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收藏资讯

留着葫芦子不怕无水瓢,天津文物局官网

1978年,天津市文物局官员响应国家号召,深入广大农村地区,普及文物知识,征集文物。新中国成立后,许多文物被挖掘出来,散落在民间,但由于文化知识匮乏,农村落后,对农民文物知识传播不够,许多珍贵文物被遗失。丢失了,被发现了。祖辈留下的物品被毁掉,有的卖给文物商,到了海外则被熔化成废金属,瓷器、陶器被打碎,字画被当作柴火焚烧。政府将为此制定政策,在各文物局成立工作组,到当地收集、调查珍贵的民族文物,并责成人民群众保护遗留下来的国宝。

国家一级文物—— 前汉上林功夫铜圣

一天,天津市文物局的一位官员到村里走访,采访得知,一户老农家里有一个“水瓢”,上面刻着多年前从地里挖出来的铭文。他不知道那是什么,但我把它放在家里很长一段时间作为水瓢。随后,工作人员来到老农舍了解情况。

水瓢外壁刻有22字铭文。

原来,这“水瓢”是15年前一位老农在自家菜园里挖土时挖出来的。它的形状像一个水勺。于是我把它留在家里,扔到水族箱里当勺子用。当工作人员向老人说明情况时,老人拿出了一个“水瓢”,但工作人员仔细一看,这不是普通的水瓢,而且是铁和青铜制成的。总的来说,青铜器不是现代产品,而是古代产品。这是因为青铜是第一个被冶炼的金属,后来发现铁、铅、铝和银也可以被提炼。春秋战国时期发现了青铜,周汉时期开始流行,但后来随着铁的出现,逐渐被铁所取代。

二十二字的铭文古朴庄严。

经文物官员初步鉴定,这是一件西汉青铜器,水瓢外壁刻有“功夫”22字铭文。文治三年,上林受琅琊。”实属罕见。元代。容量1升,重2条鱼,是Jun创作的公开宣言。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将把它带回去进一步研究。于是,工作人员决定把水浸拿走,但根据当时的政策,民间发现了一件有价值的文物,想要购买,于是工作人员给了老农民8元钱,我买了一个水瓶。而8块钱,对于一个上了年纪的农民来说,也是很满足的了,8块钱在当时可不是什么低的数字,足够农民一家人一个月的生活了。

哈哈……这个断水柄是国家一级文物。

返回文物局后,专家们对水柄进行了鉴定,尤其是22字铭文,经过解读发现,这是前汉武帝时代舀水称粮的标准。它是一个工具。它的古名无人知晓,除非它被称为水浦尺。这22个字符的意思是:公元前46年,工匠君铸造了这把水瓢,送到上林苑供奉。它的体积为1升,重量为1磅2尾。碑文中提到的“上林”,指的是汉武帝刘基所建的上林花园。功夫就是功夫的意思,古代“功”和“工”是同一个字。临陵即临临县,位于今山东省临沂市。之所以刻上制作这个水瓢的工匠的名字,是因为西汉时期的公共管理制度,要求所有建造或制造的东西上都刻上建造者/制造者的名字。因为有小物件和生活用品,如砖瓦等,必须有建造者和制造商的名称,以方便日后因质量问题而进行检查。例如,南京明城墙的每一块砖都刻有建造者的名字。从这个角度来看,古人的工作态度是非常严格的,公共管理制度也非常完善和严格。至于为什么要在钢包上显示容量和重量,这也是当时的规定。

天津博物馆藏铜剑

这22字的铭文清楚地介绍了这把水瓢的来历,其所反映的信息是无价的。大家知道,文物如果有铭文就最值钱,而且铭文越多,价值就越高。此小水瓢上刻有22个大字,为官文书写,严谨洒脱,古朴庄重,具有西汉典型神韵。这把小水瓢蕴藏着许多西汉历史细节,对于现代人研究西汉民间文化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专家将此勺命名为西汉上林工夫的“通胜”。是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天津博物馆,是天津市的镇馆之宝。

天津自然博物馆

幸运的是,这个看似古老、不起眼的北斗七星,历经两千多年终于存活了下来。我们不知道在2000多年的历史中,我们经历了多少磨难。这位天津当之无愧的老农,能把它当作普通的水瓢在家中使用15年而不损坏,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一位文物专家仅用8元钱就买下了这件国宝,既是巧合,也是缘分。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你在路边或者田野里发现了这个水瓢,你会在意吗?你会捡起它并保护它吗?天太黑看不清楚!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