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收藏资讯

孔子的财富观内容丰富,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陈忠海原创 中国发展观察

本刊专栏作家、文史学者陈忠海长期从事金融工作。 近年来专注于经济史、金融史研究。 出版《曹操》、《撑起中国:清朝在经济战争中垮台》、《说明》等历史人物传记8部。 出版《拿下中国:民国金融战争》等历史文集6部,发表各类专栏数百篇。

孔子从来不反对追求财富,但他强调财富必须通过合法途径获得。 一旦拥有了财富,就应该把它当作实现人生理想的手段,而不是用来挥霍的工具。 孔子的财富观内容丰富,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激励着我们。

财富是美丽的

孔子并不拒绝财富。 《论语·子路》记载,卫献公之子景山掌管财政。 当他有了一点财富时,孔子说:“差不多了。” 当财富增加时,孔子说:“成了。” 意味着它更加完整; 当达到财富的时候,孔子说:“美”,就是说更加完美。 由此可见,孔子不仅不反对创造和拥有财富,而且还予以赞扬。

《易经》是儒家推崇的经典之一,孔子的很多思想都受到《易经》的影响。 《周易·系辞传》云:“莫高尚莫过于富贵,莫高莫莫过于圣人。备物以用,立功造福天下”。 《周易》认为,没有什么比财富和荣誉更高尚、更高尚的了,所以人应该像圣人那样,从事生产劳动和发明创造,从而获得财富。 孔子接受了这个想法。 他在《论语·叔尔》中说:“你有钱,可以求,即使你是一个鞭子里的人,我也会做到;如果你求不到,那怎么办?”我喜欢。” 在孔子看来,如果能够追求富贵,即使是鞭打别人的卑贱工作,他们也愿意去做; 如果不能追求富贵,不如按照自己的爱好去做事。

孔子并不轻视财富,而是赞扬那些通过能力获得财富的人。 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善于经商。 经商于曹、鲁,家产黄金。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孔子有“弟子七十人”,其中以“词”最为有益。 这里的“辞”是指子贡的本名端木辞。 司马迁在《史记·霍氏列传》中记载了17人的经商活动,并将自贡列为第二位。 孔子对子贡评价很高,评价很高。 子贡曾问孔子:“你要送给谁?” ”孔子说:“你有这个器皿。 子贡又问:“是什么兵器?” 孔子曰:“护廉”。 “胡琏”是祠堂里盛放小米的器物。 从王公贵族到最低级的官员,都放置在高厅。 在宗庙中与鼎配合使用。 孔子用“胡炼器”来比喻他的儿子。 功的意思是,在他眼里,子贡不是一个普通人,而是国家治理的栋梁。

在治国理政方面,孔子主张全民皆能富足,因为如果人民生活贫困,社会就难以安定。 孔子在《论语·先文》中指出“穷无怨难,富无骄易”。 他认为,人们在解决了生活中的温饱问题后,追求礼乐文明并不难,但如果始终生活在贫困之中,就很难保持平静的心态。 孔子在《论语·尧曰》中提出“利民而利民,而不利民而不利民”。 他认为应该鼓励人们做有助于改善生活和实现繁荣的事情。 《论语·子路》记载,孔子去卫国时,冉有驾着汽车。 孔子看到卫国人口众多,不禁感叹:“真是百姓啊。” 冉有问道:“既然是老百姓,又能怎样呢?” 这意味着对于一个人口如此多的国家来说,该怎么办呢? 孔子的回答很简单:“富有”。

鲁哀公曾向孔子请教政事。 孔子认为,最重要的是让人民富裕。 《孔子家语·圣君》记载,鲁哀公问如何使百姓富裕。 孔子说:“赋税减少,人民就会富裕”。 鲁哀公认为这样做会使你更加贫穷。 孔子引用“君子为民之父”。 ”这首诗说明了子女的财富与父母的财富相等,并认为“无子富而父母贫。”孔子“藏富于民”的思想影响很大。 《论语·颜渊》记载,鲁国发生饥荒,国家财政困难,鲁哀公问孔子弟子幽若怎么办,幽若说:“百姓已足,谁为君,谁不足? 民不足,谁为君足?”是啊,民富,你怎能不富? 民不富,你怎能富?

明智地赚钱

孔子扔钱赌博_孔子像被扔钱_摆孔子像有什么说法

孔子并不反对追求财富,但强调追求财富需要有正当的方式方法。 孔子在《论语·礼仁》中说:“富贵,是人之所欲,不按道而得,则不居也;贫贱,是人所憎恶,若不按道而得,则不居也。”不是按道得来的,所以,不要去。” 意思是说:财富,人人都向往,但以不正当手段得来的,君子不享受; 贫穷和卑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但如果用不正当的手段除掉它们,君子就不会享受它。 不会做。 孔子在《论语·述尔》中强调:“节食饮水,屈臂枕头,亦然也。不义的富贵于我,如浮云。” 意思是:吃粗粮,喝白水,屈臂为枕,其乐在其中,而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的财富,对我来说却如天上的浮云。

孔子并不强调贫穷和幸福,但他强调财富如果来源不当,不如没有。 什么样的财富属于“有道”? 孔子认为必须遵守“义”,这是他最强调的一点。 在孔子看来,“义”是社会价值体系的基础,是人类内在道德的根本需要。 孔子在《论语·礼仁》中强调,“君子比喻天下,无过不去,义以比较为基础”。 他还强调“君子比义,小人比利”。 《论语·阳火》中强调“君子以义为先,君子有勇无义则天下乱,小人有勇无义则为贼”。 这些都凸显了“义”的重要性。

“义”不仅是孔子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也是衡量财富的重要标准。 《论语·先文》记载子路问如何成为一个完美的人。 孔子举了几个例子,认为“若臧武仲之学问,当众羞辱不甘,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其文才”。 礼乐亦能成成人。”也就是说,像臧无仲那样有智慧,孟公绰那样无私,卞庄子那样勇敢,冉求那样有才华,他们都可以利用礼乐来提高自己。这样的人,堪称完美。为了让子路理解得更透彻,孔子补充道:“见利则思义,见危则令,不忘己言。”人生久了,就可以做人了!”孔子认为,见利就想到“义”,就像临危不惧,置身事外不忘诺言一样。长期处于贫困状态,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只有能做到这些的人才能称得上完美。

什么是“义”? 《中庸》认为:“仁义为宜”。 韩愈在《元道》中解释道:“义者谓之义。” “义”不仅是人们的行为规范,也是价值目标,强调行为的本质。 合法性和合理性,对于财富来说,获取手段不公平、不合理收益都被归为“不义”。 在孔子看来,它们是有害的,宁愿避免。 与“义”相关的是“礼”,它强调秩序的重要性。 就财富命题而言,“义”、“礼”都可以归于“道”的范畴。 如果它们匹配,则意味着“有办法”,如果不匹配,则意味着“没有办法”。

孔子认为“以礼行义,以义生利,利民,为政之要”。 他强调义在先,见利思义,强调赚钱的正道。 我之所以强调这些,是因为孔子认识到,如果人只追求利益,只看是否对自己有利而做事,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这就是《论语·礼仁》所说的:“只顾利益行事会招致更多怨恨。” 嵇康子是鲁国大臣,非常富有。 孔子的学生冉求还在帮助季康子不断地向百姓增加赋税来赚钱。 孔子对此十分愤怒,宣布要与冉求断绝师生关系,并号召“击鼓攻打”。 没关系。”

以财富为生

宋代以前,《大学》一直隶属于《礼记》,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四十二篇。 《大学》对财富和理财有很多论述,有“《大学》理财十章半”之说。 关于财富,《大学》云:“生财有大法,住者多,食者少,用者病,用者安,则财也”。仁者以财致富,不仁者以身致富。” 意思是:创造财富的人多,消费财富的人少; 快创造财富,慢使用财富,让你永远富有; 有德的人会牺牲自己的财富来修身,无德的人会牺牲自己的生命。 寻求财富。 《大学》把修身、治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理想,并认为财富是实现这些理想的手段,而不是挥霍。

一般认为《大学》是孔子弟子曾子所著。 “生财有道”的思想直接继承于孔子。 《大学》虽然不是孔子所著,但其财富观与孔子一脉相承。 在评价财富时,孔子把“仁”作为另一个重要标准。 “仁”与“义”、“礼”一样,是孔子政治伦理思想的核心理念。 它们是孔子对各种优秀品质的总结。 孔子在《论语·先文》中提出:“君子有不仁,无小人有仁”。 孔子也说“君子弃仁,名则恶”。 他认为,背离“仁”的君子必须遵守的准则,才能出名。 在孔子看来,“仁”的境界是很高的,甚至是很难达到的。 君子必须始终努力,小人更难达到。

在孔子的财富观中,如果说“义”强调如何获得财富,那么“仁”则强调拥有财富后的态度和行为。 在《论语·永夜》中,子贡问孔子:“如果一个人能够施与民,帮助众人,岂能称为仁吗?” 意思是说,如果有一个人能够给人民带来很多好处,帮助大家,这个人算不算仁慈的人呢? 孔子回答说:“仁有什么问题?一定是圣人!尧、舜和其他人一样有病!” 这意味着他不仅是一个仁慈的人,而且还是一个圣人。 连尧、舜都做不到这一点。 孔子认为,不仅自己能过得好,而且还能帮助别人过得好,这就是“仁”的体现。

关于财富,还有子贡与孔子的一段对话,记载在《论语·雪儿》中。 子贡问:“穷而不谄媚,富而不骄是怎样的呢?” 孔子回答说:“是啊,宁可贫而乐,富而有礼。” 子贡提出的人生境界并不低。 但孔子认为还可以更高,即穷而能享道,富而能懂礼。 根据孔子的这一论述,《礼记·曲礼》进一步指出:“富而懂得礼,则不骄淫;贫而贱,则不骄。”客气了,你的野心不会令人畏惧。” 人们认为,富了之后,一定要“不骄”。 “不淫乱”,不能“为财不仁”,用财富回报社会。 这也是孔子财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主张商业与生活相结合,从而形成了儒家商业文化。 儒商文化认为,对财富的追求应该受到肯定,但必须以正直的方式去做,不能谋取不义之财。 拥有财富后,要把“德”放在“富”之前,用财富实现人生理想,用财富回报社会。 而不是为了财富而挥霍金钱或者不仁慈。 儒家商业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体现了圣人强者的风范,深刻影响了两千多年来的商业活动。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