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是大熊猫的故乡。
据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显示,四川省有野生大熊猫1387只,大熊猫栖息地面积202.7万公顷,分别占全国和全球的74.4%和78.7%。
近年来,四川省加快大熊猫栖息地大面积连片进度,重点实施完整保护,以珍稀濒危物种保护为重点,生物物种及其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
把栖息地留给大熊猫
四川省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圈养大熊猫种群。 截至2021年底,这里圈养大熊猫581只,占全球总数的86.33%。
“我们正在积极探索圈养大熊猫放归野外,促进小隔离种群的复兴。目前已放归野外大熊猫13只,目前存活11只。”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
为给大熊猫栖息繁衍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四川省政府印发了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办法,并印发了加强四川地区建设的意见。 目前,我们正在加快制定四川省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条例。
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成立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法庭,多地探索设立大熊猫国家公园警察大队、设立跨区域环境资源巡回审判点和区域警察工作站等。甘肃省青川县、平武县、温县建立了跨区域联防机制。
如何稳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四川省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栖息地处处长顾晓东表示,为清理收回四川地区194处采矿权,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采矿权分类收回办法多省级部门联合印发小水电站清理退出实施方案和财政奖补方案,分类淘汰小水电站在国家公园。
与此同时,栖息地保护和恢复工作持续开展。 综合运用国家和省级财政资金,突出大熊猫重要栖息地和重点廊道,实施生态修复26.56平方公里。 大熊猫国家公园雅安地区历史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成功入选国家示范工程。 对拟进入国家公园的重大建设项目,督促落实减排措施,实现占用与补偿平衡,努力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公园里,“人进猫退”改为“人退猫进”。
除了让社会各界参与公园的保护和建设之外,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发展图景正在由各方共同描绘。
为引导和支持社区绿色发展,四川省积极推进“点”落户,建设入口社区,实施核心保护区生态搬迁; 引导“线上”旅游,规范发展“大熊猫+”生态健康旅游,启动实施自然教育“千人计划”,年生态体验超过100万人次(次); 强化“表层”保护,选聘生态护林员1468人,全年支付集体公益林补偿费5177万元。
王景红表示,四川省正在加快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条例立法进程,构建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资源环境执法体系。 将科学研究作为大熊猫可持续保护的关键和基础工作,推动科研融合,提高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对大熊猫和大熊猫国家进行精细化管理。公园将实现。
除了政府投入外,民间公益组织也在持续关注和投入生态保护。
桃花源基金会社区工作负责人田乙介绍,以桃花源基金会、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成都市城市河道研究会等为代表的民间组织在四川省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保护工作,如:作为托管保护区,建立了社会力量参与生态保护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