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19 09:41 | 浙江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于莹莹、高娃、于继廷石浩天
近日,新昌县若澳镇黄泥丘村村民潘瑞轩,把熟悉的和不认识的村民都迎到了家里,大家纷纷前来欣赏老潘的竹书作品。
“现在制作竹编制品的人越来越少,产品市场也大不如前,于是,我开始探索新的编织方法。”近两年来,竹编工匠潘瑞宽一直在苦苦挣扎。制作50近20年,她以编竹写书法的方式跨界挑战,备受关注。
今年64岁的潘瑞泉,15岁开始跟父亲学习竹编工艺,三年后开始打工,独自外出,找到了编织凉席、席子等竹制品的工作。还有附近村庄的村民家里的米篮。
“我记得当时做一个晾衣垫要用300公斤竹子,村里每家每户都有好几张晾衣垫来晒东西。”老潘回忆道,书中介绍,这些竹制品是生活必需品。当时。是的,我一年有270多天是在其他村民家里打工的。
对于老潘来说,制作这些竹制品并不难,但真正的考验是编织床帘。 “当时的年轻人结婚时,父母给他们准备米篮、床帘等是很常见的事情。”据老潘介绍,传统的床有床架、床头、床头、床头等。连接腿、背部和上半部分。床围有帘子,竹篾上饰有花鸟图案,有时还写有“和睦百年”、“鸟语花香”等吉祥语录。 ' 。
“困难的部分是编织像凤凰这样的动物的爪子和嘴巴。”老潘指着床幔上的图案告诉记者。这款床帘是1985年编织的,上面有动物图案和“鸟鸣花香”字样。老潘说:“那时候村里能写字的人不多,每次有人写了吉祥话,他都会编辑一下,把字收起来。”需要用的时候,再次取出并进行相应编译。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太阳席、饭篮等竹制品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老潘的生意日渐衰落,村民们只是偶尔帮忙修理晒垫、席子。后来,老潘把自己的产品全部卖掉了。我收拾好工具就去工厂上班了。
2016年底,老潘决定辞掉工厂的工作,回到家乡重拾老本领。 “现在能做这个活的人越来越少了,所以我决定再做一次。如果卖不出去,我就自己留着,以后它就会变得有价值。”石老潘先生讲述了自己制作竹编的想法。
老潘正在重新发现竹编这一古老工艺,但她对这项工作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于是老潘尝试将竹编与书法进行跨界。他先从网上下载书法,或者请擅长写字的人帮他写,然后按照书法编织。
“文笔锋利,编辑起来很困难。”谈话中,老潘说,“家庭和睦,一切都好。”我把作品带出了家门。老潘先请一位退休乡村教师写了字,又花了20天时间编成。
除了精湛的工艺之外,竹子的选材在这门艺术中也尤为重要。老潘从家里拿出一根细细的青竹给记者看,说:“你看,这是金竹,竹身长短适中,竹节光滑,竹书法作品。”它非常适合编织,”Rao 说。班先生说:“金竹是竹林中的瑰宝,运气好的话,一天可能只能找到三根金竹。”
竹书法作品的制作需要时间和精力,但让老潘高兴的是,作品展示后却意外受到好评。老潘的女儿在嵊州打工。有一天,她不小心把父亲的竹编作品发到了朋友的微信圈里。人们立刻就爱上了它,甚至有人花3800元买了一台。
“到目前为止,已经卖出了五件。”老潘很高兴,他告诉记者,创作竹书法作品是“缓慢而细致的工作”。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一传统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