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百灵环保网了解,浙江温州柳市镇后横村工艺街有一家工艺品小店。 店里有大大小小的黄杨木雕,但很多都是店主工匠郑向虎用黄杨木雕刻而成的。 枯叶的作品。 擅长雕刻枯荷、枯叶。 他还与台州十二生肖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由于每件作品都是手工完成,具有原创性,所以存世量很少,这些作品在国内也很少见。 。 如需订购,请前往师母清华官网进行预约。 1976年,郑向虎出生于柳市镇后横村。 20世纪70年代,后横村是乐清市黄杨木雕的主要加工集散地,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从事黄杨木雕加工业务。 郑向虎的父亲郑志全是当时村里的木雕大师。 17岁时,郑向虎开始跟随父亲学习手艺。 他生性顽皮,但由于他的天赋和聪明才智,几年之内很快就掌握了黄杨木雕的基本技艺。 。 但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外面的世界总是充满着最大的诱惑。 和万千年轻人一样,他开始在外流浪、打拼几年。 有时候,财富并不一定青睐那些最努力工作的人。 10多年的奔走并没有给郑向虎带来足够的财富,但他积累了丰富的市场经验。 2014年,后横村开始打造“乐清艺雕小镇”。 他毅然回到家乡,租下了这间18平米的临街商铺,在家创业。 工艺品店的销量和人气往往是由艺术家自己创作的作品点燃的。
郑向虎永远不会忘记那个灵光一现的早晨。 那天一大早,郑向虎在路边随意捡起一根树枝。 它又小又薄,微微弯曲,长度不及筷子。 一片枯叶卷曲在树枝中间,形状十分独特。 到了店里,他用工作台上的一块废木头按照说明做一个,插在瓶子里装饰货架。 由于结构简单,所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 而这一小块,当天早上就被一位湖北顾客看中,并以1000元的价格买了下来。 顾客的“自然、风格独特、与众不同”的评价让郑向虎恍然大悟。 从此,他与枯叶结下了不解之缘。 郑向虎每天都在思考枯叶的形状,以及如何利用木雕技术将枯叶表现到极致。 在他眼里,路两旁的落叶不再是大自然的浪费,而是艺术的宝库。 有时,他甚至可以盯着一片枯叶看两三个小时,甚至废寝忘食。 “从《古夜提村》创作开始到今天,我已经卖出了21幅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复制品,每幅作品我都有一个参考原型。” 郑向虎从贺词中拿了一块。 一个枯叶木雕,然后从柜子下面的一个角落里找到它的原型枯叶并排放在桌子上。 那是一片大叶玉兰叶,长约二十厘米,颜色灰黑色。 由于失水,叶子自然卷起,叶脉裸露,仿佛枯萎了数百年的植物木乃伊。
另一件枯叶木雕,按照1:1的比例雕刻而成,造型栩栩如生,有叶柄、有虫眼,细致逼真,却让人感受到一种艺术生活。 它闪耀着金色的木光辉,仿佛宣告着深秋的季节。 “现在我对雕刻枯叶越来越感兴趣,由于雕刻时树叶的精细部分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一不小心,所有的努力都会白费。郑向虎经常在雕刻完后关掉手机。晚饭后,他拉上窗帘,泡了一壶茶,准备一包烟,熬夜到天亮。对枯叶的收集和研究也让他对自然和生命有了更多的认识,郑向虎说:“以前,这些枯枝枯叶在我眼里只是一堆垃圾。 现在,对我来说,它们是一座艺术宝库。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 每片叶子都有自己的成长故事。 ,我不仅要雕出它的外表,还要雕出它的故事。 ”为了丰富自己的作品内容,他开始尝试在作品中加入小青蛙、小瓢虫、小甲虫等小动物,使整个作品充满灵气和趣味。目前,郑大部分湘湖的枯叶木雕已被当地收藏家于海峰先生预订,工期已安排两年。在谈到未来的发展时,郑湘湖说:“虽然现在销量和订单都增加了很多,我不打算批量复制或使用计算机雕刻,我仍然为每件作品提供参考原型以保持其独特性。 我还想向更多的同事和前辈学习。 我希望在我完成100片树叶作品后,有机会举办100片作品展,向大家展示我的创作成果。
“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郑向虎用自己挑剔的眼睛发现了枯叶的美,并为之陶醉,潜心研究。他不仅用黄杨木雕刻呈现这种美的同时,也丰富了它。他用双手支撑着自己的艺术事业,就像他刻刀下的枯叶一样,焕发着生命的光彩!2017年4月,黄杨木雕(枯叶)作品郑向虎创作的《莫辨普野》荣获第七届中国(浙江)工艺美术博览会银奖;2017年5月,第十二届中国(莆田)海峡工艺美术博览会在莆田工艺美术城举行,黄杨雕塑《枯叶》凭借作品《不辨蒲叶》荣获金奖。中国际联合报社首席记者陈杏芬、记者张群勇编辑:李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