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词典》是为了贯彻1956年2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而编写的,对我国语言教育中推广普通话和规范汉语文字发挥了重要作用,语言应用和理论研究。 它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被公认为汉语词典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面临的总任务是建设新国家。 普及教育,提高全民特别是广大劳动人民的文化水平,是当时最紧迫的任务之一,而与文化教育相关的语言文字工作的三大任务——文字改革、普及普通话的普及,现代汉语的规范化也随之进行。 1950年6月,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1977年更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成立。 加强汉语标准化工作被列为这一时期研究所的重要任务。 主要汉语词典。
1953年,语言研究所将词典编纂及其组织领导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 1955年,“现代汉语词典(中型)编纂方法研究”被列为研究课题。 现代汉语中型词典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依据”。本课题的研究成果《现代汉语中型词典的编纂方法》(《汉语》月刊1956年7月—9月号)为《现代汉语中型词典》的编撰提供了理论准备。 《现代汉语词典》。
1955年10月,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字改革委员会召开全国语言文字改革会议后,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召开了现代汉语规范学术会议。 会上,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致开幕辞,国务院副总理陈毅作出重要批示。 语言学研究所所长罗昌培、副所长卢书祥共同作了“现代汉语标准化问题”的主题报告,指出:“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我们都需要一种具有明确意义的民族共同语言”。规范并在各地普及……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些任务,首先必须明确汉语本身的规范。” 为推广普通话,促进汉语规范化,会议提出了编纂现代汉语词典的课题,并建议中科院及有关部门聘请专家组成词典规划委员会和普通话审核委员会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其中第九条责令语言研究所编纂中型现代汉语词典,以确定1956年4月,哲学社会科学长远规划办公室编制印发了《语言科学研究十二年远景规划(初稿)》。第一项“现代汉语标准化”紧接着“《现代汉语词典》与词汇研究”的主题,对《现代汉语词典》的编写做出了规划。
1956年7月,为了编纂《现代汉语词典》,在叶圣陶的倡议下成立了新华字典学会(新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汉语规范词典《新华字典》的编写单位),魏建功院长,成立于1950年)与汉语词典编纂室(民国规范汉语词典《国语词典》的编撰单位,由李进熙创办并成立)并入语言研究所1928年),并与该所编辑室的部分人员一起组成了多达40人的词典。
二
现代汉语的规范化始于民国时期。 20世纪20年代、1930年代出版的《国音词典》和《国家词汇》是确定标准读音的词典,尤其是《国家词汇》,明确规定“以现代北平语音为标准”,使北平语音规范。现代汉语也随之而来。 汉语词典编纂办公室编撰的《国语词典》收录词语十万余条,并有一一注音解释,在语言规范化方面迈出了一大步。 文言释义仅仅解决了北京语音为标准的问题,距离真正的标准化词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过,普通话的内部问题,口语和大量书面语的单词读音差异,却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首次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现代汉语词典》总结了20世纪以来汉语白话文运动的成就。 它第一次以词典的形式结束了长期以来汉语书面和口语分离的局面,第一次全面规范了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词典》是我国第一部标准化汉语词典。
《现代汉语词典》的编撰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 前一时期(1961年—1978年)由卢树祥主持工作。 1956年,卢树湘任词典编辑室主任、《现代汉语词典》主编。 1957年,花了半年多时间收集了约70万张卡片的信息。 1958年上半年进行试编,词典体例逐渐确定。 卢树祥亲自制定的《现代汉语词典编纂细则》,包括了目的、收词、字形、词形、注音、释义、例句、体例、注解等内容,是现代汉语词典编纂的指导纲领。现代汉语词典性档案的编纂。 1958年6月开始正式写作,1959年3月底完成初稿,7月底修改第二稿。 1960年中期,《现代汉语词典》试印分8册,由商务印书馆印制。 试印本共43000余字,分8分册,其中第七分册专门收录人名地名,为后续正式出版打下坚实的基础。
后期(1961-1978)由丁胜书主持。 1961年3月,丁胜书接任词典编辑室主任兼《现代汉语词典》主编。 他带领室内工作人员在试印的基础上广泛征求意见,不断提高质量,修改定稿。 1965年,商务印书馆试印,共53000余字,分上下两册,不再包含人名、地名。 1973年,为满足社会迫切需要,将试论文进行挖掘修改,在内部出版。 1975年开始,在试行版的基础上再次修订,1978年正式出版并向社会发布,这是第一版。 第一版包含超过 56,000 个条目。 删除了词条的专科标记,改变了同音节前缀的排列方式,由按笔画排列改为按音分组排列。
三
《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内容以现代汉语普通话词语为主,在读音、字形、字形等方面认真执行国家语言文字管理部门规定的标准。 专业术语的收集执行科学技术术语和社会科学术语的相关规定。 注释和例子也注重使用规范的现代汉语。 为了满足人们研究的需要,《现代汉语词典》还收录了一些常用方言词和文言词。 《现代汉语词典》的编撰、出版和历次修订,体现了汉语标准词典从起步到完善的过程。
语言是社会发展变化的一面镜子,新词在反映社会发展变化方面尤为敏感、生动。 收录新词,动态反映新时代汉语词汇发展的新特点、新特点,是现代语言词典修订的首要任务。 这些新词包括一些新含义、新用法,反映了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新观念,以及新的发展理念。社交生活。 人们的变化和新观念。 现代汉语的词汇在不断变化。 有些曾经常用的词已经变得不常用或基本无用; 而新词也会不断出现,有的甚至成为常用词。 怀旧吸新,体现这种词汇的变化,是《现代汉语词典》每次修订必不可少的内容。 可以说,《现代汉语词典》的每次修订都体现了改革开放的新气象、社会生产生活的新变化、文明文化的新进步。
《现代汉语词典》肩负着国家赋予的使命,为普通话推广和汉语规范化服务。 已经制定、颁布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必须执行; 对于尚未形成标准的方面,要根据语言发展规律和约定原则明确规范导向,引导读者使用,为规范标准的制定创造条件。 对于现行规范、标准中不完善的部分,需要进行补充和适当修改,使之更加完善,从而也为这些标准的修订准备了条件。 《现代汉语词典》需要及时反映汉语的发展,不断推进汉语的规范化。 《现代汉语词典》自1978年正式出版以来,已历经六次修订,修订内容包括条目增删、实施规范、修订说明、用例修改、方法改进等。
版本2
第一版(1980-1983),小修,出版后第二版。 对文字和注解稍加删减和调整,重点是从思想内容上进一步消除“文革”的影响。
版本3
第二次修订(1993-1996),大修,出版后第三版。 包括 61 000 个条目。 努力增加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词新义。 附录增加了西文字母开头的单词,并对普通话不同读音的单词执行了新的读音标准。 在做条的方式上,注释中的<口>符号被取消了。 由于篇幅原因,正文之前的四角数字查词表已被删除。
第四版
第三次修订(2002年),小修,出版后第4版。 该版本增加了 1,200 多个新单词,这些新单词印在粉红色的页面上并附加在正文中。 另外,根据国家相关部门的规定,对部分字体进行了修改。
版本5
第四次修订(1999-2005),大修,出版后第五版。 此版本包含 65,000 个条目。 注释中恢复“口”字,重新审查同音异义词、离体词等,开展《第一批异质词清单》,在此基础上全面标注词性词与非词的划分。 根据2002年国家公布的《第一批异质词排序表》,词汇分为标准词和异形词,标准词被列为推荐主词。
版本6
第五次修订(2008-2012),重大修订,出版后第六版。 收录词条69000多个,其中单字13000多个(600多个,主要是地名、姓氏、人名、科技字)。 对注释进行了全面检查和修订,解读提示词也进行了统一修订,并结合注释增加了近百幅古代器物插图。
第7版
第六次修订(2016 年),小幅修订,出版后的第七版。 全面贯彻国务院2013年6月颁布的《通用标准汉字表》; 增加新词、新义,删除少量废弃、明确的词; 根据读者和专家的意见修改部分词语的解释和举例。
四
《现代汉语词典》的两位主编吕书香、丁胜书是国内外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词典编纂、古籍校勘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现代汉语词典》评审委员会成员均为国内顶级语言大师。 例如,李金喜、李蓉、卢志伟、卢宗达、史明远、王力、魏建功、叶来石、叶圣陶、周定一、周祖墨、周浩然、朱文书等。 2005年第五版:曹贤真、晁继周、陈远、董昆、韩景提、胡明阳、姜兰生、刘庆龙、陆建明、陆尊武、沈嘉轩、苏培成、王宁、徐舒、周明健、正是因为有卢树祥、丁胜树先生的先后主持,以及一批贡献才华的顶级语言大师,《现代汉语词典》的整体水平才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用例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开创性的成就。
《现代汉语词典》是词典编纂出版的典范之作。 它的发行量之大、应用范围之广,在世界词典史上都是罕见的。 其各版本累计发行7000万册; 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产生了重要影响。
《现代汉语词典》出版后,已成为师生尤其是中小学校师生、科研人员、记者、编辑、播音员、主持人、秘书乃至法官的必备语文工具书,以及几乎各行各业。 它是广播主持人、报刊编辑、法律裁决以及制定和修改国家语言文字政策法规的重要依据。
多年来,为了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现代汉语词典》开发了《现代汉语词典》、《倒序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词典增补》等一系列衍生产品。 广大学生是《现代汉语词典》的主要读者。 为了更好地满足这部分读者的需要,《现代汉语词典》学生版正在筹备中。 为适应数字化大势,为读者提供更便捷、更高品质的阅读体验,《现代汉语词典》APP已上线,综合媒体词典也在组织开发中。
《现代汉语词典》是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工具,成为维护民族团结、民族团结的纽带。 已发行多种少数民族语言版本。 《现代汉语词典》也是全世界华人学习现代汉语最重要的工具书之一。 除中国大陆版外,《现代汉语词典》还有新加坡版、韩国版、香港版等多个版本。
《现代汉语词典》也为各类中外词典的编撰提供了良好的汉语蓝图。 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种中外词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现代汉语词典》的出版。 此外,商务印书馆还出版了多语种翻译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使这一记录和承载中华文化的重要民族文化文献更好地走出去,助力汉语国际传播,成为一张亮丽的名片中华文化是讲好中国故事、续写新时代新辉煌不可或缺的有力工具。
《现代汉语词典》问世后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并在不同时期荣获多项奖项,如:
1993年,首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
1994年首届国家图书奖;
1997年第二届国家词典奖一等奖;
2002年第四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一等奖;
2007年,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
2013年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
《现代汉语词典》的成功不仅得益于长期稳定的专业团队、科学合理的策划、强大的学术支撑,更重要的是老一辈词典逐渐形成的“与时俱进”的精神。编辑过程中的圣人。 创新精神、严谨求实的奉献精神、不计名利的奉献精神、齐心协力的团队精神”被学术界概括为““咸汉”精神”。其中走学术引领、加强原创性研究是最根本的成功经验。卢树湘曾专门提到《现代汉语词典》的学术总结:“我们应该利用这些材料,一一解决我们在编纂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经过分析讨论后,按照专题写成论文……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研究,把我们从实践中获得的感性认识提高到理论水平,为以后的修改提供参考。这本词典和其他人编写的类似词典。 也可以说为我国的词汇学奠定了基础。” 60多年过去了,《现代汉语词典》丰富的编纂实践和理论研究已成为词典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推动了我国词典学学科和事业的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