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张大千的书法,书法理论家姜寿田说:“张大千的书法传统意义太少,意义不大,是典型的‘图画书法’。”以致左右人工痕迹太多,缺乏笔墨的精准和传统所培养的气息的流畅。不得不说,蒋守田先生所指出的这些点,正是张大千书法的缺点和不足。
张大千书法中“传统意义太少”,可以归因于他在艺术创作中的多样化实验和个人追求。张大千是一位综合性艺术家,在绘画领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没有个性,这主要体现在他的模仿作品上。这一成就导致他倾向于将更多的个人兴趣和创新元素融入到他的书法作品中,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传统书法的吸引力。
“意蕴淡薄、境界不高”其实是张大千书画艺术的通病。这与张大千的整体气质和修为深浅有关。尽管他的书法在字母的连接方式和用笔方式上颇具特色,但在传达深厚的文化内涵或情感表达方面有些不足,作为作品境界很难达到较高的水平。
至于“画字”倾向,这无疑是张大千书法中比较明显的问题。张大千书法的字形结构继承了黄庭坚的特点,但中宫严密,四维开阔,但张大千比黄庭坚还要好,斜线画基本是平的。倾斜角度很小,所以操控痕迹稍显明显,扎实且做作,不够自然。
对于“结”字,张大千的书法有自己的特色。千雪半壁、纯峰一角是指字形结构右下角的空白处,纯峰一角是指右肩高耸的部分。人物的结构几乎是一样的。另外,张大千的书法中,到处可见长而平的笔触,整体给人一种漂浮的感觉。 这是张大千评篆书时吟诵的一首诗。梅墨笙用在张大千的脑子里,恰到好处。
至于用笔的方法,张大千仿效了师父李瑞卿、曾熙的颤笔,但他的用笔稍好一些,颤笔不那么猛烈,骨子也扎实。由此可见他对书法技法的造诣深厚。
李瑞卿、曾熙书法中的抖笔问题,其实是对石碑学的误解,或者是方法错误。典型的书法是通过均匀分布的弱外部扭曲来表达的。它是做作的、表面的、具体的,但没有书法那么有力,缺乏书法应有的内在动力和潜力。
书法家介绍
张大千(1899年5月10日—1983年4月2日),原名正全,后改名袁。他的正名是吉根,小号是大仙,别号是大仙大师,来自香港夏利,大明堂人。四川省内江省的始祖位于广东省番禺市。他是中国近代著名书画家,与黄昆弼、朴心沙并称“渡海三人”之一。张大千的绘画技法,山水、人物、花鸟等,尤擅泼墨、设色,被誉为“东方笔墨”。代表作品有《荷花图》、《爱痕湖》、《长江万里图》。张大千与弟弟张善子共同创办“大风堂画派”,对中国绘画艺术产生了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