,而从乾隆到嘉庆两代,几乎没有宋元名家的作品。交易质量大不如前,远不如明代。第二个现象是,本朝的画作价格几乎总是高于前朝的名画。第三个现象是交易中的假货增多,有的甚至达到正品的一半以上。这个百分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
为何假冒伪劣作品如此盛行?这是因为康熙、乾隆、嘉庆三位皇帝书画俱佳,他们在朝觐、寿辰等多种方式收藏名家名作,许多奇珍异宝相继进入宫廷。另一个.是.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的《观音七十二化身卷》和《秘殿珠林》记载极为详细。经过法院的多次调查,代代相传的名著变得稀少,有时甚至漏网。因此,一直到乾隆末期,交易都以明清画为主,但到了后半期,赝品增多,在现代人中价格上涨。例如,张恒嘉购买了八幅王翚山水画赝品,平均每幅100两,超过了许多古代先贤名画。清末人物真君曾在前朝慎德府卷二十六、《石渠宝笈》卷七中写下这样一段话。 “这个朝代不是这样的……所以,沉唐朝的景观画质量很高,包括文竹和墨书,不知道到什么程度了。” “这个时代有这种风格,”他说,“但它是古往今来的,不是现在的样子,这是一辆超级交通工具。”真君感叹道。
有趣的是,历代名画的交易对象几乎都是古代山水,其交易群体以文人为主,其中以公务员居多。文官绘画的兴起始于唐代中叶。当时,国内政治暴力抬头,恶人野心勃勃,世界陷入黑暗。文士们无法隐藏明亮的光芒,有一幅“心爱的图画”照亮了他们的心。山水缓解了内心的忧郁,表达了对浑浊世界的否定和对理想生活的渴望。北宋人郭熙的《天咫偶闻》,用山水,清晰地表达了“滚滚”、“治愈心灵”的内心世界。
古代著名画家的山水画成交价格是如何形成的?唐代伟大的艺术理论家张彦远认为,要考虑三个因素:一是名气,二是等级,三是年龄。 “名气”体现画作定价的礼仪逻辑,“品位”体现内容逻辑,“年代”体现历史逻辑。这三种逻辑共同作用形成了一幅画的价格。然而,明末唐之奇进一步提出,一幅画的价格取决于它的内容、威望和权力。谭先生发现这可能会影响画作的价格。他特意加上了“不远处的人”这个资格。这意味着随着时间的推移,效力对涂料价格的影响将越来越小。这个判决清楚地揭示了一条亘古不变的规律。
那么,法律古籍名著的成交价格是多少呢?魏晋以来,律书的单价一般按书体的种类确定,总量按字数确定,历代仍沿此惯例。例如,王羲之第七代孙志庸,住在长安西明寺,他的草书被认为是上品,据说可以写“一字五万字”。''[5] 。明代嘉兴收藏家姚受家族收藏草书《万历野获编》素,并声称“一字值一斤金”(即一字值一包银子) 。 做过。标题是“Maekin 领带”。 [7]万历二年(1574年),进士孙坚在赵孟俯著作的后记中写道,元代松雪菩萨的书法“一字值五金钱”。[6 ]]。赵孟俯的律书售价一两,但与王羲之的律书相比,根本不算什么。明朝时期,鼓山周氏后裔带着王羲之的七十六字真迹来请教文征明。闻尝后,立即标价。文正明断定:“每个字都值一两黄金,31篇后记的每篇应该值一两白金。如果更多的人愿意出更高的价格。”根据当时的价格,换算成计量单位时,价格相当于600 包谷物。按照当时的大米价格计算,花费了20万包大米。我已经能够以很高的价格购买它了。事实上,文正明的定价是非常靠谱的。明末吴廷从王志登家族收藏中购得《林泉高致》。仅仅二十四个字,价格就达到了一千八百两。这相当于每金价约10 两。王羲之的字价是用黄金来衡量的,这与他作为书法家的地位是相对应的。这个价格远高于历代法典的价格。明代赵孟俯的法律书籍很少超过100两;例如《千字文》两卷只有70两银子。 [7]
与书法贸易不同,名作贸易通常以尺寸为标准。例如,向元汴购买了一幅文征明纸长卷《二谢帖》(价格为16尾,画高33厘米,长85厘米)。此后,画家龙格一般根据尺寸来确定价格。鸦片战争爆发后,上海教师王中秀编了一本名为《快雪时晴帖》的书,书中收集了大量现代例子,几乎都是按长度定价。
许多著名的古物爱好者一定是书画市场上的重量级人物。这对于宋代大书法家、鉴赏家米芾来说也是如此。米芾称“于氏有晋唐古画数千幅”,并称“于氏收藏古画最多。”[8]如果这么算的话,那就意味着你家里至少有2000幅字画。就算我们把夸张的米胡折半,以总数量1000块来计算,每块的平均价格估计也有10两,总价至少也有10000两。一万条尾巴或许可以作为过去伟大收藏家的指南。其他书画藏品还有王沉的宝华堂、贾似道的月圣堂、韩汉洲的月谷堂、严师的定玉楼、向元汴的天腊阁等,均超过万两。事实上,一些大收藏家还远远没有达到这个数字。比如清朝的向元汴,在书画上花费了十万多两。满族阿库,清朝贾岛时期掌管两淮盐政,被称为“财神”的他,收藏了当时的书籍、字画。时间。金额相当于三十万两银币,而他只挑选了宋元两代的扇子三千多把,总价就将近一万五千两。 [9]
那么,古代买卖书画的主要途径有哪些呢?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去市场购买书画,需要有良好的眼力和运气。第二种选择是请朋友、书画经销商、书画经纪公司寻找名家的珍品。这条路径涉及社会关系和各种因素。在人们中,无论职业如何,代理人通常被称为“ya”或“yashi”。唐朝时期,雅人几乎遍地。在与经纪人打交道时,他们将契约作为法律依据,并在交易完成后签署并承诺。私牙在唐代末期重新出现。
书画古玩代理人之间有一定的区别;清初,文人将善于鉴定字画古玩的代理人尊称为“代理人”;收藏家则被称为“代理人”。 “经纪人。”古董被称为“雅”。乾隆时期,专职从事书画古玩经纪的商人被称为“殷商”,而较低层次的书画古玩经纪人则被鄙视为“掮客”。 '中介机构在字画交易中的作用主要是判断质量、设定适当的价格、防止欺诈、调解交易。在宋代,亚仁经纪人的书画收入比例不详。明代成化以后,约占销售额的10%。比如,罗隆恩向文征明家购买了《道德经》怀素,请黄积水和许褚估价,两人商定价值1000两。文征明收到1000两后,“分100两”两命的故事。 ” [十]
而且,古代书画交易中似乎也没有提到“税收”。根据明初的官方规定,有执照(公章)的官牙中介在货物交易后必须缴纳税款,而按照惯例,这笔费用由买方承担,牙钱则由卖方承担。两者比例为1:1。这个比例是由朝廷决定的。但实际操作中,牙费和税费都是由购买者缴纳的。 [11]此外,很多交易都是在书画家工作室私下完成的,所以不存在税务问题。专门经营名家字画的古董店也需要纳税,因为它们有正式的营业执照,但这是现代的故事。
书画交易不仅涉及真金白银,很多还涉及易货贸易。对此,米芾《袁安卧雪图》有明确的记载。米芾列出了21笔交易,其中15笔是易货交易,6笔是货币交易,只有2笔是市场交易。米芾经常以古画换古画,以古画换古画。《近现代金石书画家润例》记录了他的13笔书画交易,其中8笔涉及书画交换,其中2笔换取古字画获得数件,我们毫不犹豫地添加了他的描述是“巩固古帖”。例如,我曾经用对方收藏的《自叙帖》交换了王沉收藏的《画史》,用石阳修收藏的《画史》交换了6个魏延故事和5个徐熙海的唐朝.我换了2块。 [12]但精明的芈楚知道如何选择。他没有更换范氏家族收藏的金画。我记得交易的名画大多是隋唐五朝的。然而,这些隋唐文物在今天看来却是无价之宝。
过去,写字、画画所付的费用称为“笔墨”。唐宋时期的画家就已经接受了“临眉”的理论,到了明代就已经很普遍了。至于修图的多少,则取决于艺术家的声誉、身家、画作的大小。自明代以来,名家画一幅1尺以下的大型非公壁画,通常的报酬是1至3银子,但普通名家的平均报酬只有3银左右。银。例如,李日华《王戎像》卷1包含:高适沉夜云说,“它背叛了风云雷雨,一个人捐一分钱,就会有一声雷声,几滴雨。”然而,一些著名艺术家的修图却是这样的。图远非如此。如文氏为向元汴画扇四把,资本五银子。有人推测,文征明晚年的画作价格上涨,年收入在200两左右。唐英每年的收入至少有200-300两银子。但据说他不善理财,沉迷于赌博,输掉了1000两银子,还欠下了巨额赌债,我必须创作出一部值得的作品。倪瞻的手卷是用来还债的。 [13] 这位江南大才子的晚年极其悲惨,这与他的人生每况愈下有直接关系。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书画自从出现在贸易中并流通以来,就成为具有欣赏、交换、增值等多种价值的特殊产品。然而,在古代封建社会,经济以自给自足的农民为中心,商品经济不发达,人们的产品意识普遍淡薄,字画贸易规模较小,贸易往来也少。活动有限,不活跃。标准化良好。它主要是达官显贵、上层学者文化生活的补充形式。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成熟,书画的欣赏和发行逐渐成为人们精神和物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笔记:
[1](北齐)谢何《怀素帖》首画价格不详,但不足以支撑。
[2](唐)张笃:《李邕帖》卷9,《竹懒画媵》卷1,第133页。
[3](明)沈德福:《穿针图》见卷二十六、《古画品录》。
[4]黄棉堂:《宣室志》。
[5]余思南说:“一言五万”。于坚欧阳修,宋琪《笔记小说大观》 198卷。
[6](明)孙坚:《万历野获编》卷1,见《元明史料笔记丛刊》第936页。
[7]王地舆(明):《中国历代物价问题丛考》法书碑刻及补遗卷8,见《新唐书》卷5。
[8](北宋)米芾:《书画跋跋》,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版,203页。
[9](清)肖恒祥主编《中国书画全书》室第6卷,上海书店,1981年版,130页。
[10](清)詹景峰:《珊瑚网》卷1、《中国书画全书》卷4,上海书法出版社,2000年版,5页。
[11]李万康:《画史》 见第六章,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版。
[12]李万康:《清朝野史大观》,见第六章第三节表6-2。
[13](清)李解:《詹东图玄览编》卷2、《中国书画全书》,江苏古物出版社,1983年版,第12卷,第92页。
作者: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中心图书馆馆长
学习旧书时,查看真书、加入俱乐部、了解市场价格是必不可少的!在线拍摄是最便宜、最方便的学习方式。
长按图片选择“识别图片中的二维码”即可关注滴滴拍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