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大博弈:丘吉尔有多惨烈?美苏争霸演变成三边冲突,未得逞就辞职。接上一篇《密谋反华、回避战争、攻击美国》巴尔干地区。丘吉尔的二战系列为何失败?
简介: 1944 年是好消息不断的一年。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喜讯频传的一年。 1月3日至25日,中国远征军对缅甸发动全面反攻。在1月14日至3月1日发生的列宁格勒和诺夫哥罗德战役中,苏军给德国北方集团军造成了惨重损失。 4月中下旬至12月,日军为打通通往内地的交通要道,发动了河南、湖南、广西战役。 6月15日至7月9日,美国开始塞班岛战役,经过25天的激战,美国取得了惨烈的胜利。 6月19日至20日,日美海军在马里亚纳群岛进行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航母战斗,美国获胜。 6月23日至8月29日,苏联在白俄罗斯战役中击败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并入侵波兰。 7月24日,诺曼底登陆取得成功,盟军出动288万兵力,击败了惊慌失措的德军。 8月24日,罗马尼亚宣布退出轴心国并向德国宣战,法西斯联盟不断解体。这一年发生了太多的事情,但除了于香桂意外落败之外,大部分都是好消息。尽管这无数的好消息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但丘吉尔却越来越焦虑。那么,作为三大反法西斯国家之一的英国为何如此担心获胜呢?
(丘吉尔一脸焦急)
1:胜利毒药。说实话,1944年盟军的胜利和战局的不断逆转对英国的胜利来说是有毒的。所有这一切都加剧了大英帝国面临的政治局势。随着战争接近尾声,苏联和美国变得更加强大,英国的战略困境更加突出。明显的困境是,在可预见的未来,三轴心国失败后,世界将由美国、苏联及其前领导人英国主宰。没有人再关心了。这一点在罗斯福倡导联合国并明确提出战后国际格局应通过美、英、苏、中四国谈判解决后就变得清晰起来。这表面上是四个大国共同治理和维护战后多极世界的世界格局,但实际上无非是两个大国之间的冲突。美国和苏联这两个大国掌握着博弈的关键,但依附于美国的中华民国和英国只是世界第二和第三的领导者。美国营。一个是维护欧洲稳定的节拍器,一个是稳定亚太的锚。对于民国来说,这个战略地位其实被高估了,所以运输大队队长还是很满意的,在四大巨头辉煌的背后,才是队长最辉煌的时刻。
(船长的荣耀)
但对于英国来说,这绝对是令人反感的。我一直是老大,但现在我是这里的老二了。这怎么解释呢?更令英国尴尬的是,罗斯福不惜牺牲英国利益,支持中华民国在香港问题上的立场,以确保中华民国政府跟风。这显然表明了这一点。下列: 4 自由。这四项自由,不仅传达给中华民国,也传达给全世界,而最大的受众就是殖民地。曾经伟大的帝国的地位已经沦落到与中华民国同等的水平,明目张胆的偷猎的英国人和美国人实在是太得人心了。如果我早知道这样的模式会在战后开始就好了。我想丘吉尔会后悔的,但如果我与德国讲和,他不也会受到同样的待遇吗?由于德国还是陆地强国,不急于寻求英国殖民地,结果或许会更好。但它已经成为既成事实,你不想也无法挽回,只能不断地弥补。为了弥补这一点,丘吉尔采取了一系列行动。
(你后悔吗?)
2:两条力量变成三条腿。对二战第二战场的执念在美苏的共同围堵下化为泡影,而在美苏相互较量的情况下丘吉尔能做什么呢?情况?答案很简单:利用英美之间的特殊关系,让英国成为美国平衡世界事务的筹码,并用这个筹码换取美国的妥协。这是英美血缘文化联系的必然结果,今天又何其相似!那么我们应该做什么呢?对丘吉尔来说,只有破坏美苏关系,夸大苏联威胁,联合美国在欧洲事务上牵制苏联,尽全力阻止苏联前进,才有可能做到这一点。他可以扭转东欧和中欧的局势并提高英国的地位。除了这个盘算之外,英国还想遏制美国实力的增长,维持三国关系的平衡。
(戴高乐)
了解了这一切之后,法国戴高乐这位早已留下的幕后黑手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正是在英国的大力支持下,法国才成为联合国会员国,并成为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丘吉尔深知,处于类似情况的法国人在面对恶意对手时自然会伸出援助之手。将法国拉入战争意味着美、英、中三国将与苏联对峙,其中美国作为第一力量,英法结盟作为第二力量。两个梯队将联手对抗苏联。然而,鉴于法国的软弱和对其他国家的依赖,英国认为即使试图讨好法国也不能被信任。由此,在战争即将结束时,英国一直希望将德国纳入英国的权力框架。这种说服努力的背后,英国想借助英法德联盟,在苏美两大强国之外,建立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第三强国。这就是丘吉尔不断前进的原因!他曾多次要求与罗斯福总统举行高层会谈,寻求美国的理解和支持。德苏战争后期,他加强了与苏联官员的接触,协商其诉求,调和了与苏联的冲突。
(两只老狐狸)
为了获得苏联的承认,丘吉尔直接飞往莫斯科,与斯大林面对面讨论战后分权问题,成为著名事件。丘吉尔以一份小备忘录的形式向斯大林提出了他认为合理的划分。这张小纸记录了帝国的压迫。罗马尼亚:俄罗斯90%,其他国家10% 希腊:英国90%,俄罗斯10% 南斯拉夫:俄罗斯50%,其他国家50% 匈牙利:俄罗斯50%,其他国家50% 保加利亚:俄罗斯75%,其他国家国家25 % 一张纸被压在斯大林面前,听完翻译后,斯大林拿起一支蓝色铅笔,做了一个宏伟的记号,然后把那张小纸寄了回去。丘吉尔沉默良久后说道:
人们会不会认为我们可以如此轻松地解决影响数百万人命运的问题,这太愤世嫉俗了?让我们烧掉这张纸条吧。
看到丘吉尔的虚伪,斯大林平静地说:霸权的本质就是将小国人民的领土和利益据为己有!为了维持英国在欧洲的根本立足点,丘吉尔自认为稳定了美国和苏联后,寻求建立亲英的波兰政府,并坚持先于苏联占领柏林,主张对纳粹宽容。德国。希特勒自杀、邓尼茨建立德国新政府后,丘吉尔很快承认了德国政府的合法性,并打着抵抗苏联的旗帜,试图让德国亲英。然而这个阴谋在绝对的实力面前完全没有任何用处。
(希特勒的继任者邓尼茨)
3:张伯伦风格的失败。目标和能力总是相辅相成的。即使你的目标很高,如果你的能力不足,你也无法实现你的目标。丘吉尔的前任张伯伦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他所领导的大英帝国采用绥靖和温和的方式,希望将灾难转移到东方,但由于斯大林和希特勒的共同算计而失败。这次丘吉尔也一样,只不过他的对手换成了斯大林和罗斯福。罗斯福(以及后来的杜鲁门)和斯大林很清楚当前的局势,他们会遵循丘吉尔的意愿。两位领导人都专注于争夺战后世界霸主地位,对丘吉尔的热情介入和对英国战后地位的不断呼吁基本上无动于衷。表面上他对丘吉尔非常客气,是作为客人来的,与丘吉尔谈得很好,表面上已经达成了协议,但实际上两国都在暗中谋划、合作。这种算计与合作在战争结束时变得更加明显。雅尔塔会议上,美国表面上牺牲东欧小国和远东各共和国的利益,换取苏联出兵远东,实则抛弃英国,占据战略地位。与苏联谈判。尽管丘吉尔出席了会议,但罗斯福继续拒绝丘吉尔提出的私人会谈建议,使英国对许多重要问题一无所知。总之,你来了,我给你面子,让你进会,但真正的核心问题一直是美苏之间的谈判。除此之外,美国于1942 年3 月提出的无条件投降概念也挫败了英国的计划。无条件投降是什么概念!一是战胜国未经谈判单方面向战败国传达投降要求和投降具体细节。其次,不承认战败国前政府和政客拥有政治权利。最后,一旦签订投降书并与战胜国建立正常外交关系,战败国的政治地位得到恢复,战败国在此期间的政府职能受到监督。这些严酷的条件无形中断绝了日德和平的可能性,英国外交斡旋的基础也失去了,战争变成了无休无止的局面。
(德国无条件投降)
4:美国的双重标准。战斗永无休止,德国当然也沦为废墟。德国废墟的目的是让英国人明白指望德国人的帮助是不可靠的。至于日本,则是美国人允许的。美国在投下两颗原子弹后,以保留帝国制度为诱惑,怂恿日本无条件投降。日本是美国领土吗和英国关系不大。这种双重标准的行为让丘吉尔无能为力。当然,这是后话了,不过在德国即将投降的时候,丘吉尔也在与时间赛跑中想出了一个计划。希特勒自杀、邓尼茨掌权后,丘吉尔特别指示蒙哥马利:
德国武器被精心储存,以便在苏联继续进攻而德国士兵必须使用这些武器时,可以轻松地将它们分发给德国士兵。
在丘吉尔的指挥下,英德军队的关系立即发生逆转,从死敌变成了潜在的盟友。这也是许多德国将军呼吁英国投降的原因。他们希望得到英国的帮助来维持秩序。完全清算的可能性不大。他还成为英国反对苏联的合作者,希望挽救德国的命运。
斯大林和罗斯福(杜鲁门)能够察觉到丘吉尔的轻微动作。自然,两国都迅速反击!一是苏联想要占领柏林,甚至不惜付出巨大代价。德国无条件投降,英国的计划失败。关于以色列建国问题,第三个因素是美国和苏联的介入。战后,美国和苏联宣布殖民地独立。苏伊士运河危机期间,美苏联合进攻英法。二战后的世界,在看似热闹却孤独的冷战初期,美苏最大的目标不是对方,而是英法。两个衰落的宗主国,尤其是英国。丘吉尔心目中的三足鼎立的世界不可避免地变成了两股强大力量之间的斗争。有什么利害关系?答案是前期争夺大英帝国的遗产,后期争夺全球霸权。然而,在战斗的过程中,苏联还是出现了误判!由于不可抗力,苏联无法避免。
(强大的苏联军队)
5:斯大林的误算,时代。从战后形势来看,进攻英国无疑符合苏联的利益。不为别的,苏联拥有庞大的军队,有能力称霸欧洲。一片废墟的西欧挡不住苏联,连英吉利海峡也未必挡得住。对于美国来说,面对大西洋彼岸的欧洲,美国的战略投射还不够,真要打的话,没有核武器就很难打。苏联目前的局势让他对英国的野心保持警惕。如果一切按照英国的意愿发展,形成一个英国统治、德法合作的欧洲,将对双方构成新的强大威胁。尽管德国消失,英法德联盟诞生,但苏联的安全形势并没有改善。不劳而获的牺牲和巨大的牺牲不就等于二战白打了吗?当然,苏联不接受这样的情况,所以斯大林采取了将欧洲平均划分的简单行动。短期内,平分欧洲后,美国和苏联都是赢家,一个控制西欧,一个控制东欧,英国可以去任何它需要去的地方。但从长远来看,美国人才是最终的赢家。这是因为苏联遭遇了核武器的不可抗力。曾几何时,大国争夺军事实力和硬实力的实力!无论他们如何战斗,他们永远不会真正同归于尽,这给苏联带来了额外的优势。
(钢铁洪流也不好)
然而,随着核武器的出现,在冷战四十多年的时间里,苏联没有忍住,不敢超出限度,而美国也忍住了,不敢过度使用。压力。两个大国之间的冲突正在震动所有欧洲国家,即使他们不愿意,也别无选择,只能留在北约和华约阵营。美国利用这一形势,利用军事保护和经济支持与欧洲建立了深厚的联系。在这个被束缚的欧洲里,没有大英帝国,没有法国,没有德国,只有美国。如果斯大林知道这一切,他可能会后悔。最好让德国和英国与德国和法国结盟,这样苏联就不会面临美国的影响,世界上就会出现第三级强国。因为德国的核武器是独一无二的。远离出现。三方不存在龙虎冲突,苏联有胜算还有缓和谈判的空间,经济软实力的缺乏也不会影响最终结果。当然,这是后话了,因为这是不现实的。
尾声:丘吉尔结束。丘吉尔接替张伯伦之位后,一心一意地致力于维护大英帝国的荣耀。然而,这种深思熟虑后来变成了一种战争狂热行为,英国为了维持战后地位,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在支持德国以获取战后利润上,而忽视了爱好和平的英国。舆论。毕竟,英国人民用脚投票废黜了一位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英雄!德国宣布投降后,丘吉尔在大选中遭遇惨败,悲惨地退出了世界政治舞台,直到他的铁幕演讲才被人们所铭记。丘吉尔的终结伴随着两极世界格局的出现,以及大英帝国终结和崩溃的开始。英国也从世界领导者变成了美国追求全球霸权的合作者。盎格鲁撒克逊世界霸权依然存在。如今的五眼联盟,就是这个帝国的遗产和余辉!冷战期间,英国也凭借其长期霸权斗争的经验,成为其儿子美国的最大盟友,此后英美之间新的特殊关系成为常态。终结的世界帝国仍然令人着迷。至少英联邦仍然以女王为国家元首,至少伦敦仍然是世界金融中心之一,至少英国仍然是英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英国版《二战伟大博弈》已经完成。接下来是德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