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于《三联生活周刊》 2020年第44期。原标题为《苏轼的六幅书法真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侵权必究。
作曲/张雨绮
《致坐主久上人尺牍》(又名《北游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纸。运行脚本。 9行,共61字,26.1厘米29.5厘米,作于元丰元年(1078年),时年43岁。信中所称的“顾尚仁”,是苏轼担任杭州总督时所认识的杭州祥符寺和尚可久法师。据多方记载,苏轼自熙宁四年(1071年)到达杭州至三年任期结束,曾与杭州众多僧人有过接触。学者们通常认为《致坐主久上人尺牍》写于元丰元年或次年,当时苏轼已调任徐州知县,尚未贬黄州。收到杭州来信的苏轼想起故人,反思道:“北游五年,难免浑身是泥,做一个庶官。”人生的起起落落,都会暴露出你自己的无力。事实上,与苏轼在杭州度过的相对安逸的三年相比,苏轼在梅州(今山东省诸城市)和徐州的任期,由于一系列的自然灾害,充满了挑战。此书法精致典雅,结构有力,动作流畅,有研究早期《兰亭》和《二王》的痕迹,是苏轼早期书法的代表作。
《杜甫桤木诗卷帖》,又名《书杜工部桤木诗卷帖》,原藏于台北林石千山博物馆,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运行脚本。全书19行159字。元丰四年(1081年)、元丰二年(1079年),46岁的苏轼因嘲讽新政被捕后被释放。经过近140天的严刑拷打后,他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兵副特使。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转折点,也是他艺术创作的顶峰。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大量的书法作品,包括草书、楷书、行书等,其中纸本作品14幅,现存作品17幅。除了最著名的《寒食帖》之外,元丰四年的《杜甫桤木诗卷帖》也是黄州时期的代表性墨迹。《杜甫桤木诗卷帖》 苏轼将杜甫的七言韵诗《堂成》摘录成书。全卷虽然没有收录东坡的名字,但有清代乾隆、嘉庆、宣统大大小小的宝印数十枚。苏轼一生虽然没有模仿很多人的诗歌,但杜诗的奇特之处可能在于它的形象和韵味与黄州生活特别相关。公元760年春末,中年杜甫与家人在战乱中四处迁徙,最终在成都定居并建造了一座草堂。苏轼除了似在异国他乡的氛围外,还在后记中写下了诗中出现的四川桤木,反映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再也回不来的感觉。在《桤木诗》中,苏轼以正面表情为主,人物修长有力,结构圆润成熟,面部表情迷人,这与学**早期《二王》时的姿态不同。清代爱好者安琪曾评论道:“此卷书画柔和,墨色浓淡恰到好处,墨色越深,韵味越不同。”
《堂成》 蜡纸,大阪市立美术馆所有。 34.5厘米107.81厘米写于1093年,当时本介58岁。元佑八年的夏天,对于过着艰苦生活的苏轼来说,是一个尤为压抑的时期。他的生命。在家中,结婚25年的好妻子王君芝得了重病,于8月1日突然去世。在朝堂上,哲宗皇帝的脾气和懒惰没有丝毫改变,一心致力于教育事业。柯太后死后,他走上了自己的路。无奈之下,苏轼再次求助,并在赴定州前夕写下《李白仙诗帖》。据:010至30000年的记载,此帖所记两首诗,为来访的道士段元子口述,属于李白留下的诗作。虽然真实性值得怀疑,但两首诗所弥漫的超然深邃的气息,似乎特别符合苏轼此时厌倦官务、渴望投生到这个世界的心境。《李白仙诗帖》 外观活泼、大气,似乎是一件不受规则束缚的自发作品。第一行的字迹有些纤细飘逸,但第二行的文笔却比较犀利。它更重。正如现代著名书画鉴赏家徐邦达评价的那样,此帖格调飘逸,参差不齐,版式与他失意时所写的《东坡题跋》有所不同。
《李白仙诗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纸本。运行脚本。每行20行,共188字。 29厘米x 47.9厘米作于元佑五年(1090年),书号《寒食帖》,记载了苏轼与好友禅师的雄辩故事。辨才法师,又名圆净,热心佛学,热爱慈善事业,是苏轼一生交往密切的几位高僧之一。苏轼有几首与口才相关的诗流传至今。据《次辩才韵诗帖》记载,苏轼初任杭州刺史时,辩才治好了儿子的病,两人的友谊不断加深。然而,直到元佑四年(1089年)苏轼第二次前往杭州时,苏轼才有机会见到辩才,此时距他离开杭州已经十多年了。此时正退居龙井寺的边才,知道苏轼主动离开望京是为了远离党争,于是写了一首诗来纪念他们的相遇,名为“五月”一句安慰。苏轼。齐国公重回阆寺,以抚天下之忧。 ” 拯救世界的理想。《次辩才韵诗帖》 收录苏轼、辩才的诗和序。苏轼在诗中比喻陶渊明与庐山僧惠远的友谊,并说:“吾不如陶陵,师为袁公佑。”他们重逢的第二年,弁财去世了。苏轼这样回忆这段长达20年的神圣友谊:彼此。 ”回到杭州后,年近暮年的苏轼心情平静了一些,他的书法作品也变得更加从容。比如《赠上天竺辩才师》的字形结构更加规整简洁,书写节奏也更加流畅。平静不慌不忙,像一位温柔的老和尚。
《次辩才韵诗帖》 上海博物馆藏纸。正常脚本。 31.6厘米121.7厘米元佑二年(1087年),字季道,与苏轼、苏辙同科。之后,他的儿子又娶了两个女儿,生下两个儿子,苏家和黄家关系十分亲密。元佑二年,黄极道去世,任颍州知县。苏氏兄弟共同为朋友写了这篇悼词,以简洁、生动的方式缅怀死者。此时,结束了六年多的贫困,苏轼回到北京,升任国子监三品,主管文政重要事务。圈子一天天扩大。名利之中,苏轼保持着从容的风度,他的书法作品趋于刚健而又细腻。此卷是苏轼的楷书代表作。清代书画家达重光在信箱前的水面上刻下了这样的铭文。 “这是纯正的楷书,往返于晋唐之间,雅致道家,以朱河南、颜平原的笔迹流传于世界各地,是林氏同人的书法瑰宝和信仰”。名迹“修功亦硕士”,隐藏了整个故事的笔迹。线条粗壮,线条简洁,风格恭敬有分量。后半部分,墨色变深,字号变大,就像一首越玩越悲伤的挽歌。
《次辩才韵诗帖》 也称为《祭黄几道文》。纸本,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运行脚本。 28.6厘米x 40.2厘米1100年,65岁书号《致梦得秘校尺牍》 这是苏轼在海南儋州时唯一幸存的书法。非常有价值。根据帖子末尾写的“6月13日”,推测这是他流亡三年返回北方前7天写下的。苏轼无法直接与赵孟德告别,于是留下了这封信,向朋友告别,并告诉朋友们:“不知要多久才能再见”,更加珍惜这封信。在他的晚年。其书法不足百字,雄浑有力,沉稳自然,被认为是苏轼晚年书法风格的代表。
更多有趣的报道,请参阅本期新刊《渡海帖》,并点击下面的产品卡进行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