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和田马钱”是新疆古代钱币的一种,学术界称其为辛卡罗斯提币。 公元1世纪至3世纪,是古于阗王国流通的货币。 这种钱因背面多印有马形图案,俗称“马钱”。 1989年10月,和田区文管所工作人员在新疆罗浮县航归乡苏里坦沙漠(属古于阗王国)发现一枚背面印有骆驼图案的钱币(图1)。 1991年,日杰夫·玉素福和阿卜杜勒·哈迪尔·图尔荪在《新疆财经》钱币副刊上公布了这一信息。 此币重6.5克,直径25毫米,厚2毫米(大币一般重14克左右,直径36毫米,厚4.5毫米)。
马钱有大、小两种。 大钱24泰铢,小钱6泰铢。 它是以希腊货币德拉马克为基础,由压制贵霜币仿制而成。 英国学者克里布在《于阗与汉二体钱的归属及其与贵霜年代的关系》一文中将小钱定义为第十种。 圆无孔,无郭。 背面有一圈坎卢字,中间为篆书“六铢钱”。 正面中央有一图案,解读为汉字“北”或“元”,也可能是一种徽记; 大钱的汉字是“重二十四铢”。 一侧有一圈坎卢字(顺时针和逆时针),中间有马形图案,另一侧是汉字和篆书“重二十四铢”。 新出土的马头既有朝右的马头,也有朝左的马头。
Khaluja 是印度西北部流行的一种古老文字。 它源自公元前5世纪波斯人统治印度西北部时的阿拉姆字母。 它主要用于书写印度口语,与梵文(雅语)平行,后来被另一种印度文字婆罗米文所取代。 哈鲁语(现已失传)最晚在二世纪中叶传入古代于阗王国。 “库鲁”一词是“库鲁丽扎”一词的缩写,意为驴唇,与佛经中驴唇仙人的传说有关。 因此,《鲁文》又称驴唇书或驴仙书,国外一般称为高夫子或大虾子。
和田马钱上共有20个字母,由专家从1点开始逆时针读出。 拉丁字母的意思是“maha (jasa thabirajasa) rajatirajasainabasa”。 中文翻译为“王(船长之王)、万王之王、伊纳波(钱币)”。
汉二体钱是新疆历史上已知最早的自制货币,具有地方特色。 它与中原地区用钱铸造的钱币不同,而是采用了古希腊的压制方法; 也不同于中原流通钱币上仅文字的传统,钱币上印有马或骆驼,反映了游牧地区早期牲畜贸易的历史。 钱币上印有汉字,并以当时中原地区的重量单位“铢”作为重量和价值的单位,反映了当时游牧地区之间人员和货物的频繁交换。古代新疆和中原农业区。
此类钱币,大钱上只有马形图案,小钱上马形图案常见,骆驼图案很少见。 小马、骆驼形钱都是头朝右,呈行走状(最新发现还有一种小马钱,上书“五铢钱”)。 大币和小币按照1:4的比例兑换。 这与当时中亚地区盛行的德拉克马与四德拉克马的货币兑换是一致的,也方便了汉代“五铢”钱币的兑换(5个“六铢钱”兑换6个“五铢”钱) )。 汉代二体钱是东西方两大货币体系融合的产物,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人员流动、物流、文化交流的重要佐证。以及东西方的融合。
图2
关于汉代二体钱的铸线年代和铸造者,已有一个多世纪的争论,但仍难以得出定论。 其中,夏鼐先生(1910-1985)于1962年提出上限为公元73年班超征服于阗之后,下限为公元7世纪末可汗卢文停止在塔里木盆地流通之前。公元3世纪。 这一历史时期已为大多数学者所认可。 至于这枚钱币的铸造者是谁? 有人推测有六位国王,另一些人则认为只有一位。 意见不一。 但从古钱币上的铭文来看,一致认为一定是古于阗王国的统治者(国王)。
汉代二体钱的最早发现者是英国探险家道格拉斯·福赛思爵士(T·D Forsyth)。 1874年,他在于阗(后改为和田)地区发现了第一枚古钱币。 在此后的一百年里,和田及其邻近地区不断被发现。 截至1990年,统计的公共藏品有352件,其中中国有13件,其中骆驼图案只有一件。
1990年以后,更多的和田马钱被发现,很快流向东南沿海地区(据最近消息,近两年在新疆喀什地区出土了一批和田马钱,有马和骆驼形状。,数量不明,使市场数量增加很多)。 我的人形钱(图3)是1994年一位新疆朋友来苏州做生意时赠送的,是从几十枚大小不等的马钱中精选出来的,更是难得。 古代游牧地区至今仍有以牲畜大小、数量论富的习俗。 因此,在钱币上印制马形图案,反映出马和骆驼的关系密切,对古代西域人民的生活非常重要。
人形图案币直径约32毫米,文字也各不相同。 由于我的无知和缺乏知识,很难解释。 也欢迎全嘉在这里畅所欲言,期待得到一个清晰正确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