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收藏资讯

北京师范大学115周年纪念日:孔夫子“木铎”

北京师范大学从1902年创办的国子监大学堂师范堂起步,一路风雨发展。 115年来,她迷人的光彩经过一代又一代北师大学子的磨砺,幻化成古朴典雅的“木二人组”,矗立在北师大校园的首都广场。 古铜色的质感和灰棕色的斑驳看起来凛然,那就是温暖。 纵然有万道阳光,也不起不起眼、厚重、气势。 闭上眼睛静静聆听,阵阵金音悠扬,远离千古音,近西域南境。

对于广大市民和北师大人来说,北师大最具表现力的标志莫过于“学为师、为人师”的校训碑和“木多金音”广场雕塑。 前者代表了北师大人的知识追求和行为导向,后者则体现了北师大的精神品质和使命责任。 从年代上看,木铎作为北师大校徽的定稿比八字校训要早得多,但也经历了一个不断修改和完善的过程。 今天回顾这段历史,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北师大的精神和传统。

“木多”历史悠久,是灿烂中华文明的象征。 据现有史料记载,“木铎”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它最初是作为警告、行政、传教等工作的辅助工具。 朱熹说:“金口木舌,是受政府和教育的启发,以警示民众。” 木朵开始被赋予了象征意义,这在《论语·八百》中可见一斑,其中有“世无德久,天将用师”的记载。木垛”,与“百代盛王”、“万世之师”孔子比喻“木垛”。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木垛的造型、装饰、功能历经多次变迁,经过不断的文化解读和意义转化,将师与教育、文化与启蒙、天道与师等多重含义融为一体,成为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特定形式的文化形象。 。

早在北师大和京师优秀师范学校时期,北师大的办学理念就与木多的形象高度契合。 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历史始于首都大学师范馆。 梁启超先生把师范学校视为“大众学习的基础”。 这一理念也体现在《关于提出首都大学堂章程的报告》中。 实施方案是在首都大学礼堂设立“师范学院”。 在首都大学的管理中,教育部部长张百熙“把师范学校放在首位”。 张百熙为师范学校成为首都大学的主体和核心做出了巨大贡献。 张之洞主管清学堂时,也特别注重师范教育的管理。 1909年,以军机大臣身份亲自出席首都师范学堂新址落成典礼并致辞。 他希望首都师范学校能够“为国民教育树立标准”,成为中国教育的“北斗”。

中国高校设计和使用“刺绣”标志,主要是学习欧美高校的结果。 1912年,陈宝全先生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 在校近9年里,他提出了“教育是国家的命脉,师范学校是教育的胚胎”和“修身成事作为动力和服务”的思想。 “政策”理念落实到师范院校的办学实践中。

1916年4月,北京高等师范大学出版《校友会杂志》,创刊号封面上开始出现“木朵”图案。 图案主体为长柄“大钟”,显然借鉴了东汉许慎对“朵、大钟”的诠释。 从构图上看,祭坛画的肩部两侧饰有悬挂的“穗子”。 祭坛底座的“舌头”和手柄的“挂孔”都系有蝴蝶形的丝结。 祭坛画的周边被丝带包围。 多面是黑体篆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友会学报》。 配色方面,钟身为黄铜,飘带为草绿色,嘉禾为浅棕色。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吉为五谷之长”,关系到国家的民生。 丝带的意义已无法推测,但以其陪衬和装饰,凸显了“木朵”“励志”、“教育”的象征意义。 这是学校用木朵图案象征学校教育理念的开始。 陈宝全因办学能力强,深受师生爱戴。 校友评价他:“我师桃李满堂,钟声一响,弟子来而归”。

1916年校友会杂志上的木圆顶图案

北京师范大学于1931年首次明确使用木铎作为校徽,学校印制的《中华民国师范大学二十年同学录》内页上印有“木铎”图案,标明校址。徽。 与《校友会杂志》中的木朵图案相比,这张构图更加简洁,丝带、嘉禾等附件也不再再现。 木朵开始采用钟的形状。 顶部有一个带有几何图案的手柄,上直径小,下直径大,底口两端尖。 木朵的肩膀上,排列着两只嘉禾环柄的耳朵,顶上照着一轮太阳。 校徽底色为深蓝色,正面写有白篆书“师范大学”字样。 从字形和韵律来看,应是钱玄同先生的手迹。 之所以简称“师范大学”,是因为国民政府实行“师范学院改制为大学”的政策。 1931年,北平师范大学成为全国唯一的师范大学。 说到“师范大学”,那一定是北平师范大学。 与1916年的构图相比,谷穗由沿表面垂下改为刻在顶部,形象由具象变为抽象。 这也说明了两部作品之间的连续性。 校徽于1931年至1934年初使用。

1931 校徽

1934年5月,学校校务会议通过了修改校徽图案的提案。 新校徽的图案是古代铜钟的形状,借鉴了编钟的形状,钟的上部改为圆环。 颜色由蓝色、白色和金色组成,分别为蓝色底色、金色装饰和白色字体。 与1931年校徽相比,新校徽造型更加优雅,结构更加严谨。 1937级毕业生赵清欢先生对这一时期的校徽记忆犹新:“这个校徽是铜釉质的,蓝底金线,上有‘‘’两个篆书。”师范大学是白色的……我们注册时就得到了一个。校徽背面有一个数字。” 木多校徽已成为学校师生的身份标识。

厦门大学校徽图片_厦门大学校徽_厦门大学校徽壁纸

1934年校徽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学校被迫西迁,参与组建西北联合大学。 1939年更名为“国立西北师范专科学校”。 但学校始终延续师范大学的传统和精神,仍沿用北师大时期的木铎校徽。 与1934年校徽相比,几何图案和雕刻图案均采用白色,并勾勒出圆顶周围的白色线条,增加立体效果。 穹顶正中横加“西北师范大学”四个篆书大字。 1946年,母校返回北平,恢复办学。 部分师生永久留在西北,继续建设西北师范学院。 西北师范大学后来发展为西北师范大学,但以“木铎”为校徽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从此,“木多金声”立足兰州,远播西域。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师范大学迎来了新的学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木朵”的形象已深深扎根于达老师的灵魂之中。 母校建校80周年、100周年,各种纪念奖牌上,木二重奏是构图的必备元素。

1941年西北师范大学校徽

2002年,学校推出了新设计的校徽图案。 以“木朵”为核心图案,仍采用1934年的校徽设计,体现了学校历史的延续性。 两者的区别在于,新校徽的造型让原来的校徽变得立体起来,给人一种浮雕感。 木铎图案两侧分别加有“北”、“京”篆书,以区别于其他师范院校。 圆形的构图与方形的“木朵”相得益彰,整体图形如一枚构图严谨的印章。 新校徽既保留了自身的传统,又借鉴了国际校徽的流行风格,展现了历史与时代的融合。

2002年确定校徽

2007年,学校规范了北师大的形象设计和塑造,校徽的识别是最基本的工作。 校方规定,“北京师范大学校徽由核心图案、学校建校日期和学校英文名称组成,整体形状为圆形印章形状,核心图案是象征着北师大的‘木多金音’”。中国的教育传统。” 核心图案基本保持1934年校徽图案,是百年校徽图案的矢量化再现。

当前校徽图片

2017年8月底,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15周年前夕,学校与广东省政府、珠海市政府签署三方共建协议,将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建设进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进入实施阶段。 几年后,首都母校将与南疆的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融为一体。 以总部为基础的“木多金声”将进一步传唱在更广阔的中华大地。 。

从1902年到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已走过了115个年头。 115年来,“木多金音”是北师大精神的具体体现,体现了北师大的历史地位、优良传统和办学特色,成为北师大的象征。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