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
东北大学始建于1923年,“九一八事变”后,学校流放到北平。 1933年,并入奉勇大学。 1937年,迁往开封、西安办学。 1946年学校恢复原校址沉阳,1948年再次迁往北平。1949年3月,东北行政委员会决定在工程学院(部分)和理学院的基础上组建沉阳工学院。东北大学。 次年,更名为东北工学院,隶属于冶金工业部。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改组,清华大学、大连工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山东大学、西北工学院、青岛工学院、苏南工业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同济大学、和南开大学。 、复旦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各学科系,包括电机系、矿业系、冶金系、土木系、建筑系、市政系(系)、外语系、财务系等并入东北工学院。 同年,东北工学院开始招收研究生。 东北工学院数学系调整至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物理系调整至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工程系调整至大连工学院(现大连工业大学)技术)。 东北工学院地质系、长春分院与山东大学部分物理系、地质矿物学系合并组建东北地质学院(后更名为长春理工大学)。 第三次全国院系调整期间,东北工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系西迁西安,成立西安建筑工程学院(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1960年,东北工学院被列为全国64所重点大学之一。 1981年,东北工学院被国家确定为首批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校之一。 1986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东北工学院成为全国33所试点研究生院之一。 1987年在秦皇岛设立分校,1993年更名为东北大学。 1996年被选为“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 2002年,签订“985”工程协议。 1998年划归教育部。 2007年入选“111”计划,2014年入选“2011”计划。 2017年成为世界一流大学(B类)和一流学科建设大学。 原冶金部唯一的大学(沉阳黄金学院并非东北大学所属学科)已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东大先后研制了我国第一台电子模拟计算机、国内第一台CT、第一台超级钢及钒钛磁铁矿冶炼新技术、钢铁工业节能理论与技术、控轧控冷技术、混合智能技术等。优化。 控制技术和一大批高水平科研成果。 2011年至2017年,学校承担各类科技项目6387项,获得各类科技奖励279项,其中国家级奖励14项,省部级一等奖58项; 获得国家专利1,499项,其中发明专利1,127项。 ; 三大检索共收录论文14,644篇。 截至2017年12月,学校拥有研究机构100余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 拥有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辽宁省协同创新中心3个。 建有科技部国家科技政策东北研究中心、教育部科技政策研究战略培育基地、城乡社区研究院等人文社会科学基地民政部。 “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东北区域中心也设在东北大学。
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
1952年,院系重组为北洋大学冶金矿业系、唐山铁道学院冶金系、山西大学冶金系、西北工学院矿冶系、唐山铁道学院冶金系、采矿系。北京理工大学、清华大学钢铁机械专业、矿业学院。 金属集团合并,北京钢铁工业学院在清华大学内正式成立。 下设采矿、冶金、机械、冶金热处理、金属压力加工五个部门。 学制为四年。 1960年成为全国重点大学,更名为北京钢铁学院。 1981年,学校成为国家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88年更名为北京科技大学。 1997年入选“211”工程名单。 1998年由冶金部划转教育部。 2011年入选“111”计划,2014年入选“2011”计划。 2017年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大学”。 据2019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共有教职工3368人,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职工504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职工814人,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职工1836人。时间老师。 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双聘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双聘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人,学科评议委员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专家组,国家973工程首席科学家3人,国家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5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0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5人。特聘教授、“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1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4人,青年拔尖人才3人,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百千人才工程人选17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5人、北京市教学名师31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31人。
西安冶金建筑学院(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1952年,青岛工学院(现山东大学)土木工程系、北洋大学土木工程系、苏州工业专科学校土木建筑艺术系(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筑学专业) ) 被合并。 合并后的学校名称最初为西安建筑工程学院。 1956年全国第三次院系调整,东北大学土木建筑系与西北工业学院土木工程系合并。 1959年更名为西安冶金学院,1963年更名为西安冶金建筑学院。 1981年成为国家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98年划归地方政府管辖。
截至2018年5月,学校有教职员工28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700余人,具有高级职称的1000余人; 拥有现任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双聘院士5名。 是全国教学名师、全国师德模范。 1、全国优秀教师4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全国优秀教育家1人,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全国优秀专业技术人才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万人计划”6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7人、中青年专家4人国家突出贡献人员、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中国青年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0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3人,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1人,陕西省重点领域拔尖人才1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陕西省特聘教授29人陕西省“百人计划”、陕西省“三五人才”5人、陕西省“三秦学者”特聘教授3人、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7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人国家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立项团队、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入选团队2个、国家级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3个省级教学团队29个,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7个。
鞍山钢铁学院(现辽宁科技大学)
1949年10月1日,鞍山工业专科学校成立,直属东北工业部。 1950年8月23日,学校成为东北工学院鞍山分院。 同年9月,学校大学及预科部北迁长春、吉林。 留校师生将学校发展成为鞍山钢铁工业学校。 后分为鞍山市第一钢铁工业学校和鞍山市第二钢铁工业学校。 1958年,冶金工业部决定组建本科层次鞍山钢铁学院。 1969年,鞍山钢铁学院、鞍山钢铁学校、鞍山冶金运输学校、鞍山钢铁技工学校等冶金工业部7个院校并入鞍山大学和鞍山技工学院,组建鞍山钢铁学院钢铁大学. 1978年更名为鞍山钢铁学院,198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1994年,并入鞍山高等职业学院(原鞍山大学)。 1998年划归地方政府管辖。2002年更名为鞍山钢铁大学。 同年,辽宁省冶金工业学校、辽宁省食品工业学校、辽宁省建筑材料学校合并。 2006年更名为辽宁科技大学。 次年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点。
据学校官网2019年2月消息,学校获批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学校、辽宁省转型发展试点学校。 “十二五”以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本科教学成果奖16项,国家级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3个,国家级规划教材1本,省级重点支持专业1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省级本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6个,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省级教学团队8个,省级教学名师11人,国家级精品视频开放课程1门、省级精品开放视频课程4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门、省级校企协同培养体系改革项目1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省级规划教材11部。
武汉钢铁学院(现武汉科技大学)
武汉钢铁学院成立于1958年,1981年学校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 武汉钢铁学院、武汉建筑学院(原武汉冶金建筑学院)、武汉冶金医学院合并组建武汉冶金科技大学。 1998年划归地方政府管辖。1999年更名为武汉科技大学。 湖北省政府、教育部与宝钢、鞍钢、武钢、首钢、中国冶金科工、中钢集团等六家大型企业共同创办武汉科技大学。 2016年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项目(二期)。
截至2015年,学校建立了湖北省高校中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耐火材料与冶金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 拥有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省级重点实验室8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科研基地3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 学校拥有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联合)1个、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2个。
马鞍山钢铁学院(现安徽工业大学)
马鞍山钢铁工业学校始建于1958年,1960年更名为马鞍山钢铁专科学校,1962年降格为中专,更名为马鞍山钢铁学校。 1971年更名为马鞍山钢铁工业学校。 1977年更名为马鞍山钢铁学院(本科)。 1985年更名为华东冶金学院。 1998年划归地方政府管辖。2000年与安徽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更名为安徽工业大学。 2011年9月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2013年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截至2018年10月,学校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级综合专业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个、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个、国家级校外实践1个大学生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规划教材4部,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7个,新工科建设项目2个; 13个安徽省特色专业、2个安徽省品牌专业、19个安徽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安徽省振兴计划新专业建设项目9个,8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评估)。
包头钢铁学院(现内蒙古科技大学)
1956年2月,重工业部决定在包头建立“重工业部包头钢铁工业学校”和“重工业部包头建筑工程学校”。 1957年4月,冶金工业部决定将包头钢铁工业学校和包头建筑工程学校合并成立“冶金工业部包头工业学校”。 1958年,包头工业学校与包头钢铁公司大学预科团合并组建“包头工学院”。 1959年更名为包头钢铁工业学院。 1960年更名为包头钢铁学院。 1964年降格为中专,定名为包头钢铁学校。 1978年恢复包头钢铁学院,1992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1998年划归地方政府管辖。2003年与包头师范学院、包头医学院联合组建内蒙古科技大学。 次年,三所学校分别开学。 201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权。
2016年1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拥有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自治区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3个、国家级高等教育特色专业4个建设工地、自治区级特色专业。 现有品牌专业25个,自治区重点建设专业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自治区精品课程49门,自治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
山东冶金工业学院(现青岛理工大学)
山东冶金学院始建于1960年,1963年降格为中专,定名为青岛冶金建筑学校。 1972年成立山东冶金学校。 1978年升格为山东冶金工业学院。 1985年更名为青岛建筑工程学院。 1998年划归地方政府管辖。2004年更名为青岛理工大学。 2016年入围“111”计划。
截至2014年3月,青岛科技大学拥有2个国家级工程中心、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5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7个省级实验室、1个省级人文社科中心研究基地。 个人的。 据2016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青岛理工大学拥有1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9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工程专业硕士学位培养领域、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授权,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10个山东省“十二五”重点学科。
沉阳黄金学院(1995年并入东北大学)
沉阳有色金属工业学校始建于1952年
1952年,沉阳工程高级职业学校(冶金)并入沉阳有色金属工业学校
1958年,沉阳有色金属工业学校升格为沉阳冶金学院。
1960年,沉阳冶金专科学校升格为辽宁冶金专科学校。
1963年,辽宁冶金学院改制为沉阳有色金属学校。
1962年,辽宁冶金学院(部分)并入鞍山钢铁学院,现为辽宁科技大学。
1978年,沉阳有色金属学校升格为沉阳黄金学院。
1988年,沉阳黄金学院升格为沉阳黄金学院。
1995年,沉阳金学院撤销,并入东北大学。
本溪冶金学院(辽宁科技大学)
1914年,创办本溪县师范学堂。
1938年,本溪县师范专科学校更名为奉天省立本溪工程国立专科学校。
1946年,奉天省立本溪工程民族高级学校更名为辽宁省立本溪工程职业学校。
1948年,辽宁省立本溪工程职业学校更名为本溪煤铁公司工业职业学校。
1949年,本溪煤铁公司工业职业学校更名为本溪工程高级职业学校。
1952年,本溪工程高级职业学校更名为本溪工业技工学校。
1953年,本溪工业技工学校更名为本溪钢铁工业学校。
1956年,本溪业余钢铁专科学校成立。
1958年,本溪钢铁工业学校与本溪业余钢铁学院合并升格为本溪钢铁工业学院。
1960年,本溪钢铁工业学院更名为本溪钢铁学院。
1963年,本溪钢铁学院改制为本溪钢铁学校。
1970年,本溪钢铁学校更名为本溪钢铁公司钢铁学校。
1978年,本溪钢铁公司钢铁学校更名为本溪钢铁学校。
1985年,本溪钢铁学校升格为本溪冶金学院。
1992年,本溪冶金学院更名为本溪冶金学院。
1995年,本溪职业学院并入本溪冶金学院。
2000年,本溪师范学院并入本溪冶金学院。
2004年,本溪冶金学院升格为辽宁科技大学
截至2018年12月,学校拥有国家级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本科重点建设专业1个、省级本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1个。 有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8个,省级精品课程14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 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0个,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1个,省级双创示范基地1个基地1个,省级众创空间1个。 承担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教育部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27项,承担省级以上教育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项目190项,荣获27项省级教学成果奖。 ,其中一等奖5名。
长春工业学院(现长春工业学院)
1952年8月,成立长春测绘地质技术学校,隶属于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11月隶属于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
1953年9月,长春测量地质技术学校更名为中央人民政府长春重工业地质学校。
1955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长春重工业地质学校更名为长春重工业地质学校。
1956年7月,长春重工业地质学校更名为长春冶金工业地质学校,隶属于冶金工业部。
1958年10月,冶金工业长春地质学校更名为长春冶金地质学院。
1963年5月,长春冶金地质学院更名为长春冶金地质学校。
1969年5月,长春冶金地质学校隶属吉林省冶金局。 [6]
1978年6月,长春冶金地质学校隶属冶金工业部。
1985年1月,长春冶金地质学校更名为长春冶金地质学院。
1992年4月,长春冶金地质学院更名为长春地质学院。
1993年5月,长春地质学院更名为长春工业学院。
沉阳工业学院(并入沉阳大学)
学校始建于1949年4月,由原东北部接管的省立沉阳第一工程职业学校、省立第二工程职业学校和东北高级职业学校合并而成。行业。 学校定名为东北管委会工业部沉阳工学院。 高级职业学校和第一技工学校始建于1906年,原名奉天工业学校; 1922年创办第二技工学校; 东北职业学校成立于1948年,以这三所学校为基础,经过调整,于同年9月1日正式开学。 当时设有力学、应用化学、土木工程、冶金、会计五个学科,共14个班,学生591人。 此后,经过几年的学科调整,学校逐渐从多学科的工业学校转变为以金属切削、铸造、焊接、热处理、锻造五个专业为主的单一机械中专学校。 1952年4月,学校更名为工业部沉阳工业技术学校、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沉阳机械工业学校、冶金工业部沉阳冶金机械工业学校分别于 1953 年 5 月和 1956 年。 1958年12月,学校升格为专科学校,定名为沉阳冶金机械学院。 1963年6月,停办专科学校,重建中专,定名为沉阳冶金机械学校。 “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停止招生6年。 1972年,学校恢复招生,划归沉阳冶金局领导。 1973年划归辽宁省冶金局领导。 197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恢复为普通高等学校。 校名仍为沉阳冶金机械学院,隶属于冶金工业部。 1992年,经冶金部同意、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更名为沉阳工业学院。
重庆钢铁学院(2004年与重庆石油学院合并组建重庆科学技术学院)
1951年7月筹建“西南工业部钢铁工业管理局专修科”,设在原巴县马王(九龙坡区)。
1952年4月,学校更名为“西南工业部冶金工业学校”。
1952年11月12日,万里同志签署命令,将学校更名为“重庆钢铁工业学校”。
1953年,中央重工业部拨款在复兴村(今大渡口区钢铁村)建校舍,次年春学校迁至此。
In June 1959, according to the order of Comrade He Long, the school moved to the former site of the Southwest Trade Union Cadre School in Yangjiaping (the current site of the South Campus).
In 1980, it was designated as a national key technical secondary school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 1984, the dual leadership of the Ministry of Metallurgy and Chongqing Municipality was implemented, with the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 system dominated by the ministry.
In 1985, with the approval of the Ministry of Metallurgy and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he school was upgraded to "Chongqing Iron and Steel College".
In February 1992, the State Education Commission adjusted the name of the school to "Chongqing Iron and Steel College".
In July 1998, the school was transferred to Chongqing City and implemented a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 system jointly built by the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with Chongqing City's local management as the mainstay.
In February 1999, with the consent of the Chongqing Municipal People's Government and approval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he school was renamed "Chongqing Industrial College".
Harbin Metallurgical Surveying College (now Heilongjiang Engineering College)
The school was founded in January 1953. Its original names were Harbin Surveying School, Harbin Metallurgical Surveying College, and Harbin Surveying College. In March 1994, it was renamed Harbin Engineering College with the approval of the State Education Commission and the Ministry of Metallurgy. In March 2000, the school merged with Heilongjiang Communications College to form Heilongjiang Engineering College.
Each school has changed its name several times. In order to better highlight the effect of being directly under the Ministry of Metallurgy, the editor has changed the name of the original school to highlight metallurgy as much as possible.
Note: Because the editor is busy studying, most of this writing is for editing, and a lot of the content is copied from the Internet. If there is any infringement, it will be deleted immediately. This discussion does not include universities directly under the Ferrous Metals Corporation. Kunming Metallurgical College is affiliated to the Yunnan Provincial Department of Metallurgy. It is a good technical college and is not within the scope of this discussion. Omissions are inevitable, please correct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