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地区太原组巨型科达植物地层直方图(A)及茎形态(BD)和解剖结构(EH)。照片由南谷提供
中新网南京7月7日电 (杨艳慈)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7日消息,该所副研究员万明利等人在地下发现了一层砂岩。我国山西省阳泉市早二叠世太原组上部。 发现了一组木化石。 据统计,木化石群由211根大型科达植物茎组成。
研究结果已在线发表在 Palaeoworld 上。
据悉,这一木化石群的发现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已被阳泉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列为重点保护对象。 拟在此基础上建设化石遗址公园和博物馆。
研究人员介绍,科达是一种已灭绝的裸子植物,繁盛于晚石炭世-二叠纪,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 燃煤电厂。
科达植物的叶子化石在我国北部晚石炭世-晚二叠世地层中十分常见; 这种植物通常被解释为高大的乔木类型,在古代森林中发挥着树冠植被的作用。
但其茎化石在华夏植物区系中较为罕见,对其内部解剖结构和生活习性的了解与同时期的欧美植物区系相比也较为薄弱; 作为冠层植被,它们能够生长的直径和高度一直没有更清晰的认识。
研究人员发现,该化石群中的茎保存了具有横隔的髓部和密木类型的次生木质部; 其中,直径大于30厘米的茎有90根,基部最粗的茎直径可达1.36厘米。 米; 根据茎基部直径值计算,该类植物最大可达43.54米,是国内已发现和报道的最大个体科达茎化石。
同时,干材无年轮,含化石地层上下煤层出露,表明这一时期阳泉地区气候湿润稳定,无明显季节变化。
此外,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岩中还保存有16种具有复杂根系的木化石,表明这些植物最初生活在河岸带; 河道横向迁移过程中堤坝的侵蚀导致原本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植物被带入河流并最终被掩埋,形成化石群落。
该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现代古生物与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独立项目、青年创新促进会联合资助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