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首页 > 收藏资讯

中国伟人孙中山书法,孙中山 字体

孙中山先生一生致力于革命,一有时间就着书立说。他本人平时只讲革命,不讲书法,很少有人称他为书法家。但现在我们看他的笔迹,我们看到《礼运大同篇》、《天下为公》横幅、《大总统誓词》、《追悼列宁挽词》等等。其文笔、结构、布局,无一不是淡雅、平和、简洁、温和。那种灵动与华丽,只有精通书法的人才能表现出来。俗话说“自然之妙,非以力不可得”,中山老师的书法生于自然,看似并非人造,但自然是以力学为基础的,而力学自然离不开它。没有传承,就不可能有学术的发展。中山老师的书法也不例外。

中山老师没有提及他的书法起源,过去的书法评论家也很少谈论他的书法。为什么他能写得这么好?你也可以根据他的遗产、时间、地点和情况来猜测。

首先,从条件上来说,还是有让他写好文章的条件的。第一是我从小就练书法。他10岁开始上学,每天放学后都要练**书法,在老师那里他学会了书法,这成为他以后书法的基础。当然,大多数人都有这个症状,但是如果其他人有这个症状,如果孙中山先生有这个症状,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

他曾经说过: “除了革命,我一生的爱好就是读书,每天不读书就活不下去。”事实上,我在每天读书的同时,也每天练**书法。他不仅写重要的文字,而且写普通的手稿也很用心。我们现在可以看到他的一些手稿笔迹,字里行间韵味十足,没有丝毫含糊之处。看得出来他每天写字的时候都在练**书法。他继续进行革命、阅读和练**书法。他“出身贫寒”,从小就**惯了艰苦。随后的革命进一步体现了他不屈不挠的精神。他进行了艰苦的精神革命,也用艰苦的精神去学**和练**书法。这种艰苦的精神是他出色的写作能力的主要条件。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那个时代。有人说中山博士的书法与魏培相似。是的,它看起来有点像魏碑。中山博士生活在清代亭阁式出现后石碑研究最鼎盛的时代。清代干嘉以来,邓石如、赵澍、何绍基、张玉钊、康有为等书法家都是魏碑的著名文学家,他们的书法理论也对魏碑起到了弘扬作用。中山大师在位期间,他的书法与魏碑有几分相似,这并不奇怪。他的书法与赵、董的字不同,没有宫廷气息,粗细与钟繇、颜鲁公、苏东坡的字有点相似,但又不是很相似。仔细一看,魏碑中似乎还残留着不少元素。他的笔法变化多端,方笔、圆笔相间,温润飘逸,毫无粘腻之感。它可能是由《始平公》和《杨大眼》等威贝字体修改或开发的。

第三,从地理位置来看,中山博士来自广东。当时的广东省文学艺术高度发达,涌现出许多著名的书画家。广东康有为、梁启超既搞政治又酷爱书法,尤以《魏碑《石门铭》而闻名。康先生、梁先生是维新派、保皇派,中山先生是革命先锋,虽然政治立场不同,但都是广东人,对我所受的碑学有影响。康有为在书法上的名气比中山先生还要高。这是因为康有为有时间写书法。他在维新运动中的政治生活只持续了几十天,但此后却流亡海外,无所事事,这使得他的书名名声大噪。中山先生一生都是革命者,没有时间为别人写作,但他的书名却被革命者的名字所掩盖,但实际上他的书法水平很高,而且中山先生的个性是首屈一指的。在中国书法理论中,历来认为字是书法品质的先决条件,有“义人行字正”、“字高则书法成功”等说法。这样,中山先生的书法,连同他的人格和革命成就,将永远为人们所钦佩和喜爱不已。

孙中山(1866.11.12-1925.03.12),名孙中山,别号载志、亦贤。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驱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个人民原则的倡导者。第一次举起了“始于共和,终于君主”的彻底反封建的旗帜。中国铜门会成立于1905年。 1911年辛亥革命后,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40年,国民党政府颁布全国通令,尊他为“中华民国国父”。 1929年6月1日,按照他的遗愿,陵墓永久迁往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注:作者王夏举(1909-1995),现代著名书法家,生前曾任中国书法协会理事、海峡两岸书画协会会长、中央研究院图书馆馆长。文史研究所。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