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古玩市场

北京人文函授大学 发起于新闻灿烂于文学

今天给各位分享北京人文函授大学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发起于新闻灿烂于文学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1、2010年6月,张葆海(左一)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著名作家邓友梅颁奖。

2、张葆海从一名电工起步,考取记者,转行文化与文化市场执法工作,编写过文史资料,从事过党员干部教育和红色文化研究……一路走来,始终没有离开“文字”这一行当,持之以恒地爱着文学,孜孜不倦地“玩”着那些有灵性的符号,创作完成多部长篇小说和纪实文学、报告文学等。

3、从工人到记者出版新闻作品集

4、1967年5月,张葆海出生在昌邑县太保庄乡(今属峡山区),从小喜欢读书,抱着《红楼梦》《西游记》等名著“啃”。高二时,他在作文课上写小说,被老师点名批评。

5、1986年高考预选前,知道高考无望的他干脆随心所欲地写起小说来,创作了3000多字的小说《颤抖》,排解郁闷。当年,他考入一所技工学校,学采矿专业,却难以割舍对文学的热爱。其间,参加了北京人文函授大学文学系学习。1989年9月,他被分配到昌邑县第二水泥厂,成为一名电工。厂区坐落在昌邑最南端,紧靠峡山水库,周边全是农村,是安静的读书环境。于是,他又参加了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业余时间全部用于学习和阅读。

6、1991年,张葆海考入昌邑人民广播电台,开始专职新闻生涯。参加工作10周年时,他已调入昌邑日报社3年,望着案头堆积如山的稿件,摆满书橱的获奖证书,他冒出出一本作品集的想法。他买来电脑,边学习打字边整理稿件,半年多敲出20多万字的书稿。1999年9月,由他撰写的昌邑市首部新闻作品集《大地求索》出版,中国记者协会理事、国内部主任阮观荣作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7、转战文化系统创作第一部长篇

8、张葆海对家乡的历史文化有着浓厚兴趣,一直想深入探求昌邑历史与人文,可忙于新闻采编时一直未能如愿。

9、2003年年底《昌邑日报》停刊,他被分流到昌邑市文化局工作。他把主要精力放在挖掘整理地方历史文化方面,被抽调到档案馆后更是如鱼得水,白天整理资料,晚上伏案疾书。先后主编和参编《昌邑村情》《昌邑知名企业》《我们走过那黎明的河边》《天南地北昌邑人》等文献资料。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主编《神圣抗战》一书,被教育部等部门列为青少年教育读本。2008年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编辑出版《诚信·和谐——改革开放30周年昌邑发展巡礼》一书,从搜集材料到设计出版,仅用8个月的时间,这部图文并茂、史料丰富的大型文献便呈现在人们面前,书中许多鲜为人知的史料和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让人惊叹不已。

10、2009年4月,张葆海奉调昌邑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工作,很快创出了潍坊市文化市场执法工作的样板。文学成了业余爱好,是他心中的“痛”。“还是那句话,我爱昌邑,我熟悉昌邑,所以我离不开写作,也离不开昌邑。”他说。

11、早在1998年,他已开始创作长篇小说《村里村外》,讲述发生在山区的村庄故事,2011年8月出版。莫言题写书名,著名作家张笑天、周明题词祝贺,先后荣获“作家报杯”全国文学艺术大奖赛金奖、中国世纪大采风征文活动金奖、第二届“风筝都文化奖”。2011年10月,出版报告文学作品集《时代风采》,其中14篇报告文学作品获全国征文一、二等奖。之后,出版中篇小说集《且听蝉鸣》,贾平凹作序。曾先后六次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颁奖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文化泰斗、著名学者接见。

12、目前,他创作完成长篇小说《大粮仓》,讲述的是黄河滩退役军人自主创业,将家乡盐碱地、摞荒地改造成粮仓的故事。“小说总要有矛盾冲突,虚构一些不‘体面’的人和事,但县城太小,总担心有人会对号入座,所以就会限制一些思维和情节。”张葆海说,这也是身居“小地方”的作家们创作的局限性,也是文学与现实的矛盾。

13、编写文史大观遍走村庄积累素材

14、2013年,张葆海奉命为原昌邑县委书记刘洪仁(昌邑时段1978—1983)整理回忆录。刘洪仁任职时,张葆海还上学,两人更没有见过面。为此,他到档案馆查资料,采访当年任职的村支书和机关干部,复印资料和记笔记1000多页,仅半年时间完成8万多字,得到刘洪仁的充分肯定。

15、2014年3月,张葆海奉调到昌邑市政协工作。当时,昌邑市政协正在编写《昌邑市乡村文史大观》系列文史资料,每个镇街一卷。张葆海主笔《北孟卷》《饮马卷》《石埠卷》《奎聚卷》。三年间,他对这四个镇街的村庄做了详细调研,对用作桥面的古碑打着手电,深入桥底逐字抄录。同时配合其他参编同事拍摄照片、走访调研,走遍了四个镇街的村庄,对每个村庄的文化资源、村情村貌等做普查,积累了大量素材。

16、2015年,恰逢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昌邑市龙池镇计划利用烈士祠东西厢房打造龙池抗战纪念馆。这是昌邑市第一个红色展馆、全国首家乡镇级承建的抗战纪念馆,张葆海主笔撰写布展文案,开始挖掘昌邑红色文化资源,把昌邑党史、抗战史梳理了一遍,特别对渤海走廊革命斗争史做了重点研究。

17、挖掘红色文化写成长篇纪实小说

18、2017年开始,张葆海参与昌邑市党性教育基地的筹建工作,先后参与龙池镇红色文化展览中心、红色文化小镇、渤海走廊革命斗争陈列馆等策划布展工作。为挖掘渤海走廊革命斗争史,他与几位同志一起,从招远开始,沿着渤海走廊的路线,从东往西实地探访100多个村庄,采访数十位80岁以上的老人,边走边打听,在莱州查找到运金部队过胶莱河的渡口,并确认了过河过程。

19、他们还先后到大连、上海、北京、济南、滨州、淄博等地采访当年的亲历者和后人,获取不少新资料,弄清了渤海走廊的具体路线以及胶东抗日军民如何夺金、运金等细节,还从玲珑金矿带回一些采金的老物件和金矿石标本。

20、在此期间,网上刊发了一张原昌邑县独立营政委宫愚公在上海华东医院住院的照片。查访后得知老人已于一个月前去世。宫愚公是渤海走廊革命斗争的亲历者,也是主要指挥者之一。请示昌邑市委组织部领导后,张葆海等赶赴上海,终于找到宫愚公的二儿子宫建华,委婉表达想征集“渤海走廊”相关实物、资料的意愿。“不巧的是在我们赶到的前几天,他刚把父亲的遗物捐献给了淮海战役纪念馆。”张葆海遗憾地说,好在宫建华送给他们一本宫愚公的老相册,还讲述了从父亲那里听到的一些革命斗争故事。

21、昌邑市都昌街道渔埠村孙阁田先后将六个儿子送上战场,“一门六英”的故事在昌邑广为人知,在渤海走廊革命斗争陈列馆里以雕塑呈现。张葆海等经多方打听,终于与孙阁田的外甥取得联系,知道孙阁田还有三个女儿在世,了解了更加详细的细节。2019年8月23日,孙阁田两位年近九旬的女儿带领儿孙等九人来到渤海走廊革命斗争陈列馆,在“一门六英”的雕塑前拍了一张特殊的“全家福”。

22、2020年,张葆海还意外采访了90多岁的抗美援朝老兵董桂欣,收集了他从朝鲜带回的珍藏了68年的一枚枫叶和一张朝鲜小姑娘的照片、一张五元的朝鲜币,成为渤海走廊革命斗争陈列馆的“镇馆之宝”。

23、从建馆收集资料,到撰写布展大纲,张葆海总有意犹未尽的感觉。馆内展陈资料是脉络性的,如果将渤海走廊革命斗争的史料全面呈现出来,无疑是对展馆的有益补充。于是,他又创作了20多万字的纪实文学《生命密道》。渤海走廊革命斗争的亲历者林荣桢、傅毅武等题词祝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昌邑市委组织部编辑出版渤海走廊红色文化教育丛书(全四册),张葆海任执行主编,《生命密道》为丛书之一。

OK,关于北京人文函授大学和发起于新闻灿烂于文学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